膏方節

膏方節

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人民民眾對生命健康要求的提“膏方養生” 成為了冬季進補的主題, 膏方節旨在傳播中醫藥傳統文化, 提高全民防病意識和能力,讓廣大市民充分了解具有冬令進補和調理作用的中藥特色膏方。 上海申江膏方節活動現場還特地開展了膏方歷史文化展示,市民還可以親身體驗膏方的製作過程,進而更深 層次地了解中醫藥,認識中醫藥,感受中醫藥在醫療保健和“治未病”中的獨特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膏方節
  • 又名:膏劑
  • 性質:中醫里丸、散、膏八種劑型之一
  • 注意:宜忌生冷、辛辣、油膩之物
膏方節的來源,膏方的定義,膏方的禁忌,

膏方節的來源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四時氣候更迭,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氣候寒冷,人體精氣內藏,蓄積以應付寒冷,並能滿足來年生髮的需要。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常務委員施仁潮從中醫四時養生的角度解釋說,進補推崇冬季,是因為此時人體食慾旺盛,進食量較多,更能吸收營養精華,貯藏於體內,有助於體質的增強。
膏方節
民間自古流傳“今冬進補,明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在中醫中藥中國行膏方文化與養生論壇上,記者見到年逾七旬、神采奕奕的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施杞,他說,冬令進補是指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這4個節氣間,一般要經歷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進補可以選擇食補,亦可選擇藥補。藥補首推膏方。
在上海、江浙一帶,有冬令進補膏方的傳統。每到秋冬季節,東阿阿膠養生文化節、雷氏中醫膏方節、胡慶余堂膏方節就把人們帶入了濃濃的膏方文化中。施杞說,中醫的膏方是治未病的,立足於改變亞健康人群的狀態,對大病後、慢性病患者具有調補、滋養的功能。比如,我們現在很多人是有症無病,常常會感到口乾、記憶力不好、失眠或小便多等等。中醫認為,這是人在氣血運行過程中表現出的精氣神不足,或有所損。人體從出現這些變化,到真正生病會有一個過程,膏方恰好可以調和氣血、陰陽,兼具治療和進補的作用,幫助人們從整體上調理身體,起到預防、保健養生的作用。

膏方的定義

膏方,又名膏劑,是以其劑型為名,屬於中醫里丸、散、膏、丹、酒、露、湯、錠八種劑型之一。膏的含義較廣:如指物,以油脂為膏;如指形態,以凝而不固稱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為膏。
膏方是由湯藥(煎藥)濃縮演變發展而來,它是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單味或多種藥物組成方劑,並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熬、去渣,將藥汁經微火濃縮,再加入一些輔料收膏,形成一種比較稠厚的糊狀物,用以長期內服,達到滋補或治病的目的。
膏方節

膏方的禁忌

服用膏劑進補時,宜忌生冷、辛辣、油膩之物,以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影響膏劑的吸收。滋補性膏劑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應暫停服用:一是感冒後出現惡寒、發熱、咳嗽多痰的情況下,此時若服用滋補膏,容易留邪為患。因此,只有待感冒治癒後方可繼續服用。另一種情況是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補膏應慎用,因為滋補膏藥物的藥性大多氣厚味膩,服後更易導致脾胃氣滯。故宜改為小劑量服用或在膏方中加入健脾開胃之藥;如果脾胃功能欠佳而造成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薄等情況較重的,應先調理好脾胃功能,然後再服補膏。
服用膏劑治病須注意體質與藥性是否協調,如體質偏於陽虛有寒,應避免服用陰寒傷陽類藥物組成的膏劑。如體質偏於陰津不足,助火傷陰類藥物組成的膏劑則不宜服用。一切咳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病症,均不宜服用辛熱剛燥之膏劑;妊娠婦女忌服破氣活血類藥物組成的膏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