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摩療法

膏摩療法是將中藥膏劑塗於體表的治療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按摩等手法,以發揮推拿按摩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概述,操作方法,適應證,注意事項,

概述

膏摩之名,始見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後在武威出土的漢代醫藥簡牘以及西晉王叔和《脈經》、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隋代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王燾《外台秘要》、宋代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和《聖濟總錄》、明代朱棣《普濟方》、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清代趙學敏《串雅內外編》、清代吳尚先《理瀹駢文》等歷代醫著以及推拿專著中均有記載。

操作方法

先按處方配製成軟膏,然後將膏少許塗抹於體表穴位上,再進行按摩治療。一般多用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膏摩所用處方的組成,以活血化瘀、溫經散寒、健筋壯骨等藥物為主。

適應證

本療法適用範圍很廣,廣泛用於內、外、婦、兒、傷及五官等科,治療風濕痹痛、中風偏癱、口眼喎斜、痛風、骨損腫痛、傷筋、閉經、便秘、夜啼、驚風、目暗赤痛、喉中息肉等症。
一、筋骨疼痛:以摩風膏(蓖麻子、草烏頭、乳香)塗摩患處,以手心摩挲至有火熱之感。
二、諸風寒濕、骨肉酸痛:以當歸摩膏(當歸、細辛、肉桂、生地、天雄、白芷、川芎、丹砂、乾薑、烏頭、松脂、豬脂)摩患處。
三、風毒流注、骨節疼痛、筋脈攣急:以摩風白芷膏(白芷、防風、附子、白芍、當歸、川椒、羌活、獨活、藁本、川烏、細辛、僵蠶、生薑、黃醋、豬脂)摩患處。
四、風濕痹痛:以曲魚膏(大黃、黃芩、莽草、巴豆、野葛、牡丹皮、羊躑躅花、芫花、蜀椒、皂莢、附子、藜蘆)摩患處。
五、惡風毒腫、疼痹不仁:以野葛膏(野葛、犀角、蛇銜草、莽草、烏頭、桔梗、升麻、防風、蜀椒、乾薑、鱉甲、雄黃、巴豆、丹參、羊躑躅花)摩患處。
六、風濕疼痛:以陳元膏(當歸、細辛、桂心、天雄、生地、白芷、川芎、丹砂、乾薑、烏頭、松脂、豬脂)摩患處。
七、腰痛:以摩腰丹(附子尖、烏頭尖、南星、硃砂、乾薑、樟腦、丁香、麝香、吳茱萸、肉桂)用薑汁化如厚粥,烘熱,置掌中摩腰。
八、傷筋、勞損、風濕痹痛:可用冬青膏(冬綠油加凡土林)摩患處。
九、身體不遂、偏枯口僻:用烏頭膏(烏頭、莽草、野葛)摩患處。
十、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用育膏(當歸、吳茱萸、烏頭、莽草、蜀椒、川芎、白芷、附子)摩患處。
十一、傷寒心腹積聚、頸項腰脊強痛以及偏枯不仁:用太一神膏(蜀椒、附子、升麻、巴豆、川芎、杏仁、狸骨、細辛、白芷、甘草白朮、當歸)摩患處。

注意事項

1.膏摩方中多含有毒性藥物,不可入口。
2.施用膏摩時,應注意防止損傷皮膚。
按語
膏摩為古代常用的藥摩(膏摩、粉摩、湯摩、酒摩等)方法之一。所用配方歷代記載頗多,後世趨向簡化。如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痘疹詮》記載以熱麻油按揉痛處,治腰痛,近代則常用冬青油膏或按摩乳之類。
膏摩療法既有中藥外塗後的藥物作用,又有按摩療法疏通經脈、調和氣血的作用,是外塗療法與按摩療法的綜合作用,同時又使得這兩種療法相得益彰,作用加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