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鞘內血腫

腹直肌後的血管在某種因素(外力或腹壓等)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出血時,腱鞘內極易形成的血腫,此損傷稱為腹直肌鞘內血腫。當咳嗽、嘔吐或腹肌強力收縮後出現下腹疼痛,伴有噁心、嘔吐,繼而出現腹部包塊。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rectus  sheath hematoma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老年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腹部
  • 常見症狀:噁心、嘔吐伴發一側腹部包塊,包塊觸痛、固定,形似臘腸樣,腹肌收縮時仍可捫及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以下因素可能是造成腹直肌鞘內血腫的原因或誘因。
1.解剖因素:腹直肌鞘內動脈曲折,腹直肌下部由堅強的肌胞膜包繞,而動脈分支進入肌肉以前又有較長一段距離,腹直肌後鞘下方海氏三角區為薄弱點,對腹壁血管的保護支持作用均較差,當肌肉強烈收縮時此處血管易被撕裂,成為發病的局部解剖因素。
2.直接或間接的局部創傷。
3.肌肉變性或肌炎。
4.患有動脈硬化導致局部血管變性。
5.肥胖者腹直肌張力低下。
6.妊娠婦女雌激素的影響,加之分娩時腹肌過度收縮。
7.長期服用抗代謝藥、抗高血壓藥和抗凝血藥之影響。

臨床表現

當咳嗽、嘔吐或腹肌強力收縮後出現下腹疼痛,伴有噁心、嘔吐,繼而出現腹部包塊,包塊通常局限於一側腹直肌肉,不越過中線,血液滲入肌肉內使肌肉變硬,成臘腸樣腫塊,可觸到不能移動的觸痛性腫塊,腹肌收縮時仍可捫及。若血腫向下延伸超過Douglas半環線,積血可沿腹膜外組織擴散而引起下腹部腹膜刺激征。

檢查

1.血象檢查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細胞一般無變化。
2.影像學檢查
(1)腹部X線 側位片可顯示出腹直肌增寬的影像。
(2)B超或CT掃描 可發現腫塊位於腹壁腹直肌內,密度偏低,界線清晰,與腹腔不相通。
3.腹壁穿刺
不能排除腹腔臟器損傷時可行腹壁穿刺,局部吸出血樣液體為本病最重要的診斷手段。

診斷

1.病史
詳細詢問有無外傷史;有否降壓藥、抗凝藥、抗代謝藥物的套用史;有無血管粥樣硬化性疾病;有無刺激下腹肌肉收縮的因素及發病過程等。
2.臨床特點
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6歲,女性多於男性;噁心、嘔吐伴發一側腹部包塊,包塊觸痛、固定,形似臘腸樣,腹肌收縮時仍可捫及。輔助檢查提示局部有血腫的可能。

治療

發病24小時內如能排除腹內臟器傷,可行保守療法,局部可用冷敷及加壓包紮,同時治療原發病。如對本病診斷準確,處理及時,可免除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術。若不能排除,可做腹腔穿刺或灌洗幫助鑑別,但如血腫不斷擴大,仍應考慮手術治療。術後注意腹壁的保護並注意對原發疾病的治療。若證實並非腹壁血腫,則開腹做進一步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