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蛔蟲

腸道蛔蟲

膽道蛔蟲病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症,多發生在青少年和兒童,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和防治工作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本病發生率已有明顯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道蛔蟲
  • 外文名:intestinal ascariasis
一、病因:,二、臨床表現:,三、鑑別診斷:,四、檢查:,五、治療:,

一、病因:

蛔蟲一般寄生於人體小腸的中下段,喜鹼厭酸。當其寄居環境變化時,可上竄入胃十二指腸。並經Oddi括約肌入膽道,機械性刺激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誘發膽絞痛,並可誘發急性胰腺炎,蟲體阻塞膽道及帶入膽道的腸道細菌可致嚴重感染,蛔蟲死後,其蟲體及蟲卵可成為膽石核心。
當其受到生活環境改變的激惹時,它的活動性增強,活動範圍增大,並表現出喜鑽孔的習性。蛔蟲進入膽道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腸道內環境改變:
當機體發生噁心、嘔吐、腹瀉、發熱等應激狀態時,胃腸蠕動功能失常,蛔蟲的活動性增強,沿腸道上行於胃或十二指腸時,通過膽道口括約肌進入膽道。
2.胃酸水平過低:
蛔蟲習慣在鹼性環境中生活,當胃酸過低時,十二指腸pH值升高,蛔蟲的活動範圍增大,上移進入十二指腸而發病。
3.膽道口括約肌鬆弛:
由於炎症或手術所致膽道口括約肌功能不全,便於蛔蟲進入。
4.驅蟲不當:
可因服驅蟲藥量不足或驅蟲方法不當,蛔蟲受藥物刺激而躁動不安,亦可沿十二指腸進入膽道。

二、臨床表現:

膽道蛔蟲病好發年齡為10~40歲,青少年多見。絕大多數有腸道蛔蟲病史,如曾便出蛔蟲,糞便中查出蛔蟲卵等。其臨床表現與有無併發症密切相關。無合併症時,膽道蛔蟲表現為:典型症狀為突發性劍突下鑽頂樣絞痛,疼痛劇烈,向右肩背部放射,病人常大汗淋漓,輾轉不安,呻吟不止,常伴噁心、嘔吐,有時嘔出蛔蟲,間歇期腹痛可完全消失,合併感染時可出現畏寒、高熱、黃疸。

三、鑑別診斷:

凡年齡較小的有腸蛔蟲病史的病人,出現了劇烈腹痛,輕微劍突下深壓痛的典型表現者較易診斷。少數診斷困難者,可行B超檢查,可見膽道內有條狀光影。X線鋇餐,靜脈膽道造影,ERCP等有助於診斷。
膽道蛔蟲病應與膽囊炎,膽管症,急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急性膽絞痛等上腹部急腹症鑑別。

四、檢查:

1.糞常規:大部分患者糞便中可找到蛔蟲卵。
2.血常規:白細胞可見有輕度升高,嗜酸粒細胞比例增高。若白細胞超過15×10/L,提示合併細菌感染。若白細胞超過20×10/L,中性粒細胞在95%以上應警惕化膿性膽管炎。
3.十二指腸引流:引流液常規檢查可發現白細胞,也可找到蛔蟲卵,甚至可發現蛔蟲的組織碎片。細菌培養可見部分病例有細菌生長,一般以大腸桿菌最為多見。
4.B超檢查:可見膽總管內有條形管腔影,內部回聲不均勻。甚至可見到蟲體活動。
5.胰膽管造影(ERCP):可了解膽總管、膽囊及蟲體的關係、狀態、位置,對指導治療有著重要意義。
6.X線檢查:對診斷膽道蛔蟲無幫助,但對腸道蛔蟲症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消化道鋇劑造影可見小腸管腔內有雙軌徵象。

五、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1.解痙止痛①阿托品0.5mg或654-210mg肌注,4~8小時後可重複注射;②口服阿司匹林1~2g,tid;③口服米醋60ml加芝麻油25ml;④上述方法無效,在排除腹膜炎的基礎上,可給予度冷丁。
2.利膽驅蟲①中藥湯劑;②33%硫酸鎂20~30ml,口服。
3.驅除腸道蛔蟲口服腸蟲清,2歲以上2片,2歲以下1片,用2~3天。
4.防止感染可選用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甲硝唑等。
5.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
6.纖維十二指腸鏡取蟲。
7.排除蟲或蟲卵。
(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產生明顯併發症者應手術治療。切開膽管,取出蛔蟲,引流膽管處理併發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