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疊

腸道疊

直腸內套疊簡稱腸道疊 腸套疊發生常與腸管解剖特點(如盲腸活動度過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腫瘤)以及腸功能失調,蠕動異常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腸道疊
  • 外文名:intrarectal invaginate
  • 病因分型:原發性與繼發性
  • 發病部位分型:迴腸一結腸型,迴腸盲腸一結腸型
  • 表現:腹痛,嘔吐,便血,腹部臘腸樣包塊
名稱及分類,腸道疊的表現,腸道疊的症狀,腸道疊的誘發原因,腸道疊的檢查,腸道疊治療方法,

名稱及分類

直腸內套疊簡稱腸道疊
腸套疊發生常與腸管解剖特點(如盲腸活動度過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腫瘤)以及腸功能失調,蠕動異常有關。
1.按病因分型: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絕大多數原發性腸套迭發生在嬰幼兒,其中尤以4~11月者最多,男性患兒約為女性的2倍.一般認為小兒常有腸蠕動功能紊亂及腸痙攣發生,嚴重持續的痙攣段可被近側的蠕動力量推入相連的遠側腸段,特別是回盲部呈垂直方向連續的位置更易套入.繼發性腸套迭多見於成人患者,是由於腸壁或腸腔內器質性病變被蠕動推至遠側而將腫物所附著的腸壁折迭帶入遠側腸腔。
2.按發病部位分型:可分為迴腸一結腸型,迴腸盲腸一結腸型,小腸一小腸型,以及結腸-結腸型。

腸道疊的表現

在各類型地出口處梗阻型便秘患者中 ,男性以直腸內套疊發病較多。其症狀為直腸排空困難 、排便不淨及肛門阻塞感,但用力越大 ,阻塞感越重;患者常將手指或栓劑插入肛門幫助糞便排出!其原因為插入肛門地手指或栓劑將下垂地直腸黏膜推回復位,解除了梗阻地原因。 之久,患者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采這種方法幫助大便。有些患者在排便時有下腹部或骶部疼痛 ,偶有血便或黏液便 .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狀,多為憂鬱或焦慮。
當患者主訴直腸內有阻塞感,排便不全、便次多 ,每次糞量少時應考慮患本病地可能 ,診斷靠下列檢查:
①直腸指檢可發現直腸下端黏膜鬆弛或腸腔內黏膜堆積 。
②乙狀結腸鏡檢查雖不能發現內套疊 ,因插入腸鏡時已將套疊復位,但在內套疊處常可見潰瘍 ,糜爛 ,黏膜紅斑或水腫,常易誤診為直腸炎症性疾病。
③排便動態造影是有價值地檢查方法,可明確本病診斷.典型地表現是直腸側位片可見黏膜脫垂呈漏斗狀影像 ,部分患者有骶骨直腸分離現象:有人認為 ,直腸內套疊與會陰下降綜合徵地症狀及臨床表現類似 .會陰下降時 ,由於排便時過度摒氣,可致直腸前壁黏膜脫垂,因此可能兩者是一種疾病.僅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表現 。
直腸內套疊(intrarectal invaginate)是指在排便過程中近側直腸全層或單純黏膜層折入遠側腸腔或肛管內不超過外緣者。又稱直腸內脫垂、隱性直腸脫垂或不完全性直腸脫垂等本病是出口性梗阻性便秘的常見類型之一多發生在直腸遠端,部分患者可累及直腸中段。由於直腸指檢乙狀結腸鏡檢查及鋇劑灌腸時套疊多已復位,故臨床診斷困難,只有通過排便動態造影才能明確本病診斷。

腸道疊的症狀

本病80%發生於二歲以內的兒童,發病突然,主要表現:腹痛,嘔吐,便血,腹部“臘腸樣包塊”。
1.陣發性腹痛:腹痛突然發生,疼痛時病孩面色蒼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兒並不啼哭,表現煩躁不安,持續數分鐘而突然安靜,玩喜如常,但不久後上述情況又重複出現。
2.嘔吐:腹痛發作以後即出現,初起較頻繁,隨後可減輕,吐出物多為胃內容物.患兒常拒絕哺乳或拒食.到後期如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時,常見嘔吐物為糞便樣帶有臭味。
3.便血:為腸套迭最重要症狀之一.發病後4~12小時,就可出現紫紅色或“豬肝色”大便,並有粘液。
4.腹部包塊:在病兒安靜或熟睡時,腹壁鬆弛情況下,在腹部可摸到“臘腸樣”的腫塊,如為回盲型,則腫塊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動,腹痛發作時,腫塊明顯,腸鳴音亢進,右下腹有“空虛感”。
除上述急性腸套迭外,臨床尚有慢性復發性腸套迭,多見於成年人。
其發生原因多與腸管本身病變有關,如小腸或回盲部腫瘤.慢性復發性腸套迭多系部分性腸梗阻,臨床症狀不典型,主要為陣發性腹痛及腹部包塊,嘔吐及便血很少見,常常進行X線鋇劑檢查方可確定診斷,檢查,對於診斷比較困難的早期病兒,如一般情況較好,且無腸壞死徵象,可酌情進行低壓鋇劑灌腸,灌腸時,其壓力以不超過130厘米水柱(約三市尺高度)為完全,如發現有“杯口狀”X線徵象,則可進一步證明為腸套迭。

腸道疊的誘發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有人認為直腸冗長是發病的必備條件。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多數作者認為直腸內脫垂是一明確的功能性直腸疾病,並將直腸內脫垂視為直腸脫垂的前期,極可能發展為直腸脫垂。亦有人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直腸內黏膜鬆弛,長期用力排便導致糞便將直腸黏膜向遠端牽拉,形成黏膜的移位有關。張連陽等套用經腹手術治療直腸內脫垂,發現此類患者常伴有子宮內脫垂及後倒等盆底脫垂的病理改變。
(二)發病機制
1.發病機制 其機制可能是:直腸下端內的糞便引起便意,在該部分糞便排出的同時,直腸黏膜向下脫垂阻塞腸腔,使近端腸內容物不能進入直腸遠端,愈用力阻塞愈明顯,便意愈重。但當腹部放鬆後,黏膜回縮,腸腔開放,近端糞便進入遠端直腸,故可再次解出少量糞便。直腸指診提示直腸腔內黏膜鬆弛,並且黏膜堆積,手指被黏膜包裹,腸腔變小。排糞造影可見典型的黏膜脫垂呈杯口狀的影像。
2.分類 根據套疊的鞘部以及套入部累及的範圍,直腸內套疊可分為直腸黏膜脫垂和全層直腸套疊2類。

腸道疊的檢查

1.直腸鏡檢 可見直腸前壁黏膜過多,用力排便動作時,可見嵌入鏡腔或出現於齒狀線下方,50%患者可見黏膜水腫、質脆、充血,或有潰瘍、息肉樣等病變。
2.排糞造影 是診斷直腸內脫垂的主要方法。其影像特徵有:①直腸內黏膜套疊:在排便過程中肛緣上6~8cm處直腸前後壁出現摺疊,並逐漸向肛管下降,最後直腸下段變成漏斗狀的鞘部,厚約3mm的環形套疊;②直腸內全層套疊:環形套疊環的厚度>5mm。
排糞造影可以確定直腸內治脫垂、直腸脫垂的起始部位,有助於判斷直腸排空情況。通過測定骶直間距、骶骨或骶尾骨曲率、排便過程中有無直骶分離等,可判斷直腸的固定程度,Berman認為直骶分離是經腹手術的指征之一。
3.鋇灌腸造影 了解有無過長的乙狀結腸。
4.肛管直腸測壓 有助於了解肛門括約肌等的功能,張連陽等對直腸脫垂患者行肛管測壓的結果表明其存在肛管壓力的降低,其中直腸黏膜脫垂有肛管靜息壓降低,而全層直腸套疊則存在肛管靜息壓和咳嗽壓的降低。
5.結腸傳輸試驗 排除結腸慢傳輸型便秘。
6.盆底肌電圖。

腸道疊治療方法

先行保守治療如指導飲食多飲水多吃纖維素性食物養成定時排糞習慣必要時可輔以栓劑或灌腸部分患者可以治癒經一段時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1.經直腸行遠端直腸黏膜縱行縫疊加硬化劑注射固定術
患者取截石位在遠端直腸後壁及兩側壁分別用腸線縱行連續縫合鬆弛的直腸黏膜3行縫合高度可參考排糞造影顯示的黏膜脫垂情況一般縫合7~9cm即可3行縫線之間的黏膜下層可注射硬化劑以加強固定效果若使用4%明礬溶液注射總量為20ml輕症患者亦可行單排縫合固定術。
2.膠圈套扎術
在齒線上方黏膜脫垂處做3行膠圈套扎每行1~3處最多套扎9處以去除部分鬆弛的黏膜必要時可在套扎部位黏膜下層加注硬化劑。
3.經腹直腸固定術
對於嚴重內套疊患者尤其是高位直腸黏膜鬆弛套疊者經直腸手術難以達到滿意療效可按Ripstein術行經腹直腸固定術對有骶骨直腸分離者尤為適宜。
4.Delorme手術
本手術除能完全環行切除直腸內脫垂的黏膜(4~10cm)還可同時修補直腸前突及切除內痔只要病例選擇恰當又無結腸慢傳輸型便秘乙狀結腸疝乙狀結腸套疊肛提肌綜合徵及腸激惹綜合徵等疾病手術時細緻操作效果良好特別適合長型內套疊(4~6cm)但本手術不適用於合併腹瀉及外脫垂者Berman認為內套疊合併便秘者不宜採用Ripstein手術因會加重便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