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腦炎

腦膜腦炎是由於病毒性腦膜炎是由多種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又稱無菌性腦膜炎或漿液性腦膜炎。腦膜腦炎多發生於腮腺腫大後第十病日內(65%一70%)。約25%病例與腮腫同時發生, 見於世界各地。其發病率每年為11-27/10萬。臨床表現類同,主要侵襲腦膜而出現腦膜刺激征,腦脊液中有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內,一般不超過3周,有自限性,預後較好,多無併發症。病毒侵犯腦膜同時若亦侵犯腦實質則形成腦膜腦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腦膜腦炎
  • 特點:淋巴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多
  • 別稱:無菌性腦膜炎或漿液性腦膜炎
  • 發病率:每年為11-27/10萬
主要症狀,主要體徵,引起原因,

主要症狀

流腮腦膜炎、腦膜腦炎多發生於腮腺腫大後第十病日內(65%一70%)。約25%病例與腮腫同時發生,
少數病例(5%一8%)在腮腫前發生。以3—10歲組發病率最高(80%以上)。起病突然,主要症狀為發熱(90%一95%)、頭痛(85%一100%)、嘔吐(70%一90%)。有人認為反覆的嘔吐是流腮合併腦膜炎的典型症狀之一。大部分患者嘔吐1—2天或3—5天就停止,少數人可持續10—12天,若有腦實質損害,伴有神志改變,同時有腦膜炎徵候,可考慮為腦膜腦炎。

主要體徵

主要體徵為腮腺及頜下腺腫大、腮腺管口紅腫、頸部抵抗、克氏征及巴氏征陽性,少數患者可出現眼球震顫、共濟失調、下肢肌力減退等。
腦脊液檢查外觀清亮,壓力正常或稍高,白細胞數增高,多數在300—500/立方毫米,偶可超過1000—2000個,早期中性細胞增多。從第二病日以後,以淋巴細胞為主,有時可達80%一100%。蛋白含量稍高,糖及氯化物正常。以上變化若在腮腺腫大前不易作出病原診斷,從腦脊液分離病毒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近年來,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腦脊液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抗體可協助確診本病。

引起原因

流腮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在起病初期是由流腮病毒直接引起。在病毒血症的基礎上,病毒通過血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損害的機會與病毒血症程度及持續時間成正比。部分腦膜腦炎有發生在病後l一2周甚至1個月後,其發病機制可能是神經過敏反應或自身免疫反應所致。
為了降低發病率,減少併發症患者應早期隔離,適當休息,一旦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應積極採取治療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