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診斷學

脊髓診斷學

《脊髓診斷學》是2010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天健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書 名: 脊髓診斷學
作 者:周天健
出版時間: 2010年6月1日
ISBN: 9787510023637
開本: 16開
定價: 280.00元

作者簡介

李建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生於1962年,畢業於加拿大女王大學醫學院。曾先後到美國、英國、挪威、日本等國學習及交流。
現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愛醫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院長。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一國際脊髓學會中國脊髓損傷學會主任委員;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康復醫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醫院協會醫療康復機構管理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主編;《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志》常務編輯委員;《中國康復醫學》雜誌編委等職務。
李建軍教授長期從事脊柱脊髓損傷外科專業,尤其是脊柱脊髓損傷治療與康復的臨床和科研、教學工作,在國內、外康復醫學和脊柱脊髓損傷治療與康復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為我國康復醫學領域的知名專家。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課題,與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香港大學合作,在中國首次組織參與了脊柱脊髓損傷國際多中心的臨床實驗研究工作(SINET),極大提高了我國脊柱脊髓損傷的基礎和臨床實驗研究水平。先後在《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中國脊柱脊髓雜誌》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已編寫著作10部,其中主編的《脊柱脊髓損傷現代康復與治療》是我國首部脊柱脊髓損傷,以現代康復技術為主的專著。組織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康復醫學教育系,帶動了中國康復醫學領域的學術發展。
李也白教授、主任醫師,1932年出生,1959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在溫州醫學院從事骨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7年,1975年以後任溫州醫學院外總教研室主任、附二院骨科主任。國際矯形、創傷外科學(SICOT)會員,國際截癱醫學會(現國際脊髓學會)會員。曾任國際截癱醫學會中國分會理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前身)和《中國脊柱脊髓損傷雜誌》編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曾任浙江省高級衛技級職稱評審會外科專業組成員、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浙江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溫州市骨科學會主任委員。現任浙江省老科協理事、溫州市老科協副會長、副秘書長。溫州市復旦大學校友會名譽理事長、溫州市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理事。發表論文52篇,參編書籍8部(馬元璋教授主編2部和趙定麟教授主編6部),獲優秀論文浙江省二等獎和溫州市一等獎13篇,得科技成果獎(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共七項,得各種成績獎勵證書11項。從1960年到1995年退休為止,為浙南地區、麗水地區、台州地區、義烏市和外省培養70多名骨科醫師,為溫州醫學院培養29位骨科醫師,為浙南地區骨科建立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並榮獲浙南地區骨科奠基人。1967年首例斷肢再植成功,填補省內空白。1993年10月起,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周天健教授,主任醫師。1930年出生,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在白求恩醫科大學從事骨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5年,主要從事骨腫瘤、骨病、小兒骨科專業。1983年晉升為教授。1985年調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髓損傷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現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外科教授。曾在日本國立康復中心、國立脊髓損傷中心進修一年。先後組建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截癱研究會(任會長)、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創辦《中國脊柱脊髓雜誌》(任主編),為我國脊髓損傷現代康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曾任中國兒麻研究會副會長,《中美國際創傷雜誌》副主編,中國醫科大學脊髓損傷研究所所長。主編《脊柱脊髓損傷現代康復與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性功能康復與生育》、《步態分析學》、《骨科醫師神經肌肉診斷檢查圖解》、《地震骨科傷員早期康復》等8部專著。譯著《康復技術全書》被衛生部指定為康復必讀參考書。另參編《中國殘疾預防學》等書10餘部。在國內外發表論著80多篇。先後獲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1992年被評為有特殊貢獻專家,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脊髓的結構特點及功能解剖
第一節 脊髓的解剖結構
一、脊髓的外部結構
二、脊髓的內部結構
三、脊髓的生物學基礎
第二節 脊神經
一、脊神經根解剖結構
二、脊神經
第三節 脊髓的血供
一、動脈系統
二、靜脈系統
第四節 脊髓的功能解剖
一、傳導功能
二、反射功能
三、脊髓的營養作用
四、脊髓對內臟活動的支配
第五節 脊髓的功能紊亂
一、呼吸功能改變
二、循環系統改變
三、體溫調節改變
四、代謝系統改變
五、自主神經功能改變
六、性功能改變
七、脊髓休克
第二章 脊髓疾病臨床診斷的方法
第一節 診斷檢查方法的歷史變遷
第二節 診斷檢查的基本知識
一、收集病史
二、脊髓及神經根損傷檢查時所必備的基本知識
三、感覺
四、反射
第三節 診斷檢查要點
一、檢查方法的選擇
二、水平診斷(縱向定位診斷)
三、不同水平部位的體徵
四、橫斷診斷
五、橫斷面障礙時的體徵
第四節 乳幼兒脊髓疾患的檢查方法
一、乳幼兒神經學一般性檢查方法
二、神經障礙的分布及評價
三、不同時期檢查所見概要
四、典型疾患
第五節 脊髓後索病變的神經學檢查
一、枕大孔一上位頸髓水平
二、胸腰髓水平
第六節 膀胱直腸障礙診斷檢查要領
一、排尿障礙
二、排便障礙
第三章 脊髓輔助診斷檢查
第一節 腦脊液檢查
一、腦脊液的產生及循環
二、腦脊液的檢查方法
三、脊髓疾病時腦脊液檢查的臨床診斷意義
第二節 脊椎脊髓影像學檢查
一、X線平片
二、斷層攝像
三、X線計算機體斷攝影術
四、造影檢查
五、磁共振成像技術
六、超音波斷層攝影
七、閃爍法
第三節 脊椎和脊髓CT掃描
一、CT掃描在診斷脊椎和脊髓病變的套用
二、檢查方法
三、正常CT解剖
四、椎間盤突出和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五、椎管狹窄和脊椎退行性病變
六、脊髓空洞症
七、脊椎及脊髓血管畸形
八、正常變異和先天異常
九、脊柱損傷
十、腫瘤
第四節 脊柱脊髓的MRI檢查
一、MRI脊髓診斷的現狀
二、脊髓損傷超急性期的MRI檢查
三、脊髓損傷MRI診斷意義
四、頸椎、頸髓損傷的MRI檢查
五、胸、腰椎損傷的MRI檢查
六、造影.MRI的意義
第五節 電生理學檢查
一、肌電圖及其他
二、誘發電位
第六節 脊髓造影
一、造影法
二、脊髓、蛛網膜下隙基本解剖
三、脊髓造影時的“人工產物”
四、脊髓造影的讀片
第七節 脊髓動脈造影
一、造影法
二、脊髓、脊椎的血管解剖
三、正常動脈造影
四、脊髓血管造影的讀片
第八節 超音波在脊柱脊髓外科中的套用
一、術中超音波檢查
二、儀器和方法
三、正常脊髓的聲像圖
四、臨床套用
第九節 脊髓活檢
一、脊髓病變影像學診斷的現狀和問題
二、脊髓活檢的適應證
三、脊髓活檢的具體方法
第四章 脊髓損傷疾病特有的臨床表現
第一節 反射
一、脊髓自動反射
二、球海綿體肌反射
三、自主神經反射增高
四、馬尾性勃起
五、上肢的反射逆轉
六、腹部皮膚反射與腹肌反射
七、豎毛反射
八、脊髓損傷引起的體位性低血壓
九、出汗障礙
十、脊髓空洞症的出汗過多或過少
十一、脊髓空洞症與手巨大、足巨大
第二節 感覺
一、振動覺
二、位置覺與振動覺的分離
三、皮節與頸線
四、感覺轉位症
五、脊髓損傷產生的幻肢現象
六、分離性感覺障礙
七、重複感覺與感覺對側轉位
八、脊髓型頸椎病所致假性多發神經炎型感覺障礙
九、脊髓損傷所致的身體形象障礙
十、上肢感覺障礙——神經根間的重複支配及頸髓損傷時出現的特異感覺障礙模式
十一、假髓節性感覺症狀與軀幹部帶狀感覺
十二、軀幹的帶狀痛及帶狀感覺
十三、異常感覺性大腿神經痛
十四、延髓脊肌萎縮症的感覺障礙
十五、瘙癢發作
十六、尋找拇指試驗及尋找蹲趾試驗
第三節 運動
一、來源於脊髓、脊柱的不隨意運動
二、假性手足徐動症
三、鏡像動作
四、脊髓性間歇性跛行
五、手指張開遲延現象
六、翼狀肩胛
第四節 肌陣攣及肌萎縮
一、脊髓性肌陣攣
二、脊髓固有性肌陣攣
三、脊髓性僵硬
四、疼痛性強直性痙攣
五、分離性手部小肌肉萎縮
六、Keegan型癱瘓
七、局限於一側下肢的慢性進行性肌萎縮症
八、斜萎縮
九、脊髓疾患的手
第五節 頸椎和頸髓
一、脊柱脊髓疾病與頭痛
二、頸性頭痛
三、頸椎疾患所致頭痛
四、頸性眩暈
五、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六、脊髓型頸椎病的步行障礙
七、上位頸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睡眠性呼吸暫停
八、頸髓不完全損傷者的睡眠性呼吸暫停
九、頸髓損傷患者的心跳驟停
十、上位頸髓的呼吸中樞與“仙女詛咒
十一、缺少上肢所見,呈痙攣性截癱的頸椎病
十二、先天性脊椎骨骺、乾骺端發育不良引起的呼吸性四肢癱
十三、頸椎病變引起的斜頸
第五章 脊柱脊髓損傷疾病有關體徵及綜合徵
第一節 體徵
一、Babinski征
二、Laseque征及Kernig征
三、Romberg征
四、Beevor征
五、Sptlrling試驗及神經根征
六、Lhermitte征
七、Strtimpell征(脛前肌征)
八、Hoover征
九、Barre征及其有關問題
十、Marie_Foix屈肌逃避反射(Maiie_Foix征)
十一、胸椎黃韌帶骨化症的神經體徵
十二、枕大孔病變時的神經體徵
十三、胸腰椎移行部(圓錐上部、脊髓圓錐、馬尾)神經學體徵
十四、Wartenberg反射與Wartenberg征
十五、傾斜征
第二節 綜合徵
一、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徵:
二、頸一舌綜合徵:
三、腿痛趾動綜合徵與手痛指動綜合徵
四、Foix-一Alajolaanine(F-A)綜合徵
五、Oppenheim手失用綜合徵
六、多發性硬化的Oppenheim手失用綜合徵
七、枕大孔綜合徵
八、圓錐上部綜合徵
九、圓錐綜合徵
十、馬尾綜合徵
十一、中部頸髓中央綜合徵
十二、中央脊髓綜合徵
十三、前部脊髓綜合徵
十四、後部脊髓損傷綜合徵
十五、Brown-Sequard綜合徵
十六、類腫瘤綜合徵
十七、類腫瘤綜合徵與脊髓疾病
十八、原發性Sjogren綜合徵與脊髓病
十九、Guillain-Barre綜合徵
二十、Pown綜合徵
二十一、Klippel-Feil綜合徵
二十二、脊髓拴系綜合徵
二十三、BarrP-Lieoi綜合徵
二十四、Hotnet綜合徵
二十五、Harlequin綜合徵
二十六、胸廓出口綜合徵
二十七、脊髓前動脈綜合徵
二十八、脊髓後動脈綜合徵
二十九、根動脈缺血綜合徵
三十、特發性低顱壓綜合徵
三十一、抗磷脂抗體綜合徵性脊髓炎
第六章 脊髓腫瘤
第一節 總論
一、腫瘤的分布和病理特點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輔助檢查
五、影像學檢查
六、診斷
七、鑑別診斷
八、預後
第二節 各論
一、神經鞘瘤
二、脊膜瘤
三、神經膠質瘤
四、脊椎血管瘤
五、轉移性腫瘤
第七章 脊髓畸形
第一節 脊柱裂
一、概述
二、病因
三、病理及分類
四、臨床表現
五、輔助檢查
六、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二節 脊髓拴系綜合徵
一、概述
二、歷史
三、病因
四、病理生理
五、分類
六、臨床表現
七、輔助檢查
八、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三節 脊髓空洞症
一、概述
二、病因和發病機制
三、病理
四、臨床分型
五、臨床特點
六、輔助檢查
七、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四節 脊髓縱裂和雙脊髓畸形
一、概述
二、病因
三、病理變化
四、臨床分型
五、臨床表現
六、影像學診斷
七、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五節 脊髓蛛網膜囊腫
一、概述
二、病因及分類
三、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輔助檢查
六、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六節 腸源性囊腫
一、概述
二、病因
三、病理及分類
四、臨床特點
五、輔助檢查
六、診斷與鑑別診斷
第八章 脊髓血管疾患
第一節 脊髓出血性疾病
一、概論
二、髓內出血
三、蛛網膜下出血
四、脊髓硬膜外出血
五、脊髓動靜脈畸形
第二節 脊髓缺血性疾病
一、概論
二、脊髓前動脈綜合徵
三、脊髓後動脈綜合徵
四、根動脈缺血綜合徵
五、脊髓梗死與頸性心絞痛
六、椎動脈損傷
第三節 頸椎損傷對脊髓循環動態的影響及其臨床意義
一、頸髓血管造影及其存在的問題
二、脊髓血管造影的實際操作
三、可能出現的問題
四、造影結果的判斷
五、脊髓循環動態的臨床意義
第九章 脊髓疾病
第一節 炎症性脊髓疾病
一、急性橫貫性脊髓炎
二、細菌性、真菌性、螺旋體性脊髓炎
三、病毒性脊髓炎
四、上行性脊髓炎
五、感染後或接種後脊髓炎
六、特異反應性脊髓炎
七、壞死性脊髓炎
八、寄生蟲性腦脊髓炎和脊髓病
九、脫髓鞘性脊髓炎
十、粘連性脊髓蛛網膜炎
第二節 脊髓變性疾病
一、運動神經元疾病
……
第十章 脊髓損傷
第十一章 鑑別診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