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五穴

脊背五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別名脊五穴。位於背腰骶部,第2胸椎棘突高點1穴;骶骨尖端1穴;第12胸椎棘突與第1腰椎棘突之間1穴;第3腰椎棘突高點旁開4寸2穴,共5穴。上1穴布有第1胸神經後支內側支;下1穴分布有尾神經及肛鬥神經;中1穴分布有第11胸神經後支內側支;旁2穴分布有第12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其外側支。主治小兒急、慢驚風,角弓反張,抽搐,腰及腰骶部痛,癲癇,精神病等。針刺0.5-1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別名:脊五穴
  • 隸屬經絡:經外奇穴
  • 功能:息風定癇,開竅醒神
  •  出處:《千金翼方》
  •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癲癇等
  • 操作:針刺0.5-1寸;可灸
功能作用,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附註,相關論述,

功能作用

息風定癇,開竅醒神。

定位

位於背腰骶部,第2胸椎棘突高點1穴;骶骨尖端1穴;第12胸椎棘突與第1腰椎棘突之間1穴;第3腰椎棘突高點旁開4寸2穴,共5穴。

解剖

上1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1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1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下1穴在尾骨端,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分布有尾神經及肛鬥神經;
中1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約有第11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分布有第11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旁2穴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髖肋肌之間,約有第12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分布有第12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其外側支。

主治

小兒急、慢驚風,角弓反張,抽搐,腰及腰骶部痛,癲癇,精神病等。

操作

針法:針刺0.5-1寸,局部酸麻脹感,留針30分鐘。
灸法:取附子餅或蒜泥餅5枚,置於脊背5點上,上放中型艾炷灸之,每灸3-5壯,或用米(麥)粒灸每灸灸5-9壯(五點同時灸)。(本法治小兒驚風一般用米粒灸,於癲癇症緩解時灸治,則取隔物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癲癇等。

附註

中間三穴在督脈循行路線上;《類經圖翼》將此列為奇穴,名“脊背五穴”。

相關論述

《千金翼方》:“大人癲,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竹皮為度勝繩也。”
《中國針灸學》:“先自第二胸椎骨上點上一墨,骶骨之尖端亦點上一墨。從兩墨點之中央亦作一點墨,再以第二胸椎墨點與中間墨點之距離長度折半,復以折半之長度,折成△角,上角置於背脊之中央點上,其下兩角合作一墨點,全背面計五墨點,即是五穴位。每墨點各灸三十壯,小兒減半。主治成人癲癇、小兒痙攣。”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脊背五穴,奇穴。……灸三至七壯。主治大人癲癇、小兒痙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