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耳草

脈耳草

脈耳草,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脈耳草HedyotiscostataRoxb.[Oldenlandiacostata(Roxb.)K.Schum.]的全草。分布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具有清熱除濕,活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瘧疾,肝炎,眼結膜炎,風濕骨痛,骨折腫痛,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節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茜草目
  • :茜草科
  • :耳草屬
  • :脈耳草
  • 分布區域:分布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 採收時間:春、夏季採收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大黑節草、肝炎草、小接骨丹、大接骨草、四棱草、節節草、小節節花、中肋耳草。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

歸心、脾二經。

功效

清熱除濕,活血消腫。

主治

用於瘧疾,肝炎,眼結膜炎,風濕骨痛,骨折腫痛,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瘧疾:黑節草15g,斑鳩站12g,紅稗15g。水煎服。(《紅河中草藥》)
2.治風濕骨痛:黑節草跟12g,四能草15g,九股牛30g。泡酒服,每服10ml,每日服2次。(《紅河中草藥》)
3.治結膜炎:鮮黑節草洗淨,搗汁點眼。(《紅河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汁點眼;或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脈耳草,又名亞婆潮草、千里及《海南植物志》,肋腺耳草《雲南種子植物名錄》。多年生披散草本,高30-50cm。除花和果實披短柔毛外,全部被乾後變金黃色的疏長柔毛。小枝幼時四稜柱形,老時近圓柱形。葉對生;葉柄長5-10mm;托葉膜質,基部合生,頂部有2-3條針狀刺,刺長3-5mm;葉片膜質,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8cm,寬1.5-2.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下延。聚傘花序腋生,密集呈頭狀,單生或總狀序式排列;總花梗長5-12mm;花芳香;無花梗;萼筒陀螺狀,長0.5mm,先端4-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mm;花冠白色或紫色,管狀,長2.2-2.5mm,花冠筒內面喉部以上被毛,先端4-5裂,裂片長橢圓形,長約1mm;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柱頭2裂。蒴果球形,直徑1-1.5mm。種子每室3-6枚,三棱形。花期4-9月(-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山谷林緣或草坡曠地上。分布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辛、微苦,溫。”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除濕,消炎接骨。主治瘧疾,肝炎,風濕骨痛,結膜炎;外用鮮品搗汁點眼。還可治骨折,外傷出血,異物入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