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價值尺度

尺度就是用以計量事物某一屬性的標準。價值尺度就是用以計量事物的價值量的標準尺度。

什麼是價值尺度,關於價值統一度量問題的爭論,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歷史必然性,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可能性,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理論步驟,從物理學角度重新定義“價值”概念,確立統一度量的價值尺度,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折算成食物能量,勞動價值折算成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折算成勞動價值,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意義,經濟類價值尺度與非經濟類價值尺度,價值尺度的基本形態,產品價值尺度,金屬價值尺度,法定貨幣尺度,標準食物價值尺度,標準電能價值尺度,相對價值尺度與絕對價值尺度,絕對價值尺度的必要性,十一、絕對價值尺度的確定,十二、絕對價值尺度的理論意義,十三、絕對價值尺度的現實意義,十四、未來的世界貨幣:世界元,十五、不同價值尺度之間的換算方法,

什麼是價值尺度

尺度就是用以計量事物某一屬性的標準。價值尺度就是用以計量事物的價值量的標準尺度。

關於價值統一度量問題的爭論

長期以來,人們被價值複雜的表現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們在深層次上的統一特性或通約性。許多人認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東西,因而根本不可能進行統一度量。有人甚至聲稱自己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在理論上完全否定了統一度量的可能性。人們之所以會否定價值統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於如下原因:
1、價值主體特性的不確定性。它是指事物對於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質的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事物對於同一主體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變化狀態也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價值的主體特性決定了任何事物的價值會隨著使用者素質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較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2、價值客體特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它是指不同品質特性的事物對於使用者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事物的品質特性是複雜多樣的,可以分別用物理的、化學的或數學的方法來描述和度量,如物體的幾何尺寸可用“米”來度量,質量可用“千克”來度量,化學能量可用“焦耳”來度量。
3、價值介體特性的可變換性。它是指事物對於不同的環境條件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對於同一環境條件下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區域內也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價值的介體特性的可變換性,使事物的價值表現出較大的不確定性。
4、主觀價值與客觀價值的不同步性。它是指主觀價值總是或多或少地偏離客觀價值。主觀價值是客觀價值的主觀反映,其大小受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必然會隨著人的欲望、感情和情緒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5、價值類型的多樣性。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兩大類型,理論界長期沒有解決這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問題,長期將它們分別置於具體範疇與抽象範疇兩個不同範疇之中。
事實上,價值的以上五種特性只能說明價值的複雜性,而不能說明所有價值不能進行統一度量。

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歷史必然性

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人類的一切活動歸根到底都是價值的生產活動與價值的消費活動,社會事物的運動與變化在本質上就是價值的運動與變化,因此價值理論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社會控制、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歷史趨勢是精確化、客觀化與系統化,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精確化、客觀化和系統化的社會科學做為理論支持,為此必須首先實現價值理論的客觀化、精確化和系統化,而對價值的統一度量是實現價值理論客觀化、精確化和系統化的前提條件。
1、社會管理精確性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時,社會事物較為簡單,社會只需要通過簡單的、直接的、線性的方式進行巨觀的、粗線條的控制與管理,社會生產力對社會科學的精確性要求不高,推動社會科學朝精確性方向發展的動力並不太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事物的複雜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社會通過簡單的、直接的、線性的方式進行巨觀的、粗線條的控制與管理,將會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偏差與失誤,並由此產生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危害,推動社會科學朝著精確性和客觀性方向發展的動力越來越大。同時由於社會分工日趨細微,社會結構日趨複雜,社會控制的手段也隨之越來越豐富多樣、準確及時,各種法律條文日趨具體化、精細化,這就在技術上產生了對社會科學精確性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在技術上產生了對社會控制與社會管理精確性越來越高的要求。只有實現價值的統一度量,才能提高價值理論的精確性,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科學的精確性,從而推動社會控制、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精確性發展。
2、社會管理客觀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和評價要受到眾多主觀因素(特別是感情因素)的制約,而這主要取決於觀察者與觀察對象之間利益關係(特別是經濟利益關係),各種社會科學因而很容易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和階級性。這種由利益關係所引起的“先入為主”的主觀因素(特別是民族感情和階級感情),誘導人們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觀的、非理性的觀察態度,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的“社會科學”,而且互不妥協,各自為政,從而嚴重地阻礙著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進而嚴重地影響著人們對於社會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管理。價值雖然具有很強的主體性(即同一事物對於不同的主體將會有著不同的價值),但價值本身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科學雖然具有強烈的主體性,但社會科學本身是客觀的。當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時,社會事物與社會規律較為簡單,人們只需要憑藉簡單的主觀認識方式就可以較為正確地反映社會事物及其規律性,並可以對社會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管理,即使由於認識偏差而導致了社會控制與社會管理上的失誤,也容易及時地予以糾正與彌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事物與社會規律越來越複雜,通過簡單的主觀認識方式將會產生越來越大的認識偏差,並由此產生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危害,一旦因認識偏差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害也難以進行及時地糾正與彌補,這就在技術上產生了對社會科學客觀性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在技術上產生了對社會控制與社會管理客觀性越來越高的要求。只有在確定了客觀的判斷標準與度量尺度以後,才能實現價值的統一度量,才能提高價值理論的客觀性,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科學的客觀性,才能推動社會控制、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客觀性發展。
3、社會管理系統性發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系統、政治系統與文化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動態的、非線性的關係,而且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科學的社會管理必須要有強烈的系統性思想,而系統性思想具體表現為五個方面:概念體系的一致性,邏輯關係的層次性,尺度標準的統一性,關聯因素的辯證性,協調關係的全局性。科學的社會管理必須要有正確的社會科學作為理論支持,然而目前的社會科學嚴重地缺乏系統性,具體表現為:不同學科的社會科學之間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和矛盾(例如,關於價值的定義),許多事物之間邏輯關係的層次性沒有理清(例如,關於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邏輯關係的論證),不同學科的社會科學之間沒有統一的尺度標準(例如,關於統一價值尺度的確立)。這主要是由於目前的價值理論在系統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危機,不同學科的社會科學(特別是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價值工程學等)在價值定義、價值判斷標準、價值度量方法、度量單位、發展特性的判斷標準和判斷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在價值哲學或哲學價值論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倫理與道德等方面的含義,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醜惡)的程度來衡量;在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類一般勞動量,其大小用勞動者生產該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在經濟學中,價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產費用或勞動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產、交換和消費時所耗費的貨幣量來衡量;在價值工程學中,價值所表示的是功能與成本的比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各個子系統的結構越來越複雜,關聯性與相互制約性越來越強,從而在技術上產生了對社會控制與社會管理系統性越來越高的要求。只有實現價值的統一度量,才能有效地提高價值理論的系統性,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科學的系統性,才能推動社會控制、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的系統性發展。

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可能性

雖然,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創立出一個理論學說,來論證和實現對於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進行統一度量,但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卻無時不刻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價值度量與價值計算。
1、個人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計算。一個人在進行重大的工作目標或生活目標的確立時,總是會對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進行統籌兼顧和全面均衡,這些利益都是不同形式價值的現實體現,而“統籌兼顧”與“全面均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的具體過程;一個人在對具體行為方案進行判斷與決策時,總是在不斷地“權衡利弊”,“利”是指各種各樣的正向價值,“弊”是指各種各樣的負向價值,而“權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價值比較與價值計算的過程;一個人在對各種價值事物進行選擇與取捨時,總是在進行“計較得失”,“得”是指各種各樣的正向價值,“失”是指各種各樣的負向價值,而“計較”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價值計算和價值比較的過程。此外,人對具有複雜價值關係的事物進行取捨時,總是會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而“思想鬥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的過程。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的內涵與外延不斷向人的精神領域擴展,人們在進行商品的“等價交換”過程中,總會不斷進行各種精神方面的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在精神、物質等方面的人際交往時同樣遵循著較為複雜的“等價交往”的一般規律(詳見拙文“人際交往的一般規律”),那么,人在實施人際交往的具體過程中必然會不斷進行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朋友之間、親戚之間、同事之間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禮尚往來與人情世故,並不是無序的,也必然注入了每個人各自的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的詳細內容,而“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過程,無不反映了貪官們在人際交往過程精細的、偏離社會公德的、奇形價值觀的價值比較與價值計算。
2、目標管理中的價值計算。一個社會、一個集體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價值目標與社會使命,總是會採用各種形式的目標管理,而目標管理的具體方法是:將總體目標總是會分解為若干個一級子目標,而每個一級子目標又會分解為若干個二級子目標,並確立每個一級子目標和二級子目標在總體目標中占有不同的分值與權重。不難發現,任何形式的總體目標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目標,任何形式的目標管理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價值管理,各種子目標的分值與權重既反映了該子目標對於總體目標的價值重要性,也反映了與其它子目標之間的相對價值關係(但不是絕對價值關係)。因此目標管理中各級子目標的分值與權重的確立過程,就間接反映了這個集體的領導者對於各級子目標所隱含的價值內容進行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的具體過程。
3、社會現實活動中的價值計算。各種形式的社會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與文化關係)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價值關係,因此對於各種社會事務的處理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價值關係或利益關係的協調,許多社會事務的處理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或化解為經濟關係或金錢關係的協調,許多社會矛盾的緩解與消除,最終都可以通過一定的金錢形式來進行解決和補償。例如,權利的侵犯、榮譽的坫污,健康的損害,生命的喪失、家庭的破裂、工作的丟棄、感情的傷害、環境的破壞等,都可以採用相應數額的金錢進行補償,這標誌著許多社會事物的價值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體現為相應的經濟價值或金錢數額。
既然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計算與價值比較,那么,就應該能夠在理論上論證出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可以進行統一度量。

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理論步驟

要實現對於不同形式價值的統一度量,就必然分幾個步驟來完成。

從物理學角度重新定義“價值”概念

要對不同形式的價值進行統一度量,就必然首先了解什麼是價值?價值的起源是什麼?等一系列基礎性問題。人類是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那么價值現象也必然是從低等形式逐漸發展起來的。既然低等動物又是從基本的生命物質(如蛋白質、胺基酸等)進化而來,那么人類複雜的、高級的價值形式必然也是從簡單的、低級的價值形式進化而來,那么價值的原始形態是什麼?價值的起源是什麼?然而,目前的價值理論都沒有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傳統的觀點認為,價值是被人類自身定義或賦予的,既沒有起源,也沒有原始形態,因此對於“價值”的定義就必然是五花八門。
19世紀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系,它認為,由於能量的耗散,宇宙趨於“熱寂”,無序度趨於不斷增長,熵函式不斷增大,整個世界隨著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的進化觀念體系,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熵函式不斷下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為此,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創立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一般的物質系統總是朝著不斷無序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當物質結構處於遠離平衡區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中,將會產生的一種穩定的自組織結構——即耗散結構,由於存在非線性的正反饋相互作用,能夠使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產生協調動作和相干效應,使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生物機體是一種典型的耗散結構,人類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耗散結構。由於生命機體與人類社會的有序化發展過程往往需要以環境更大的無序化為代價,因此從整體上講,由人類社會本身與周圍環境所組成的更大範圍的物質系統,仍然是不斷朝無序化的方向發展,仍然服從熱力第二定律。
按照耗散結構論,“負熵”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然而,按照社會科學的一般觀點,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那么,物理學意義的“負熵”是不是完全等價於社會學意義的“價值”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熵與負熵是一個狀態函式,熵本身不能直接輸入或輸出,即“熵流”或“負熵流”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它只能依附於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說,熵或負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為載體,才能進行輸入或輸出,即推動系統的熵函式發生變化的動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負熵流”。以熵為承載物的能量稱為熵變能,其中,能夠推動系統的熵函式產生熵減(或負熵)的基本變數,就是負熵能(或有序化能量)。另一方面,負熵(或有序化能量)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外界事物對於系統的有序化程式的影響情況,然而一般生命系統與外界之間不僅會產生能量交換,還會產生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換,外界的物質或信息的某些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統有序化能量的流失速度,提高系統有序化能量的利用效率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和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而物質或信息的這些特性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得以形成、運行、維持和變化,由此所消耗的能量就是間接的有序化能量。也就是說,影響系統有序化程度的變數因素除了直接的有序化能量,還有間接的有序化能量,這些間接的有序化能量對於生命系統而言,並沒有具體表現為能量形式,而是具體表現為物質或信息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只能是虛擬的能量形式,因而稱之為虛擬有序化能量。實在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能量構成了影響生命系統有序化程度的全部變數。價值是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它包含了影響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所有變數,因此,從物理學角度可以採用“虛擬有序化能量”(即間接有序化能量)與“實在有序能量” (即直接有序化能量)之總和(即廣義有序化能量)來重新描述和定義“價值”概念。

確立統一度量的價值尺度

任何一門科學,如果其基本的度量標準是主觀的、含糊的、不穩定的、不精確的,那么通過它所計算出的所有量度、指標和模型也就更加如此。自然科學對於其基本度量標準的規定是非常客觀的、穩定的和精確的,如物理學對於長度、質量、時間、力、溫度等基本度量標準的規定非常嚴格。因此要對不同形式的價值進行統一度量,就必須對統一度量的價值尺度進行嚴格的規定,使其保持高度的客觀性、穩定性和精確性。然而,到目前為止,在價值理論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價值尺度。在經濟領域,不同國家採用不同的法定貨幣(如人民幣、美元、日元、歐元等)作為統一的價值尺度,然而這種價值尺度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發生劇烈波動時,將會產生劇烈的變化,從而不具備客觀性、穩定性和精確性,不能作為非經濟領域(政治領域與文化領域)統一的價值尺度。如果採用重金屬(如金、銀、白金、銅等)作為統一的價值尺度,那么其價值內涵也會因為這些金屬的礦產貯量、開採速度、開採技術、市場供求關係、政治與文化影響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也不具備客觀性、穩定性和精確性。
對於低等動物來說,食物中所包含的生物化學能量是其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動物之間的競爭在根本上是對食物能量的競爭,動物之間其它生存要素(如土壤、空氣、水分、陽光、營養元素等)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的競爭最終都可歸結為或化解為食物能量的競爭。人類也是從低等動物進化而來,食物能量也是人類發展初期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因而也是價值的原始形態,其它價值形態都是從食物能量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將“食物能量”確定為所有形式價值進行統一度量的價值尺度。

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折算成食物能量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或需求,而客觀動機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為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
⑴、溫飽類使用價值都可折算成食物能量。溫飽類使用價值用以形成人的生理化勞動潛能,目的在於維持和發展人的基本的生物化學反應能力(主要用能量代謝率來描述),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之上,只有具備了基本的生物化學反應能力,人才能有更高級的行為和思維能力。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可以集中表現出生物體對於外界的能量交換情況,即生物化學反應總量可以用能量代謝量來描述,生物化學反應能力可以用能量代謝率來描述。溫飽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是以食物能量為核心的,食物對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原始意義就是它所包含的生物化學能量,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的溫飽類生活資料都是為了節約、替代、補償、加強和擴展食物能量的作用(例如,衣服原始目的在於禦寒,以減少體熱的散失),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補償,由此可折算成一定的食物能量。
⑵、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都可折算成溫飽類使用價值。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用以形成人的個體化勞動潛能,目的在於維持和發展人的個體化勞動能力,以提高人對於生理化勞動潛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數。在一般的自然環境和人的生理條件下,並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個人的實際勞動潛能,任何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因為內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喪失其勞動能力,即個人所積累的生理化勞動潛能總會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這種失效率稱為“生命失效率”(或生理失效率),它由兩部分構成:①內部生命失效率,它是由個人的健康狀態來決定的;②外部生命失效率,它是由個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安全性能來決定的。因此,個體化勞動能力的客觀目的在於提高生物化學反應能力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數,個體化勞動潛能的客觀目的在於提高生理化勞動潛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數。用於降低人的內部生命失效率的生活資料稱為健康類生活資料,用於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的生活資料稱為安全類生活資料。例如,營養物質、安全保衛設施、勞保用品、舒適服裝、審美藝術品、優雅環境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和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與環境的安全性能。由於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降低溫飽類使用價值的失效率或提高溫飽類使用價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溫飽類使用價值。
⑶、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都可折算成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用以形成人的社會化勞動潛能,目的在於維持和發展人的社會化勞動能力,以降低人的社會生命的失效率,提高個體化勞動潛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數。在一般的社會環境情況下,並不是所有的個體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社會認可的勞動能力,這是由於任何個人都會因為某種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勞動崗位並不能完全與其勞動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釋放勞動能力的勞動崗位,從而造成部分個體化勞動潛能的失效和浪費,即個人所積累的個體化勞動潛能總會因勞動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這種失效率稱為“社會失效率”,它由兩部分構成:①內部社會失效率,它是由個人對於社會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其大小取決於個人對於社會或他人的愛與尊重的程度;②外部社會失效率,它是由社會對個人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其大小取決於社會對於個人的愛與尊重的程度。如果一個人對於社會或他人有較高程度的愛與尊重,他就會在一切可能的場合積極主動地為這個社會或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自覺地把自己的所有個體化勞動潛能與社會或他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以實現他對勞動崗位的最佳選擇,從而使個體化勞動潛能儘可能地轉化為對社會或他人有用的勞動能力;如果社會對於這個人有較高程度的愛與尊重,就會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為他提供相匹配的勞動崗位,為他盡情地發揮聰明才智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使他的所有個體化勞動潛能儘可能地與社會的需要或他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使個體化勞動潛能儘可能地轉化為社會認可的勞動能力。用於降低人的內部社會失效率的生活資料稱為自尊類生活資料;用於降低人的外部社會失效率的生活資料稱為人尊類生活資料。例如,獎狀、獎金、榮譽、職務級別、頭銜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和改變社會對於個人的尊重程度,能夠滿足人們對於自尊與人尊的需要。由於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降低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失效率或提高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安全與健康類使用價值。
⑷、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都可折算成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用以形成人的理性化勞動潛能,目的在於維持和發展人的理性化勞動能力,以降低人的理性生命的失效率,提高社會化勞動潛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數。在一般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化勞動潛能都能最終轉化為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用的勞動能力,真正用於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這是由於任何一個社會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會存在各種社會性弊病,如貪污腐敗、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這些社會性弊病必然引導部分社會化勞動潛能投入不合理的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而造成流失與浪費,即社會總會因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會化勞動潛能不符合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這種失效率稱為“理想失效率”,它是由社會對於人類理想目標的選擇傾向性來決定的,其大小取決於該社會內部的實際運行狀況與人類理想目標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個人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信仰,真正把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按照正確的人生信仰來確立自己的職業追求和勞動能力的發展方向;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來釋放出自己的全部勞動能力;把“自我”融化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之中,那么他所造成的社會勞動潛能的流失與浪費就會大大下降,從而形成最大的理想勞動能力。如果一個社會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努力使自己的社會行為符合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致力於對外和平共處、對內安全穩定,致力於經濟建設、人口控制和科學文化等事業的發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會勞動潛能的流失與浪費就會降到最低限度;相反,一個社會如果錯誤地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對外搞侵略、對內搞迫害,忽視經濟建設、人口控制和科學文化等事業的發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會勞動潛能的流失與浪費就會大大提高。由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使用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降低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的失效率或提高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人尊與自尊類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人的本質力量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發展起來的,高層次本質力量的客觀目的在於在更大範圍、更持久、更可靠地維護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層次本質力量。與此相對應,人的勞動潛能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漸發展起來的,高層次勞動潛能的客觀目的在於在更大範圍、更持久、更可靠地維護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層次勞動潛能。總之,一切形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客觀上最終都是為了直接或間接地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因此最終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

勞動價值折算成生活資料使用價值

政治經濟學把“勞動價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與使用價值對立起來,提出具有“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勞動價值”的觀點。事實上,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是價值的兩種基本形式,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能夠創造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它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而來,又服務於使用價值的增值。人類的機體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價值投入產出系統,投入使用價值(以生活資料的形式),產出勞動價值(以勞動產品的形式),具體過程分為三個基本階段:一是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在“消費過程中”轉化為人的勞動潛能;二是勞動潛能在“勞動過程”中釋放出來並轉化為勞動價值;三是勞動價值又在“生產過程中”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信息的驅動下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注意,勞動過程通常與生產過程同時進行),並與之一起等量轉移到產品之中,同時產生一定的價值增值,也凝聚於產品之中。理論證明,勞動價值可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來進行度量,勞動價值與勞動強度、勞動複雜度、勞動熟練度等變數之間存在特定的函式關係(詳見拙著《統一價值論》)。

生產資料使用價值折算成勞動價值

在一般生產系統中,投入的生產要素可分為生產資料(包括自然資料)和勞動力兩大類,其中生產資料表現為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勞動力表現為勞動價值,兩者在生產過程中在信息的驅動下產生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從而產生價值增長。在均衡狀態下,勞動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邊際貢獻率是相同的;在非均衡狀態下,如果勞動價值的邊際貢獻率較大,那么該生產系統就會不斷加大勞動價值(即勞動力要素)的投入規模,直到其邊際貢獻率等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邊際貢獻率;反之,如果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邊際貢獻率較大,那么該生產系統就會不斷加大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即生產資料要素)的投入規模,直到其邊際貢獻率等於勞動價值的邊際貢獻率。總之,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在生產系統的均衡狀態下與等量的勞動價值具有等效的價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相同數量的勞動價值。

實現不同價值統一度量的意義

對不同價值實現統一度量,這是價值理論的重大飛躍,也是整個社會科學的重大飛躍,它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
1、架起了社會科學全面走向自然科學的橋樑。人類主體(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所建立的社會關係是多種多樣的,其核心內容都是利益關係,而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關係,社會事物的一切變化實質上最終都是一種價值的變化,因此,價值關係是人類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和核心,價值理論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價值一旦實現了客觀的、精確的、科學的統一度量與精確計算,而且這種計算又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遵循著嚴密的邏輯程式與數理法則,那么,整個價值理論就可以實現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這將必然有力推動整個社會科學的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從而有力地消除社會科學領域普遍存在的主觀性、模糊性和歧義性。
2、促進了社會科學之間的大融合。由於實現了不同形式價值的統一度量,就可以在此基礎之上構建一個全新的、統一的價值理論體系。由於所有社會科學都必須建立一定的價值理論基礎之上,因此價值理論一旦實現了統一,就必然會引發整個社會科學的大融合、大統一。例如,經濟學理論可以推廣延伸到社會科學其它領域,許多經濟學模型在進行適當轉換以後,可以套用於社會科學的其它領域。反過來,其它領域的社會科學理論又可以推廣延伸到經濟領域。許多社會規律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係,它們往往有共同的母規律。
3、奠定了情感機器人的理論基礎。情感作為人類一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形式,它所對應的客觀存在就是事物的價值關係,即情感的哲學本質就是人腦對於事物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情感與價值的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把一個全新的、統一的價值理論延伸到人的精神領域,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情感理論——“數理情感學”,這個理論建立了情感的數學模型,闡述了知、情、意之間的邏輯關係,揭示了情感運行的內在邏輯程式,從而為情感機器人的研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經濟類價值尺度與非經濟類價值尺度

價值可分為經濟類價值與非經濟類價值,因此價值尺度也可以分為經濟類價值尺度與非經濟類價值尺度。經濟類價值的尺度通常就是法定貨幣(人民幣元、美元、日元、歐元等)。價格就是以貨幣為價值尺度所計量的商品的價值量。非經濟類價值的尺度通常是以經濟類的價值尺度為參照標準。

價值尺度的基本形態

產品價值尺度

在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歷史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產品交換的品種很少、規模很小、頻率很低,通常只是在小範圍內進行產品的物物交換,並且通常都是以產品的物理量(個、石、兩、尺等)為價值尺度。如穀物以“石”為度量單位,鹽以“兩”為度量單位,布匹以“尺”為度量單位,等等。這種價值尺度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和主觀性,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很大。

金屬價值尺度

由於某些貴重金屬(如黃銅、黃金、白銀等)具有穩定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可分割性和易貯運性和高使用價值密度等優點,因此可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和價值實物。這種價值尺度仍具有較強的波動性和主觀性,受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較大,且不容易進行安全而高效地流通、貯藏和計算。

法定貨幣尺度

符號的流通與運算要比實物的流通與運算方便得多,靈活得多,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選取一個貨幣符號作為法定的價值尺度或價值象徵物,如人民幣元、日元、美元等。這種價值尺度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穩定和客觀地,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發生劇烈波動時,作為價值尺度所產生的誤差就比較明顯了。

標準食物價值尺度

由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不僅包括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使用價值,不僅包括物質方面還包括精神方面的使用價值,不僅包括個體還包括集體和社會的使用價值,因此採用標準食物作為價值尺度,不僅可以度量和比較各種經濟參數,而且還可以度量和比較各種政治參數與文化參數。但是,由於溫飽類價值需要在人的全部價值需要中所占的比重,將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下降,而任何一種主食在人們越來越豐富的選單中將會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任何一種標準食物“原器”的產量將會逐漸下降,其市場價格容易形成較大的波動,而且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主食,不同主食之間對於人的價值量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以標準食物作為價值尺度來計算和比較各種經濟性或非經濟性參數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為此,目前還需要以某種法定貨幣為中介,以實現對各種經濟性或非經濟性參數的計算,無法建立以“標準食物”為絕對價值尺度的世界貨幣體系。

標準電能價值尺度

這是未來社會最終的和最佳的“絕對價值單位”或“世界貨幣”,電能是繼“標準食物”之後另一種很好的有序化能量。由於電能容易從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而來,容易流動、分配和貯存,並容易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很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絕對價值尺度,並將得到廣泛套用,最終可能建立一個以“標準電能”為絕對價值尺度的世界貨幣體系。

相對價值尺度與絕對價值尺度

統一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一種特殊能量,即有序化能量,其中,食物能量是標準有序化能量,因此價值尺度的基本單位就是能量單位(焦耳)。
然而,實際生活中,人們為了價值計量與商品交易的方便,總是以某一種具體形式的價值物來作為價值尺度,例如,糧食、布匹、牛皮、鹽、貨幣等。
總之,食物能量就是價值的絕對價值尺度;而糧食、布匹、牛皮、鹽、貨幣等價值物就是相對價值尺度。

絕對價值尺度的必要性

經濟學理論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迄今為止,除了普遍採用法定貨幣(如人民幣元、美元、日元等)和黃金等相對價值尺度以外,經濟學還沒有確立一個真正的“絕對價值尺度”,這個“絕對價值尺度”必須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精確性,既不會隨著社會歷史時期的變遷而改變,也不會隨著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的波動而轉移,更不會隨著各種經濟事物的興衰而動盪。而解決這個問題,是經濟學最終必須完成的任務,這不僅是經濟學也是所有社會科學走向自然科學化(即客觀化、嚴謹化和精確化)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門科學,如果其基本的度量標準是主觀的、含糊的、不穩定的、不精確的,那么通過它所計算出的所有量度、指標和模型也都是如此。對於所有自然科學來說,由於其理論前提都是基本公理,推理運算都遵循嚴密的邏輯程式和運算法則,實際結果都經得起嚴格的實驗檢驗,因而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精確性。自然科學中對於其基本度量標準的嚴格規定,就集中體現了這些要求,其中物理學對於長度、質量、時間、力、溫度等基本度量標準的規定尤為如此。
由於金屬價值尺度會因為這些金屬的礦產貯量、開採速度、開採技術、市場供求關係、政治與文化影響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貨幣價值尺度也會因為各種經濟、政治與文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不同法定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經濟上的通貨膨脹率、國家的金融政策、衍生貨幣(如現金支票、承兌匯票、股票、信用卡、期貨等)的使用與流通情況、國際貿易爭端等因素的影響尤其顯著,任何形式的單位數量的法定貨幣的真實價值含量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各種經濟事物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地域跨度越來越寬,複雜化程度不斷提高,其波動性和變動性不斷增強,人們需要更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各種經濟事物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國家將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科學的、現實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人們將以此為依據,安排自己的生活計畫和事業發展方向,這就在客觀上產生了一種越來越迫切的社會需要,除了金屬貨幣尺度和法定貨幣尺度之外,還應該尋找一種更加穩定、清晰而精確的絕對價值尺度。

十一、絕對價值尺度的確定

統一價值論認為,價值是一種廣義有序化能量,它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間接有序化能量兩部分組成,其中,間接有序化能量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直接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其度量單位與能量單位完全相同,為“焦耳”或“大卡”。
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兩種基本形態,而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種具體形態。按照如下三個步驟,所有價值都可用“標準食物能量”作為絕對價值尺度進行統一度量: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勞動價值可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度量,因而也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生產資料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勞動價值,因而也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
食物能量有多種具體形式:對於漁民和牧民來說,主要來源於魚和牛羊;對於小麥和大米產地的農民來說,主要來源於小麥和大米。為了提高價值度量的客觀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可以採用一種“標準化食物能量”(如麵粉或大米)作為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即絕對價值尺度)的“原器”,並就其產地、品種、耕作方法、貯運方法、存貯地點、產出時間等條件做出具體的要求。
“絕對價值單位”的定義:把含有一百萬焦耳熱量的標準化食物(麵粉或大米)所擁有的價值量,定義為一個“絕對價值單位”。
換算方法:如果標準化麵粉的市場平衡價格為每公斤2.4人民幣元,且每公斤標準化大米中所含有的食物能量為14640千焦,則:
1公斤標準麵粉=2.4人民幣元=14.64千千焦=14.64絕對價值單位
1人民幣元=6.1千千焦=6.1絕對價值單位=0.417公斤標準麵粉
1絕對價值單位=1千千焦=0.164人民幣元=0.068公斤標準麵粉

十二、絕對價值尺度的理論意義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如果不確定一個客觀、穩定而精確的絕對價值尺度,其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制約,而且這種制約力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複雜性、規模性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如果確定了絕對價值尺度,將具有如下理論意義:
1、保持不同社會歷史時期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在對同一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經濟指標進行計算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不斷發展變化,經濟上的通貨膨脹現象經常發展,單位數量的同一種法定貨幣的絕對價值含量不斷發生變化,如果採用同一種法定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來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經濟指標進行計算,必然會產生很大的誤差。
2、保持不同社會環境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在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勢出現劇烈動盪時,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比較混亂,其價值波動性很大,採用法定貨幣為價值尺度計算和比較來各種經濟活動的實際指標時,也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3、保持不同國家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在對兩個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指標進行計量和比較時,由於兩種法定貨幣的匯率主要取決於這兩個國家參與對外貿易的商品價格(或商品價值)的對比值,而許多沒有參與對外貿易的商品價格(或商品價值)只能間接地影響兩種法定貨幣的匯率,因此這種匯率並沒有客觀地、準確地反映兩種法定貨幣真實價值含量的對比值,而且這種匯率往往會受國家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與金融政策的影響)、政治與文化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5、保持不同經濟指標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許多經濟參數、經濟模型的最終確定都必須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參考系統、價值標準尺度或計算基期。
6、保持經濟指標與非經濟指標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許多非經濟性參數、非經濟性模型(如國民生活質量、綜合國力、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綜合發展速度、情感數學模型和價值觀數學模型等)無法以貨幣為價值尺度進行計算,只有在確定了絕對價值尺度後,才能實現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銜接,才能把經濟學中的許多研究成果推廣套用到非經濟領域,才能把許多非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借鑑到經濟領域,這就是為何要解決“絕對價值尺度”問題的真正原因。

十三、絕對價值尺度的現實意義

目前的世界貨幣市場是以美元為基礎的,美國成了世界銀行,這就容易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
1、導致經濟不公平。美國人不斷創造赤字,並由外國人的儲蓄來支付這個赤字。我國對外貿易的支付與結算方式大都是以美元為價值尺度來實施的,外匯儲備也基本上是以美元為主要貨幣形式,美元的真實價值含量及其變化情況將直接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直接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真實價值。美元是一種實質性的世界貨幣,美元的價格決定全球供給與需求的價格,然而,美國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實現“美國人的赤字由外國人儲蓄來支付”的目的,現在美國人的信用債務已達6.7萬億美元,而借入的債務都是以美元計價,而不是以人民幣、日元或歐元計價。美國人借的債務越多,美元就越貶值,美國人到時償還的實際價值就越少。中國外匯儲備加私人持有總計7000億美元外國紙幣資產,如果美元價值的不斷縮水,將使中國損失幾千億美元的價值。
2、承擔經濟風險。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受制於美國,“美國人感冒了,全世界都會打噴啑”,美元一旦貶值,將產生世界範圍的通貨膨脹。目前,美國欠其他國家的債務將占自身經濟總量的40%,如果美國的兩大赤字(聯邦預算赤字和貿易赤字)繼續增加,有可能造成對美元價值的恐慌和全球匯率的混亂;各國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安全就必然會大規模進入黃金市場,以提高其外匯儲備的黃金比例,然後造成全球基本商品(如石油、鋼材、礦石、糧食等)大幅上漲;當銀行大量借入短期融資而進行長期投資時,必定會引發另一個問題——擠兌;美元的貶值將會引發和激化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糾紛,進而引發和激化各種政治矛盾,甚至引發激烈的軍事衝突。
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推行一種真正的世界貨幣體系——“世界元”,這種貨幣體系的價值含量絕對穩定,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不依附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關係,國際上的貿易結算與債務借貸均以“世界元”的真實價值含量為價值尺度來完成,銀行的外匯儲備也可參照“世界元”體系來建立外匯保值與風險化解關係。

十四、未來的世界貨幣:世界元

“世界元”的定義:把1度標準電(即1千瓦o時)所擁有的能量,定義為1世界元,用符號“㊣”來表示。電能由於具有套用廣泛性、生產規模性、高流通性、可轉化性、易分配性、可貯存性、價值穩定性等特點,因而可以作為一種絕對價值尺度,並且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世界貨幣體系——“世界元”。
滿足條件
1、可再生性。電能的生產必須是以可再生能量資源為基本生產原料,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如海水氫同位素可控核聚變反應)等,不能依靠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進行生產,以確保電能的價值不會因為資源的缺乏而逐漸上漲。
2、可持續性。電能的生產不會產生任何環境污染,以確保電能的價值中已經剔除了所有的環境負價值。
3、易轉化性。電能可以方便地、有效地轉化為幾乎所有形式的能量,實現和加強電能與其他使用價值之間廣泛而密切的聯繫,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電能價值的流通性、可交換性和易貼現性。
4、易流通性。電能可以廣泛地、有效地輸送到幾乎所有的地區和所有的空間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擴展電能價值的使用範圍以及生產或生活領域。
5、超穩定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能是併網供電的,並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統一價格,電能的供求關係保持相對平衡,以維持電能價值的內涵穩定性。
6、完全自由性。電能的使用許可權不受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即電能的生產、流通與使用完全遵循自由化市場原則。
滿足以上條件後,電能作為絕對價值尺度將比任何一種法寶貨幣都具有更高的穩定性、精確性、可操作性、適用性、靈活性等特點,建立在電能價值尺度基礎上計算出的經濟參數與非經濟性參數將會具有更強的客觀性、清晰性的精確性,正是由於以上原因,電能價值尺度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嶄新的世界貨幣。

十五、不同價值尺度之間的換算方法

如果1度標準電的市場均衡價格為0.72人民幣元,且每度電(即1千瓦o時)的能量為3.6千千焦,則:
1世界元=1度標準電=1千瓦o時=3.6千千焦=0.72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1.39世界元=5千千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