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瑗

胡繼瑗

胡繼瑗(1897-1971),男,浙江富陽人,上海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胡繼瑗先生一生致力於我國的大學教育工作,治學嚴謹,教書育人,卓然有方,備受學人敬佩。抗日戰爭期間,他身處日寇淪陷區的北平,他寧願以低微的薪資在幾所私立大學兼課,以維持全家極清貧艱難的生活,絕不去敵偽主辦的大學任教。1971年6月,胡繼瑗先生因心腦血管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繼瑗
  • 英文名:Hu Jiyuan
  • 別名:胡魯生
  • 籍貫:浙江
  • 出生地:浙江富陽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血型:O型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897年4月26日
  • 星座:金牛座
  • 去世年月:1971年6月17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喬治.華盛頓大學
  • 政黨:民建
  • 代表作品:《海洋運輸原理》《水險學原理》
  • 身高:172厘米
簡介,生平,著作,評價,

簡介

胡繼瑗(公元1987年—1971年),名傳壽,字繼瑗,號魯聲。先世祖籍安徽歙縣,後遷來浙江富陽。繼瑗先生在富陽縣就讀舊制國小與中學,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畢業後赴清華大學工作。1923年由清華大學派赴美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26年學成回國,繼續在清華大學服務。1928年因奔父喪,南歸浙江。
三十年代,繼瑗先生長時期在杭州之江大學工作,先後任之江大學的教授,教務長,經濟系主任。 四十年代,繼瑗先生先後任北平的燕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天津的南開大學經濟系教授。1948年起,應之江大學校長李培恩先生之堅請,重回杭州之江大學任商學院院長。 五十年代初,我國實施大學院系調整,胡繼瑗先生先後任山東財經學院教授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1958年退休。1971年6月,胡繼瑗先生因心腦血管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74歲。

生平

胡繼瑗先生一生致力於我國的大學教育工作,治學嚴謹,治校嚴肅;對人溫和寬厚,對事一絲不苟;教書育人,卓然有方,備受學人敬佩。
胡繼瑗先生尤重民族氣節。抗日戰爭期間,他身處日寇淪陷區的北平,他寧願以低微的薪資在幾所私立大學兼課,以維持全家極清貧艱難的生活,絕不去敵偽主辦的大學任教。當時的“偽北大”法學院院長方某,每年都登門敦請繼瑗先生出任該院教授,繼瑗先生年年堅拒而不就。他始終自覺地堅持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尊嚴和愛國良知。
胡繼瑗先生雅好吟詠,抗戰期間的詩篇每多抒發這類情懷。1939年其妹夫鐵道橋樑工程專家李秉成先生自美歸國,先生贈詩有句云:“學得公輸千般巧,留將他日補河山”。1941年題女兒鑒美之畫作,曾有句云:“歸燕飛飛何所答,雲山不是漢家時”。先生有《寄園詩抄》手寫稿,惜文革時被毀。
胡繼瑗先生對故鄉富陽之人物與風致有極深的情誼,四十年代前,富陽趙貞信先生曾常為繼瑗先生北平家中的座上客;金守淦先生曾與繼瑗先生在北平的養蜂夾道比鄰而居,朝夕相伴。而繼瑗先生於二三十年代在北平、杭州及富陽,與富陽的郁曼陀、郁達夫昆仲過從尤密,成為莫逆的道義交與文字交。曼陀曾作山水畫一幅贈繼瑗,曼陀殉難後,繼瑗先生攜此畫邀請當時北平堅持民族氣節的學者文士題詠其上,陳垣吳雷川俞平伯張子高諸公莫不憂憤命筆。此畫惜毀於文革,否則今日獻於故鄉,當為富春山水增色也。
胡繼瑗先生不僅與富陽時賢往還酬答,尤酷喜收藏富陽先賢董邦達(1699年—1769年)、董誥(1740年——1818年)父子的書畫。他購藏兩董作品頗多,其中有董邦達所繪《灌木廻溪》圖一幅,先生愛之若至寶。蓋此畫不獨筆墨精良,神韻超逸,且董氏題記乃歸鄉舟中所繪富春壺源風景也。

著作

胡繼瑗先生治經濟學,專攻海洋運輸問題,著述甚豐。他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即在我國刊行時間最久的大型綜合期刊《東方雜誌》上發表有關海洋運輸的論文。該刊1927年第二十四卷第三期刊出的他的《航運公會之研究及遠東與北美間各公會之現狀》一文,直到2004年還被“中國經濟史論壇”的學者論文所引用。
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繼瑗先生的專著《海洋運輸原理》,此書列入當時為人推重的該館“大學叢書”,成為眾多大學有關專業的教材。
1940年,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繼瑗先生的專著《水險學原理》,此書專門論述水險制度的創立和發展及國際間公認慣用的水險制度。商務印書館推介此書是“了解我國早期保險業務知識最早的一本專著”。1947年,《水險學原理》又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第二版。
胡繼瑗先生退休後仍治學不輟。1959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先生的譯著《1931年以後的中國東北》(英國瓊斯[F.C.Jones]著)。該書記述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的殖民統治和毒辣的殖民主義政策。2006年8月黑龍江省檔案館首次公布部分抗戰檔案史料時,將此書列入該館的文獻類。

評價

馬寅初先生為《海洋運輸原理》一書作序
運輸為發展經濟之樞紐,亞丹斯密前已言之,遠遡古代人類文明之曙光,幾均原於運輸之便利,埃及之與尼羅河,印度之與恆河,中國之與黃河,皆其彰彰較著者。降及近世,海洋運輸,迅速發展,國際貿易,與時俱進,範圍之廣,數量之大,迥逾往昔。嘗考其故,約有四因:一曰快捷,船舶構造,式樣新穎,動力強大,乘風破浪,一日千里,運輸因以頻繁。二曰準時,船期確定,按時行駛,商人得以乘時趨利,操奇制勝。三曰大量,船舶之大者,容量常達三四萬噸,向之帆船所不能或不便經營者,輪船皆能優為之。四曰費廉,大量生產之經濟,已為經濟學上不易之原則,運輸亦然,載量既大,成本自輕,運費得以低廉,昔日視為笨重難運者,今日皆已不成問題。總比四端,國際貿易,日進月邁,豈偶然哉!就國外論,英國素稱海上霸王,航海船舶噸位之多,甲於世界,不但使其本國對外貿易得種種便利,且造成龐大無形役務之出口,以抵補其有形入超額之一部。日本為東方後進之邦,追蹤英國,航海業務駸駸日盛,每年亦有巨額之無形收入,是則海洋運輸影響於一國之國際貿易貸借者,亦至巨大,況當一國對外作戰時,商船更可增大其海軍之戰鬥力乎!故各國無不急起直追,兢兢業業,圖其海運事業之發展,美國進步之速,尤足驚人,返視吾國內河及沿海航權,既多旁落外人手中,海洋運輸更絕無蹤跡,言念及此,感慨良深!海運事業,內容雖極複雜,凡關於船舶之構造與購買,航路之開闢與港灣之修築,既需巨額資本,業務之經營與改進,政府之監督與獎勵,亦需多量人才,皆有待於長久歲月之培植,不能一蹴而成,尤非我國目前能力所及;然我官民尚有建設之決心與毅力,未嘗不可就原有航業機關,力加整理,徐圖發展;整理之道,必自充實海運之知識始,過去國人研究斯學者既鮮,其有貢獻者更鮮,誠屬憾事。吾友胡繼瑗先生擅專長,士林屬望,近著海洋運輸原理一書,付梓問世,擷英美名著之精華,作比較深刻之研究,嘉惠國人,寧有涯涘,故樂為之序。(馬寅初於南京立法院.民國22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