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民自述

胡漢民自述

《胡漢民自述》是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漢民、 張殿興。

基本介紹

  • 書名:胡漢民自述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53頁
  • 開本:16
  • 作者:胡漢民 張殿興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3598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編輯推薦,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胡漢民自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胡漢民(1879年—1936年),原名衍鴻,字展堂。廣東廣州人。資產階級革命家。1902年留日,就讀東京弘文師範科。退學回國後,任教廣西梧州中學。後赴日就讀法政大學。1905年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書記部書記,主持編輯《民報》,批駁保皇和立憲思想。1907至1908年追隨孫中山,於新加坡、河內遍設革命機關,參與黃岡、鎮南關起義。失敗後赴新加坡主持《中興日報》,兼任香港南方總支部長。先後參與雲南河口、廣州新軍及黃花崗起義。1911年籌備廣州起義,失敗後回香港。廣州獨立,被舉為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解職。次年隨孫中山赴日,組中華革命黨,任政治部長,主編《民國》雜誌。1917年參加護法軍政府,任交通部長。1924年參加國民黨改組活動,孫中山去世後,成為右派,曾與蔣介石一道反共清黨。1936年病故廣州。本書稿根據胡漢民的回憶資料整理而成,由中共中央黨校的專家整理、校注。

圖書目錄

一家世與少年時代
二滿清鉗制漢人之政術
三清廷之排外與媚外
四遊學日本與退學歸國
五就任梧州中學總教習與宣傳革命
六再度遊學日本與對梁啓超之批評
七初見總理與參加同盟會
八編輯《民報》及與保皇黨之論戰
九對由日退學歸國問題之意見
十使用青天白日旗之決定
十一隨總理赴南洋與親歷鎮南關之役
十二策應河口起義
十三黃岡起義之經過
十四對楊度與劉光漢之批評
十五在南洋對保皇黨之鬥爭
十六勸汪兆銘勿行暗殺
十七任南方支部部長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之經過
十八設法營救汪兆銘
十九籌劃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起義
二十廣東之光復與出任都督
二十一出師北伐
二十二清除粵省反動分子
二十三改選廣東省會議員與應付英人辦法
二十四對黨人之觀感
二十五袁世凱之陰謀
二十六從總理至滬轉寧與襄助組織臨時政府
二十七在臨時政府時期之作風
二十八遷就南北和議之真相
二十九同盟會之改組與各省都督之更動
三十隨同總理遊歷武漢
三十一復任廣東都督
附錄一革命過程中之幾件史實
一、從代理大元帥到被逐赴俄
二、十七年入京與湯山被禁
附錄二胡漢民年譜
編後記

後記

胡漢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歷經清末、南京臨時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重要時期,親身參與了許多重大更史事件。在不同時期擔任過各種重要職務。由於胡漢民耳聞目睹或親身參與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所以《胡漢民自述》成為研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國民革命時期的國共合作與鬥爭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黨內部不同派系間的矛盾等問題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撰出版的《近代史資料》總45期發表了《胡漢民自傳》。《革命過程中之幾件史實》可視作《胡漢民自傳》的續篇,是胡漢民應《東方雜誌》30周年紀念專號之請而寫的自傳中的第五第六兩節。第五節《從代理大元帥到被逐赴俄》,記述孫中山逝世後,圍繞廖仲愷被刺一案,國民黨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反映了胡漢民、蔣介石和汪精衛之間為爭奪權力而互相傾軋。第六節《十七年人京與湯山被禁》記述胡漢民從人南京幫蔣介石建立國民黨政權,到與蔣矛盾激化,被囚禁湯山的全過程。這是研究蔣胡矛盾和國民黨派系鬥爭的重要史料。
這幾則史料原載《三民主義月刊》第二卷第六期和第一卷第六期,今均照原文刊載。文中原注仍接原樣夾在正文中,個別離所注正文太遠的,適當作了調整。原文記事和措詞,因作者受立場的限制,其中錯誤和荒謬之處,請讀者使用時注意。同時,為便於讀者對胡漢民的一生有一個較為系統地了解,書後附有《胡漢民年譜》。
在整理過程中,除了得到了南開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大力協助外,歷史學博士高志勇、李鳳琴、劉相君、李力等幫助查閱相關資料,並對書稿進行認真校對,李朝霞、張昕幫助進行文字的錄人工作。在此,編者謹致謝忱。
在書稿付梓之際,還要感謝人民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正是由於他們的策劃、支持和幫助,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由於水平所限,加之時間倉促,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殿興
2014年5月15日

編輯推薦

胡漢民是現代中國的風雲人物,孫中山最倚重的助手,辛亥革命的領袖人物。孫中山嘗論其曰:“其學問道德,均所深信,不獨求於廣東難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見。”又謂:“跡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幹,不獨可勝都督之任,即位以總統,亦綽綽有餘。”可以想見其為人。《胡漢民自述(1879-1936)》是國民黨元老及早期領導人胡漢民的自述文集。包括“胡漢民自傳”、“胡漢民自傳續編”、“見解與主張對”等各部分。

目錄

胡漢民(代序)
第一編自傳及其續篇
自傳
一、家世與少年時代
二、滿清鉗制漢人之政術
三、清廷之排外與媚外
四、遊學日本與退學歸國
五、就任梧州中學總教習與宣傳革命
六、再度遊學日本與對梁啓超之批評
七、初見總理與參加同盟會
八、編輯《民報》及與保皇黨之論戰
九、對由日退學歸國問題之意見
十、使用青天白日旗之決定
十一、隨總理赴南洋與親歷鎮南關之役
十二、策應河口起義
十三、黃岡起義之經過
十四、對楊度與劉光漢之批評
十五、在南洋對保皇黨之鬥爭
十六、勸汪兆銘勿行暗殺
十七、任南方支部部長與策劃廣州新軍起義之經過
十八、設法營救汪兆銘
十九、籌劃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起義
二十、廣東之光復與出任都督
二十一、出師北伐
二十二、清除粵省反動分子
二十三、改選廣東省會議員與應付英人辦法
二十四、對黨人之觀感
二十五、袁世凱之陰謀
二十六、從總理至滬轉寧與襄助組織臨時政府
二十七、在臨時政府時期之作風
二十八、遷就南北和議之真相
二十九、同盟會之改組與各省都督之更動
三十、隨同總理遊歷武漢
三十一、復任廣東都督
自傳續篇
革命過程中之幾件史實
五、從代理大元帥到被逐赴俄
六、十七年入京與湯山被禁
附言
第二編欽廉上思之役撤退之經過
欽廉上思之役撤退之經過
第三編戊申雲南河口之役之經過
戊申雲南河口之役之經過
上孫總理續報告雲南河口軍務書
附錄:戊申雲南河口革命軍實錄
第四編南洋華僑參加革命之經過
南洋華僑參加革命之經過
一、初到南洋發動革命和籌款的情形
二、購運軍火的失敗
三、防城之役
四、鎮南關之役
五、孫先生的被迫離安南
六、欽廉上思之役
七、河口之役
八、我的匿居安南與出走的情形
九、南洋華僑之習慣思想與初期的保皇黨之活動
十、南洋資本家的不革命
十一、南洋華僑熱心革命的分子
十二、南洋黨務之現狀
第五編見解與主張
民報之六大主義(節錄)
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
建設共和政體
土地國有
維持世界真正之平和
主張中國日本兩國之國民的聯合
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節錄)
第一節駁所謂中國不必行社會革命之說
第二節駁所謂中國不可行社會革命之說
第三節駁所謂中國不能行社會革命之說
粵漢鐵路商辦問題之未解決
戴季陶和他的《日本論》
致楊度書
復楊壽彭書
在英國商界歡迎宴會上的演說
附:離英時之告別書
訪問英國之回憶
公開徵集《孫中山年譜》史料的啟事
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遺囑
……
附錄

序言

胡漢民
代序
白壽彝等
胡漢民,原名衍鸛,後改名衍鴻,字展堂。晚年別號不匱室主。漢民是他在《民報》上發表文章時所用的筆名。一八七九年十二月九日(清光緒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生於廣東廣州城內(現越秀區),祖籍江西廬陵縣(今吉安)延福鄉青山村人,累世務農。
胡漢民天資聰穎,十一二歲時,就已讀過《十三經》、《史記》等古籍,且“文俱斐然可觀”。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十一歲時,其父去世,兩年後其母也病逝。之後,一個哥哥及兩弟一妹也因疾病無錢就醫而早逝。這接連而至的不幸,使年幼的胡漢民倍感憂傷,以致成年後一直體弱多病。這一時期,胡的人生觀發生很大變化,“從友愛的家庭中心的人生觀,一變而為冷酷的厭世觀”。為了維持生計,胡漢民十六歲便開始教書生涯。胡邊教書邊自修,先後肄業於學海堂、菊坡、越華、粵秀等書院。此時的胡在學識上大有長進,“能治經史詩章性理之學”,更結交了史堅如等一批新朋友。通過他們,胡聞知了孫中山的名字和為人。他對當時由“公車上書”引起的知識界的變法呼聲,認為“皆無要領,於余心未饜”,而對被當時視為大逆不道的孫中山領導的武裝起義,卻盛讚為“空前奇舉”。一八九八年,二十歲的胡摒棄了“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正途”,任廣州《嶺海報》記者,決心投身於改造社會的洪流之中。一九〇〇年,好友史堅如的殉難對胡產生了很大的刺激,他以為“非遊學,無以與革命黨人謀,即個人學業,亦皆不足充所懷之志願”。這前後,胡的人生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消極厭世觀”變化為“積極的救世觀”。一九〇二年,胡與吳稚暉等人東渡日本。由於他當時認為“從教育著手,使學界丕變,為達到目的之唯一法門”,於是入東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不久,吳稚暉因保送自費留學生入成城學校一事與清公使鬧翻,被日本警察驅逐出境。胡亦憤而退學回國。回國後,胡積極實現其教育救國的初衷,先後擔任廣西梧州中學總教習及梧州師範講習所所長和香山隆都地方私立學校校長。但由於地方守舊勢力的阻撓,他兩次從教育入手進行救國活動的嘗試都失敗了。這使他深刻地體悟到:“專制淫威之下,無教育可言,即散布革命種子,其收效亦至微薄”,進行救國最重要應從政治入手,“革命應破壞舊有政治之勢力,而重新建設之”。於是,一九〇四年冬,胡再度赴日留學,入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系統地研讀政治學。
一九〇五年九月一日,胡漢民在孫中山主盟下加入同盟會。初任評議部評議員,後任書記部書記。十一月,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胡被推為編輯,主編《民報》一至五期。一九〇五至一九〇七年,在《民報》上發表文章近三十篇,在宣傳三民主義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在國民黨中“三民主義理論中堅”地位的基礎。在此期間,他還針對革命實際,積極參加與保皇派《新民叢報》的論戰,先後寫了《告非難民生主義者》、《駁新民叢報之謬妄》等文章,解釋民生主義,斥責梁啓超。一九〇七年三月,孫中山被日本政府驅逐出境,胡隨同孫中山到達越南河內。孫中山化名高達生,胡化名陳同,租用河內甘必達街六十一號,策划起義。其後,孫中山和黃興在西南邊境發動多次武裝起義,胡的主要任務是往返於河內、香港之間,任籌餉運械等工作。雲南河口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暫時告一段落。胡又把注意力轉向南洋,在華僑中宣傳革命思想。在新加坡,胡以《中興日報》為陣地向保皇派的《南洋總匯報》展開論戰。從一九。八年八月至一九。九年五月,共撰寫了二十餘篇文章斥責保皇派。駁斥保皇黨人的“革命召瓜分說”,指出革命後“民族奮興,中國以振則列強之窺伺為之寢滅,故日革命可以弭瓜分之禍”。胡還連續寫了《駁總匯報論國會之趨勢》、《嗚呼!滿清所謂憲法大綱》等文,揭露清政府立憲的實質為“葆其專制之實”,其結果必然“使吾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而已”。經過新加坡論戰後,革命思想在南洋華僑中迅速傳播,同盟會組織也得到迅速發展,各埠分會已有二十餘處,同志達三千餘人。為了便於聯絡,一九〇八年秋在新加坡設立了同盟會南洋支部,胡任支部長。一九〇九年十月,同盟會南方支部在香港成立,胡任支部長,與黃興、趙聲等策劃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一九一〇年春,新軍起義失敗。同年十一月,孫中山在庇能(檳榔嶼)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新軍為主力,在廣州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會後,胡抱著“誓死必得款相助”的決心,全力以赴地投入籌款工作。這次籌款歷時三個多月,奔波於馬來亞、越南、泰國之間,倍受辛勞。一九一一年二月初,回到香港參加統籌部工作,負責秘書科工作。四月二十七日,黃興在廣州發動起義。次日晨,胡和趙聲等人由香港趕到廣州,起義已失敗,胡立即返回香港後往南洋、西貢等地活動。此間,胡情緒十分低落,並開始極大讚成從前曾堅決反對過的暗殺之舉,認為:“此不止為復仇計亦為寒敵之膽而張吾軍。”
武昌起義的訊息傳到西貢後,胡漢民的低落情緒為之一振,立即率領一批要求從軍的青年華僑急赴香港。十一月九日廣東宣布獨立,胡被推為都督。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總統府秘書長。在就任秘書長期間,胡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地工作,辦事作風果斷明快,對腐敗分子“不稍寬假”。但在“讓位”袁世凱問題上,胡力主“讓位”,且“力挽先生之意於內”,對孫中山的決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胡回廣州復任廣東都督。八月,同盟會改組國民黨後,胡任廣東支部長。一九一三年三月的“宋教仁被刺案是袁世凱向國民黨人進攻的信號。孫中山倡議起兵討袁,胡表示反對,主張法律解決。孫中山電促廣東獨立,胡“以時機未至拒之”。六月十四日,袁世凱免去胡廣東都督兼民政總長職,調為西藏宣撫使。不久,胡通電辭職。胡政治上受挫後,意志很消沉,聲稱從今以後將“與葉夏聲組織報館,決不再入政界,以受此無價值之毀譽也”。“二次革命”失敗後,胡和孫中山從上海乘船流亡日本。
一九一三年九月,孫中山開始在日本籌組中華革命黨。對入黨必須附從孫先生及每人加按指模等問題,國民黨內意見分歧很大,胡則處於反對和贊成之間,持一種調和態度。他於一九一四年五月一日親書誓約,加入中華革命黨,在黨內編號是四五。號。不久,《民國》雜誌在東京創刊,胡任總編輯。在發刊詞中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問題。指出中國近代一般國民的心理弱點是“保守而具惰性”,於是易為野心家所利用。為了救濟國民的惰性,“必須急圖民智、民德、民力的進步,務使國民對於錮蔽民智、敗壞民德、摧毀民力者,知有所擇而不致惘從”。此外,胡還以“去非”為筆名發表《亡國之外債》、《強有力之政府辯》等文,揭發袁世凱竊取民國名位,實質欲建帝制的野心。七月,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後,胡任政治部長,致力於反袁的宣傳工作。一九一六年四月,胡化名陳同榮從日本回到上海,協助陳其美領導上海的反袁鬥爭。袁世凱死後,胡與廖仲愷往來於京滬間,代表孫中山與黎元洪、段祺瑞進行政治談判,並謀劃擴充北方黨務會議和聯絡國會議員。一九一七年九月,護法軍政府在廣州成立,胡任交通總長,協調與桂系的關係。後因受西南軍閥和政學會政客的排斥,孫中山於一九一八年五月辭去大元帥職,胡也隨孫離開廣東前往上海。一九一九年二月,胡代表孫中山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南北和會”。在和會上,胡秉承孫中山的旨意,堅持恢復舊國會和北京政府必須取消中日間一切密約。五四運動爆發後,胡按孫中山的指示辭去代表職務。七月,致電南北議和代表,指出所謂“南北一致”不啻為“一致賣國”,所謂“南北分治”實等於“武力分贓”。此後,胡專心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一九一九年九月至一九二。年七月,胡在《建設》雜誌上共發表了十篇文章,致力於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和宣傳。為了幫助讀者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他從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摘譯出有關論述,寫成了《唯物史觀批評之批評》。胡在該文中對唯物史觀的意義和階級屬性作了正確的論述。胡稱讚唯物史觀道:“因為這個學說出而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主義同時有絕大的改革,差不多劃一個新紀元。”圓胡在介紹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時,還駁斥了西方資產階級文人及伯恩施坦等修正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種種非難。胡不僅停留在宣傳唯物史觀的層面上,而且用它作為基本方法,對中國的哲學史、道德倫理、家庭婚姻進行分析和批判,得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在當時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意義。
一九二〇年十一月,孫中山回到廣州恢復護法軍政府,次年五月,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胡任非常大總統府總參議。十二月,孫中山到桂林組織大本營,督師北伐,胡任文官長及政務處長,協助孫中山策劃北伐具體事宜。陳炯明叛變後,聞變由韶關趕赴江西贛州,與許崇智等開會決定率北伐軍回師廣州救難。北伐軍與叛軍在韶關一帶作戰失利,退往福州。此時,胡方得知孫中山已脫險到上海,自己亦由福州前往上海。一九二三年一月,滇桂軍將陳炯明逐出廣州,胡被任命為廣東省省長。不久,孫中山到廣州續行大元帥職權,改任胡為大本營總參議。
孫中山經歷多次失敗後,開始接受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決定改組國民黨。一九二二年九月,胡等人組成國民黨改進方略起草委員會。十一月,該委員會推舉汪精衛、胡漢民共同起草《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次年十月,孫中山又委派胡等九人組成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具體負責上海執行部的改組工作。一九八四年一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胡為大會五人主席團成員之一和宣言審查委員會九人委員之一。在討論黨章時,國民黨右派方瑞麟提出“加入本黨黨員不得加入他黨”的條文,引起了較大爭議。作為當天會議主席的胡漢民在最後總結時說:“此種顧慮,只要在紀律上規定即可。現在紀律上已訂有專章,似不必再在章程上用明文規定何種取締條文,惟申明紀律可也。”胡的意見獲得多數代表的贊成,使黨章得以順利通過。國民黨改組後,右派仍不斷造謠並藉機作亂。對此,胡發表了《國民黨批評之批評》一文,以平息黨內反對國共合作的論調。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論證國共合作及共產黨員保持雙重身份的合理性。胡指出:在同盟會時代,李石曾、吳稚暉、諸民誼幾位同志曾在巴黎加入過無政府主義政黨,無政府主義離民生主義比較共產主義更要遠些,幾位同志和無政府主義發生關係,尚且不必怕,共產黨員和共產黨不斷關係,又有什麼可怕呢?由此可見,在國共合作初期,胡是本擁護國共合作的。
九月初,孫中山決定出師北伐,由胡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併兼廣東省長,承擔鞏固後方重任。一九二四年秋,廣州發生商團叛亂,當胡接手處理該事變時向孫中山提出的唯一條件是“要總理不聽鮑羅廷的話,……聽了他的話一定要壞事的”。胡主張“委曲遷就”,發還了被扣留的商團的一部分槍械。胡的妥協助長了商團的反動氣焰。就在發還槍械的當天下午,商團製造了雙十慘案,槍殺徒手民眾數十人。孫中山在韶關獲得可靠訊息後屢次電令胡“收繳商團槍枝”,“不可一誤再誤”,“以免後患”至此,胡才轉為堅決鎮壓,以代理革命委員會會長名義下發總攻擊令,迅速平定了叛亂。十一月,孫中山北上,任命胡代行大元帥職權。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廣東的滇桂軍益加驕橫,謀劃顛覆革命政府。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胡以代理大元帥兼廣東省長名下令免去楊希閔、劉震寰各職,令各軍討伐逆軍。不久逆軍全被平定,廣州局勢基本安定。七月一日,“大元帥府”改為國民政府後,胡漢民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兼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及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廖仲愷被暗殺。胡因與“廖案”重大嫌犯胡毅生、林直勉等人關係密切,被排除在最高領導層之外。案發後,根據鮑羅廷提議,由汪精衛、蔣介石、許崇智三人組成一特別委員會,節制黨、政、軍大權,胡根據國民黨中央的決定離粵赴蘇考察。在蘇期間,他試圖讓中國國民黨取代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為達此目的,胡在蘇發表許多“過激”言論,撰文、演講都對馬克思主義極盡讚揚之能事。後由於史達林的干涉,胡的提議被擱置。通過旅蘇期間的耳聞目睹,胡發現蘇聯的政治體制與自己的政治思想格格不入,從而堅定了他反共反蘇的決心。一九二六年五月初,胡在廣州中央報告考察蘇俄經過時說:“不特俄之聯我,只視我為工具,不能相見以誠;即其中國CP一面寄生我黨,一面不斷地陰謀搗亂,也是無可轉移的政策”。此後,胡提出了“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的八字主張。至此,在思想上由容共轉變到反共,並很快在行動上成了反共的急先鋒。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