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毓筠

胡毓筠

湖北省武昌府武昌縣(今屬湖北鄂州市華容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胡毓筠(1829 1892), 字子青,號介聊,大灣武城人。22 歲中舉,1859年中進土,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歷任功臣館篡修、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修。1862 年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次年回京,充翰林院攫文。1865年投江南道監察御史,此後10 年間,曾先後奉旨巡視南城、北城、中城事務;輪查外城七門:稽查儲濟倉、興平倉、海運倉等。1867 年調掌河南道,第三年授禮科給事中,1873 年轉吏科掌印給事中,部充順天鄉試癸酉科同考官、乙亥恩科監試。1876 年簡放浙江督糧道,加按察使銜。1878 年在京都順治門外捐資購置房屋三大間,作為武昌新館,專供本縣舉人赴京應試時聚會寄宿。次年主持浙江鄉試時聞訃,奔父喪,服未滿,母又亡,遂延至1884年3月赴京報到,5月外放山西雁平道,曾兼山西鄉試文武閒監試,後授布政使司銜,卒於任。

基本介紹

  • 本名:胡毓筠
  • 字號:字子青,號介鄉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時間:1829年
  • 去世時間:1892年
  • 又名:傳簡
基本資料,經歷,胡姓起源,

基本資料

圖片圖片
姓名:胡毓筠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29年
國籍:中國
時代:清朝
籍貫:武昌府武昌縣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經歷

圖片圖片
鹹豐元年(1851年)辛亥舉人。
鹹豐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二十三名進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
十年(1860年):翰林院散館,授編修。
十一年(1861年):翰林院編修,充功臣館纂修、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修。
同治元年(1862年):翰林院編修,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二年(1863年):升翰林院撰文,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三年(1864年):五月十五日奉旨記名以御史用。
四年(1865年):三月補授江南道監察御史。
五年(1866年):江南道監察御史,八月改江西道御史。
六年(1867年):江西道監察御史,十月改河南道御史。
八年(1869年):河南道監察御史,內授禮科給事中。
十一年(1872年):以禮科給事中稽察興平倉。
十二年(1873年):升吏科掌印給事中,充順天鄉試同考官。
十三年(1874年):以吏科掌印給事中巡視中城。
光緒二年(1876年):以吏科掌印給事中稽察海運倉,外授浙江督糧道。
四年(1878年):浙江督糧道,加按察使銜。
五年至九年(1879年-1883年)丁父憂接丁母憂。
十年(1884年):起用山西雁平道,後加二品銜、二品頂戴。誥授資政大夫。

胡姓起源

圖片圖片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的後裔胡公滿受封於陳國(河南淮陽)後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四散,有的以先公之名“胡”為氏。
2、出自“歸”姓。以國名為氏。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被楚國所滅。其國人有的以“胡”為氏。
3、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
4、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5、李改胡姓。大唐王朝皇室後裔,因家族皇權敗落,最後一位太子在於幼年逃亡於江西途中由家臣託付寄養與一對好心的胡姓夫婦,自此隱姓埋名。並為其後祠立下家規,不得與李姓通婚等,後祠子孫興旺,分支甚廣,於元末明初時期自江西鄱陽湖瓦片壩一帶逃避戰禍至今安徽、湖北、陝西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