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書(世界再生稻之父)

胡代書(世界再生稻之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胡代書:重慶市忠縣馬灌鎮農民,也是職業木匠。因多年培育和長期推廣 越年再生糯稻(俗稱“懶人稻”)而出名。胡代書被譽為:“世界再生稻之父”。

1993年4月,胡代書為再生稻申請了發明專利;1995年,再生稻榮獲國家“火炬杯”新技術成果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首屆世界農業成果博覽會金獎。日本《朝日新聞》說他“將改寫水稻歷史,使全世界受益”;網友則稱他是“中國第二個袁隆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代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重慶忠縣馬灌鎮
  • 職業:木匠
  • 主要成就:發明“懶人稻
再生稻簡介,培育,兩株野生稻,七載育秧可再生,成就,推廣,

再生稻簡介

越年再生糯稻的俗稱,屬全國唯一。越年再生糯稻種植方法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人胡代書是馬灌鎮大凡村村民。經過胡代書20年的努力,該品種目前已在全國11個省市100多個縣進行試種,累計種植面積達到2萬餘畝,畝產在600公斤上下,比常規雜交稻略高。
胡代書培育的懶人稻胡代書培育的懶人稻
懶人稻”能實現多年收割,關鍵在於突破了植株的越冬問題。因為少了耕田、播種、栽秧等環節,每畝地每年能節省500元左右。
1982年春,他去梁平縣走親戚,在途中的精華山上發現一片植物,他懷疑是野生稻,拔回4株回家栽種,存活兩株。隨後,胡代書在屋邊的三分水田裡,利用兩株野生稻的花粉,先後與數種水稻品種雜交,希望培育出能越冬的水稻。
經檢測越年再生稻蛋白質含量為8.7%,而普通大米不到8%;出米率72%,超過普通稻穀平均67%的出米率。

培育

兩株野生稻

胡代書回憶,1982年春,他去梁平縣走親戚,在途中的精華山上發現一片植物,他懷疑是野生稻,拔回4株回家栽種,存活兩株。隨後,胡代書在屋邊的三分水田裡,利用兩株野生稻的花粉,先後與數種水稻品種雜交,希望培育出能越冬的水稻。
胡代書到梁平縣走親威,走到精華山山坡上,看到一片植物,顏色墨綠,半尺高,跟稻子有些像。全國正在普查野生稻,這會不會就是呢?他移了4棵栽到了房前的田頭。
胡代書
幾天后,其中兩棵死了,另兩棵卻長得很茁壯。兩個月後,胡代書驚喜地發現,那兩棵稻子也跟田裡的稻子一樣,慢慢長了節,又過了3個月,長了谷穗和芒刺。這就是野生稻啊!胡代書高興得像個孩子,找來一些樹枝圍起了柵欄,告訴家人不要動他的野生稻。
快收穫時,來了一陣風雨,田裡的稻子倒了一片,而田頭那兩棵野生稻卻筆直如哨兵。胡代書不禁驚訝,這野生稻抗倒伏性還真強。慢慢觀察,他又發現,野生稻的耐冷性、耐旱性和抗病性都優於雜交水稻和普通水稻。但野生稻的米粒比普通水稻的米粒小,而且少,一棵也就結十幾粒。半個月後,野生稻的穀粒自然脫落,撒落在周圍,葉子慢慢枯萎,稻莖卻高高挺立。
第二年春天,胡代書發現,原來落下的野生稻的穀粒已經破土而出,冒出一片片新芽。兩棵野生稻的老莖也漸漸泛出新綠,開始了新一年的生長。野生稻不光繁殖了,而且不需要再栽培!如果這種稻子能像雜交稻或普通稻子那樣高產,不就是兒子說的只種一次,能永遠收穫的“懶人稻”嗎?
記者在胡代書家試驗田看見,28年前移栽的兩窩“水稻王”都有2~3平方米大的根系,秸稈如高粱,粗如人手指,異常堅硬。
胡代書說,這兩窩高齡野生稻主要用於品種雜交的父本和母本,由於秸稈堅挺的特性,培育出的雜交越年稻還有抗倒伏的特性。
68歲的胡代書只有國中文化,他總結自己獲得重大發明專利的原因,“我是個懶人,不愛幹活兒,所以啥事都想琢磨個方便出來。”
胡代書老伴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初,別人出門要飯,丈夫卻琢磨專種南瓜、紅苕,個個肥大,吃不完就拿來餵豬。大集體時候,胡代書為了逃避乾農活,長期在外當木匠。1979年土地承包到戶,他才回家種地。
胡代書說,他觀察發現靠田邊秧苗長勢好,谷穗飽滿,分析原因是光照充足,於是他發明了寬窄行插秧法,並在稻田中掏溝養魚。因為效果很好,全國先後有50多位書記、縣長前來他家取經。
1982年,胡代書注意到報紙在大力宣傳發現野生稻有獎,並介紹了野生稻的重要特性,加之他不能忍受彎腰插秧之苦,於是一直琢磨解決辦法。發現野生稻時,他眼前一亮,對越年再生稻長達20多年的研究由此開始。

七載育秧可再生

1983年底,胡代書決定自己做試驗。他跟妻子商量,把自家的田空出3分來,他要種些想種的稻子。
有了空地,接下來就要找各種各樣栽培稻的稻種。胡代書把整個四川都跑遍了,才找到20多種。他不甘心,又到全國各地跑。兩個月後,帶回了近百種稻種。
胡代書一放下包袱,就忙起來,對近百種稻種進行育秧。
田間整七載,育出世界首棵再生稻
1985年6月,稻子到了開花的時候,胡代書整天一個人守在試驗田裡,將野生稻的花粉與栽培稻的花粉進行配對。然而一年過去了,但最終長出的不是野生稻,就是栽培稻,或者是瞎稻,沒有一對試驗成功的。
1986年7月,胡代書又在進行一對花粉雜交試驗。十幾天后,他發現這對花粉的表層和顏色都有了些微的變化。再幾日,兩種花粉開始相融。半個月後,花粉依舊呈現鮮紅的樣子,胡代書不禁驚喜,悄悄將花粉儲藏了起來。
1988年初春,他將花粉撒向了田裡,每天都觀察著地里的變化。綠葉萌芽,禾苗初長,稻莖生成,抽穗結籽。到成熟季節,稻粒結得比普通栽培稻多,但形狀不大,顏色較白,米質像糯米有粘性,它們已有野生稻的部分基因了。第二年初春,當這株稻子像野生稻一樣從老莖泛出新綠時,這意味著,這株稻子可以年年生長了,胡代書再也壓抑不住自己的興奮:“懶人稻”終於培育成功了,他給這株稻起名為89-1號越年再生糯稻,這也是世界上首棵再生稻。

成就

1989年,試驗終於成功,胡代書為雜交成功的水稻取名為“89-1”號越年再生稻。次年試種,實現畝產550公斤的奇蹟。西南農業大學沈福存等教授多次前來觀察指導。專家教授們告訴他,他家的那兩窩野生稻不光是他的寶貝,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貝。
1993年4月,胡代書為再生稻申請了發明專利。1995年,再生稻榮獲國家“火炬杯”新技術成果、新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首屆世界農業成果博覽會金獎。同年,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該米米質達農業部一級米標準。
《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記錄,2000年1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授予胡代書“越年再生稻”發明專利權,頒發專利證書,許可權20年。
日本《朝日新聞》說他“將改寫水稻歷史,使全世界受益”;網友則稱他是“中國第二個袁隆平”。2010年9月1日,隨著重慶晚報的一篇報導,胡代書和他培育的栽種一次已收穫20多年的再生稻,一夜之間名聞天下。

推廣

負債10萬元推廣
然而,胡代書遠遠沒有想到,這項成果真正運用和推廣起來卻比發明它還難。
最初,胡代書把自家的田裡全種上了再生稻,並不斷地改進種植方法。除了將免耕免栽的優勢保持外,對收割的方法也進行了改進。新方法從水稻的根部割起,留下稻樁,來年再長新莖,就像韭菜一樣,一茬接一茬。這樣稻莖更加結實,抗倒伏性更強。
掌握了最優的種植方法後,胡代書將收上來的再生稻,除留夠自家吃的外,其餘全贈給了鄉鄰。只要一出去,胡代書就提著一大袋稻種,見誰給誰,方圓十幾里的人都漸漸種起了再生稻。
胡代書20年努力,為了自己的發明和推廣,已負債10多萬元。
馬灌鎮政府許多幹部都記得,胡代書常常拎著一袋袋大米,到各個辦公室轉悠,免費送大家嘗嘗。
胡代書說,“懶人稻”試驗成功後,他就開始雲遊全國進行推介,每次出門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年。廣東番禹市科協、湖南郴州農業局證實,胡代書去過多次,都是免費送稻種並提供技術支持,請當地農民試種。
胡代書說,所有親戚、朋友、熟人和領導,都接到過他免費贈送的“懶人稻”種子,要求幫忙推廣試種。
胡代書老伴介紹,家裡人都不支持他無止境搞再生稻。胡代書因此一直很內疚,他多次籌劃要將自己獲得的世界首屆農業成果博覽會國際金獎的金牌出售,換錢補償家人。他說找人鑑定過,該金牌是純金製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