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下積液

是胸腔積液的一種類型,指積液存在肺底與膈肌之間,又稱肺底積液。由Rigler首先於1931年報導。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肺下積液
  • 所屬科室:內科 - 普通內科
  • 發病部位:肺底與膈肌之間
  • 是否進入醫保:是
概述,典型病例介紹,

概述

肺下積液是胸腔積液的一種類型,指積液存在肺底與膈肌之間,又稱肺底積液。由Rigler首先於1931年報導。

典型病例介紹

【例1】男,19歲。因發熱、頭痛、乏力、盜汗20天入院。查體:體溫39℃,血、尿、糞常規及肝功能、抗鏈球菌溶血素O、肥達氏反應均無異常,血沉114mm/h,血培養2次陰性,X線胸片未見異常,初診為敗血症。先後以數種抗生素靜脈滴注,體溫不降。入院第9天出現右季肋區痛,肝區叩痛(+)。X線胸透:右膈活動受限。A超掃描:右腋前線第6肋間肝上方有3.5cm液平,隨呼吸上下移動。靜脈膽囊造影提示膽囊炎,改用慶大黴素、四環素靜脈滴注,5天后體溫正常,但胸痛如前。複查X線胸片,見右膈(實為假橫膈,以下簡稱“膈”)較前升高2cm。再攝水平右側臥位胸片,見液體流至側胸壁,抽出胸水600ml,檢驗呈結核性改變。
【例2】女,42歲。以低熱、咳嗽3月,右上腹痛1月住院。體檢: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均正常。右下肺叩濁,呼吸音低,右上腹壓痛,肝區叩痛(+)。血、尿、糞常規、肝功能正常。X線胸片示:右“膈”較左膈高3.7cm。A超檢查示右鎖骨中線第6助間有液平。B超示膽囊壁厚、粗糙,膽汁透聲差,印象:慢性膽囊炎。以抗生素治療,症狀緩解出院。後間斷在門診治療,5個月後因症狀加重,第2次入院。查體:體溫37.5℃。右鎖骨中線第4肋間以下叩濁,呼吸音及語音震顫減弱,腹略膨隆,全腹輕壓痛,腹水征(+)。血紅蛋白58g/L,血沉70mm/h,白細胞、肝功能、谷氨醯轉肽酶(r-GT)正常。X線胸片:右膈較前升高0.6cm,圓頂模糊,可見肺紋理伸入膈影內,心淹征(+);右側位胸片:右膈平緩。右側臥位水平投照見側胸壁有2.6cm高密度影。B超掃描見膈肌及肺底胸膜增厚,不光整,兩者間見液性暗區;盆腔少量腹水。胸、腹水化驗為結核性。
【例3】女,38歲。發熱、咳嗽、下胸痛、乏力1個月,外院曾診為肺炎、胸膜炎,以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治療,效果不顯著。我院X線胸片報告:右肺中葉炎症,阻塞性肺不張,收住院,擬開胸探查。術前會診:右肩胛線第7肋間以下叩濁,呼吸音、語顫減弱。複習X線胸片:右“膈”高4.8cm,“膈”面及肋膈角模糊,右下肺紋理抬平,止於“膈”頂,心淹征(+);X線側位片:右“膈”後傾度平緩。即攝右側臥位水平胸片,有液體流至側胸壁。B超掃描提示肺下積液。胸水化驗為結核性。以上3例經抗結核藥物及皮質激素治療後,症狀、體徵及胸、腹水消失。
討論
肺底少量(<200ml)胸水,X線不易發現,量多時則表現為膈肋抬高,故易被放射科及臨床科醫生所忽略。其實本症診斷並不難,注意以下幾點有助於診斷:
1.患者常有不明原因的發熱,胸痛和(或)上腹痛,咳嗽等;
2.皆有胸悶、氣短且有原發病。
3.熟悉X線表現是關鍵,“膈”升高且最高點移至外1/3處,“膈”升高伴肋隔角變淺、變鈍及葉間積液;患側下肺紋理抬平、變密,終止於“膈”頂或伸入“膈”影內;心淹征(+);“膈”模糊;透視時見“膈”活動差,有傳導性搏動;如病變在左側則“膈”頂與胃泡距離增寬;側立位“膈”後傾度變緩。發現上述徵象後可攝患側臥位水平或仰臥水平位胸片,見液體流入胸腔,“膈”影消失,即可診斷。若仍不能確診,可服發泡劑,人工氣腹檢查,一般都能確診。
4.B超是現階段診斷肺下積液最佳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