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黎鎮

育黎鎮

育黎鎮位於乳山市境內,全鎮面積1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1萬畝。鎮政府駐育黎村,轄42個行政村,年末戶籍人口3.8萬人。該鎮北倚龍角山水庫,乳山河從鎮域流過,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條件得天獨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育黎鎮
  • 外文名稱:YULI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乳山市
  • 下轄地區:轄4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育黎村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區碼:264517
  • 面積:119.4平方公里
  • 人口:3.82萬人
  • 方言:膠遼官話
  • 氣候條件:北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機場:威海大水泊國際機場
  • 火車站:乳山站
  • 車牌代碼:魯K
簡介,概述,沿革,歷史,村莊歷史,經濟發展,工業發展,農業經濟,糧食生產,畜牧生產,農村建設,旅遊文化,

簡介

育黎鎮位於乳山市西北部,鎮政府駐地育黎村,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鎮政府遷入309國道北側新城區。轄42個行政村,人口3.82萬人,面積1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02公頃,2000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5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2億元,農業總產值4.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億元,全年財政收入3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國小10所,在校生406人。
育黎鎮
該鎮為乳山市農業大鎮,在由農業大鎮向經濟強鎮轉變上邁出了新的步伐,通過大搞招商引資、加工貿易、民營經濟,2000年招商項目達到6個,其中外資項目一個。吸引利用外資448萬元,完成技改投入1178萬元。骨幹企業進一步膨脹,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鎮辦企業主要有威海大洋醬菜有限責任公司、長豐麵粉機械有限公司、興育化工有限公司、化龍化工有限公司、威助建築公司、藝品廠等重點企業,還有服裝加工廠、羊毛衫加工廠、飛馬紙箱廠、石材廠、石英粉廠等重點民營企業,形成了儀器加工、機械製造、化工、工程建築、藝品服裝加工、石材加工等支柱產業。主導產品有以日本風味蘿蔔為主的出口蔬菜、皮革助劑、硫酸銅、麵粉機、出口服裝及工藝品、建築裝飾石材等。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1300萬元。庫容量1.1億立方米的龍角山水庫位於該鎮西北部,乳山河橫穿境內,水利資源充足,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0%以上,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高效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桑蠶,花卉苗木、菜芋頭等六大高效作物種植區域。2000年糧食總產量25400噸,果品總產量35005噸,蔬菜總產量20000噸,食用葡萄總產量2100噸,總收入6795萬元。鎮駐地距乳山市區10公里,東接威海,北鄰煙臺,西近青島,南瀕黃海。桃威鐵路、309國道貫穿全境,近海臨港,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通訊設備現代化,可與國內外直通,水電供應充足。境內氣候溫和,其地理位置與美國舊金山、日本東京所處經緯度相同。山清水秀,土地資源雄厚,名勝古蹟很多,為國內外合作者提供舒適的環境。
育黎鎮

概述

育黎鎮位於乳山市中部偏西北。東鄰午極和夏村鎮,西毗諸往鎮,南接乳山寨鎮,北連崖子鎮。東西11千米,南北15千米,面積119.4平方千米,人口3.82萬人。轄育黎、北由古、三泉莊、東由古、孫家溝(孫家溝、小孫家溝)、南由古、老由古、於家、龍角山、藏金夼、白石、西橫道口、東橫道口、帽張家、東紀村、上宋格莊(上宋格莊、李家莊)、下宋格莊、七甲、塔莊、馬莊、西紀村、曲水、孫家、曹家、城陰、汪水、社莊、宅子夼、大窪、北勇家、南西屋、北西屋、中勇家、南勇家、王母夼、南李家、西屋南夼、魯濟山後、魯濟、郭家、鄧家、南北山42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育黎,距市區20千米。
境內多衝積平原,土地肥沃,為乳山市重點小麥、玉米產區,蘋果和糧油生產基地。乳山河、諸往河、午極河匯於境內,乳山河上游的龍角山水庫為乳山市最大水庫。309國道和桃(村)威(海)鐵路橫貫境東西。西南城陰村南有西漢育梨古縣城遺址,為威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有漢代古墓群。

沿革

1951年設育黎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改鎮。1995年,面積110.2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轄育黎、孫家溝、三泉莊、北由古、東由古、南由古、老由古、於家、龍角山、藏金夼、白石、西橫道口、東橫道口、帽張家、東紀村、上宋格莊、下宋格莊、七甲、馬莊、塔莊、西紀村、曲水、孫家、曹家、城陰、汪水、社莊、宅子夼、大窪、北勇家、中勇家、南勇家、南西屋、北西屋、王母夼、南李家、西屋南夼、魯濟山後、魯濟、郭家、鄧家、南北山42個行政村。
育黎鎮

歷史

漢置育犁縣,治所位置歷史上說法不一。北宋《太平寰宇記》、元《齊乘》均記云:“育犁,漢縣,後漢省併入牟平,在 港水側,以其地良沃,故名育犁。”但兩書所記位置有異,前者記“在今郡(指寧海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應在今乳山市境內;後者記“在寧海州西八十里”,當屬今煙臺市福山區境域。此後,《大明一統志》稱“在寧海州東南一百二十里”。《登州府志》云:“ 港水在寧海州西南,考其地勢,此城當在寧海,今之育犁集即其故址,《齊乘》誤西南為西北耳”。清《福山縣誌》以《齊乘》為據稱:“縣東北五里宮家島後有舊城,土人呼為營子,疑即此城”。清末《登州雜事》稱:“牟平、育犁在今福山”。民國《山東通志》記“育犁治所在今福山城東北營子頭”。《福山區志》(1990年)仍據清《福山縣誌》舊說,將育犁縣治所記為在福山區奇章村北。
育黎鎮
1933年,民國《牟平縣誌》總纂於清泮,為考清育犁古城確切遺址,分別去育黎和福山北營子頭兩地進行了實地考查,訪遍當地老者,觀其地形,認為“漢置縣於今福山縣治,不應僅去五里又置育犁縣,且福山亦無 港水(今名乳山河)。古城北今有城陰、育黎兩村,兩村命名,當系指居城後之義和沿用舊縣名,且距寧海州(今牟平縣治)一百二十里,與《大明一統志》所記正合,其為育犁城故址無疑”。為防後世誤傳,牟平縣誌委員會於1935年立“育犁故城碑”,於清泮親撰碑文。
漢育犁古城遺址位於今育黎鎮城陰村南一東西走向的平原地帶。古城北靠城陰村南河,南至北勇家村後,為山崗環抱。1950年後,在古城址南、北山崗上發現若干處漢墓。北勇家漢墓群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100米。城陰村北山崗上原有3座大墳冢,1970年代破壞2座,現存1座。1960年代以來,當地民眾在整地、挖蓄水池和挖果樹坑時,挖掘了許多古墓,出土了漢代畫像石、石羊、陶器、木俑、銅鏡、銅劍、鎏金鵝等近百件文物,曾多次發現漢代磚、瓦、支座、柱礎石等建築材料。1987年,城陰村村民在挖大口井時,發現耕土以下為淤沙土,厚約2.5米,淤沙土下面為草炭土,並有磚、瓦片、柱礎石和陶瓮等。從地下淤沙分析,古城可能某時被洪水泥沙所淹沒。
今古城雖已湮沒,但地名猶存,據乳山市地名辦公室考證,育黎村名由來於古育犁縣名,後因“犁”字太俗,更名育黎。城陰村名意取城北之意。且兩村均位於 港水側。地名形成絕非偶然巧合,而是千百年來人民對歷史的記錄,育犁古城確在今乳山市育黎鎮境內無疑。

村莊歷史

育黎境內古老村莊之一,建村年代無考。唐時,孫姓居此,金、元時期,黃、喬、徐、由、孫等姓先後居此(明代相繼遷走)。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遷入,嘉靖年間,王姓由萊陽縣峴子灣遷入。清初,于姓由司馬莊遷入,林姓由棲霞縣京子埠、張姓由澤上遷入。此地位於交通要道,至明末即成為重要集鎮,外地經商者落居頗多。
孫家溝元泰定年間,孫姓由孫家疃來居建村,後孫姓遷走。清康熙五十一年,鄭姓從由古遷此定居,襲舊名。道光年間,彭、徐姓由彭家夼(今名蓬家夼)、石村遷入。
老由古明洪武三年,鄭文昌由河南滎陽縣遷此定居,逐漸建立了後橋、南管昌、由古、東風四個自然村,後合成一村,統稱由古,(取建村早之意)。1959年,因修龍角山水庫外遷,析為五村。此村離原村址近,1963年,定名老由古。
於家明永樂年間,於司合由司馬莊遷此以姓立村(後遷走)。萬曆年間,隋姓由海陽縣行村遷此定居,襲舊稱。清末,陳、張、林姓先後由牟平縣官宅、澤上、牟平縣林家遷入。1960年,鄭姓從由古遷入。
西橫道口元時,安姓在此建村,因位於東西大道口上,故名橫道口。明初,安姓遷走。嘉靖十六年,鄭皋從由古遷此定居,襲舊稱。萬曆年間更今名。
西紀村金時,紀姓居此建村,元初遷大院。明初,馬、朱、尹姓居此,後遷走。嘉靖年間,王姓由石疃王家(今湯後疃村北)遷此立村,襲舊名。後因村東建東紀村,更今名。
東紀村明崇禎年間,鄭姓從由古遷此立村,因位於紀村之東,故名。清乾隆年間,姜姓由桑行埠、李姓由牟平縣西留疃、王姓由西紀村遷入。
白石明成化年間,宋姓由文登縣九頂埠遷此立村,因此處有白色岩石而得名。萬曆年間,郭姓由文登縣郭家店遷入。清末,馬姓由馬山溝遷入。
曹家明永樂年間,曹姓由水木山遷此立村,後曹姓漸泯。明末,劉、王姓由文登縣鴨兒灣、樗樹崖遷入。清乾隆年間,林姓由棲霞縣、辛姓由曲水、許姓由許家遷入。
城陰境內古老村莊之一,建村姓氏、年代無考。因居漢育犁古城之北,故名。元時,有赫姓、汪姓居此,後遷走。明嘉靖年間,于姓由司馬莊遷此。明末,李、宮姓由牟平縣萬格莊、牟平縣南門裡遷入。
宅子夼明嘉靖年間,辛姓由海陽縣大辛家遷此山夼定居立村。清初,王姓從牟平縣王格莊遷入,後任姓由萊州遷入,更今名。清末,宋、孫二姓由泗水頭、牟平縣石橋遷入。
南北山元代,曲姓居南山腳下建南山村,明萬曆年間遷西屋南夼,李姓由駕馬溝遷此,襲舊名。嘉靖年間,王姓從萊陽縣峴子灣遷此北山腳下建北山村。清康熙年間,兩村合併,稱南北山。後有譚、宋、劉姓遷入。
北西屋明永樂年間,宋姓由曲水遷西屋村北立村,故名。後曹姓由雲南北馬石遷入。現223戶。
南西屋相傳西漢時此地即有村莊。明代有王、趙、于姓居此,因村西有舊屋,故稱西屋。明末相繼遷走,又有李姓由大崮頭遷此。因村北建北西屋而更今名。清雍正年間,宮姓由徐家村遷此。乾隆年間,陳姓由馮家臥龍遷入。現760戶。
西屋南夼明萬曆年間,曲姓由南北山遷西屋南山夼立村南夼,後遷走。崇禎年間,李姓由大崮頭遷此定居,襲舊名。後有王、辛等姓遷入。1980年更今名。現290戶。
郭家明洪武年間,郭姓由雲南遷此立村。清乾隆年間,劉、趙姓遷入。現182戶。
鄧家明洪武年間,鄧姓由雲南遷此立村。現360戶。
魯濟明嘉靖年間,李姓由大崮頭遷魯濟山下立村,故名。現450戶。
魯濟山後明成化年間,宋姓由曲水遷魯濟山之後定居。崇禎年間,郭姓由車村遷居,取名山後。1980年更今名。現200戶。
北勇家明萬曆年間,勇姓從浙江雲和縣遷此立村,居北部稱北勇家。清初,郭姓由郭家遷入。現410戶。
南勇家明萬曆年間,勇姓由浙江雲和縣遷此立村,居南部稱南勇家。後葛姓遷入。現305戶。
中勇家清康熙五十四年,勇姓由南勇家遷南勇家、北勇家之間立村。現55戶。
王母夼明嘉靖年間,王姓由駕馬溝遷此擇平坦處立村王平莊,後更今名。清順治年間,李姓由大崮頭遷入。現200戶。
南李家清順治年間,李姓由大崮頭遷此立村,因位於勇家村南,故名。現190戶。

經濟發展

2006年育黎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604元,比上年增長12.%。農民收入增長的特點主要五個。一是工資性收入增長加快,首次反超家庭經營收入,成為農民增收最主要的來源。2006年農民工資性純收入人均1820元,比上年增加554元,增長20.37%,增長率比上年高5.81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的增加額占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總增量的20%。二是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繼續保持增長。2006年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人均3784元,家庭經營收入中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猛增,分別為197元和535元,比上年增長分別為38.28%和178.25%,經營一產的收入由於受天氣、疫病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收入銳減為2420元,比上年下降了4.99%。三是政策性收入增加,稅費負擔下降。2005年農民人均稅費負擔8.00元,四是農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略有縮小,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沿乳山河兩岸3萬畝土地種植的蘿蔔、白菜、洋蔥等,大部分銷往日本、韓國。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8億元,農業總產值1.3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16億元,財政收入4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02元。中學1所,國小4所,在校生2893人。
2011年,該鎮抓住經濟發展中心不動搖,鎮域經濟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全鎮財政收入299.6萬元,占全年計畫的130%,實現工農業總收入23.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8.5億元,農業總產值5.1億元。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1.23億元,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增加,農民人均收入達到8550元。
——加快項目建設步伐,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我鎮始終秉持“工業強鎮”的發展理念,在對原有工業企業抓投入促骨幹的基礎上,對新項目抓招商促投產。與山東省企業集團海外發展促進會聯繫成立了山東省海促會乳山聯絡處,以此為招商引資的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招商引資的力量。2011年我鎮重點推進項目有7個,總投資達2億元。
——發展高效農業,農業經濟穩中求進。威海興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我鎮發展富硒小麥5000畝,用於生產營養全麵粉,同時也有力的提高了小麥的附加值,增加了民眾的收入。澤坤農業在我鎮發展的300畝紫蘇種植,天劍農業公司建設的日本菊花基地二期工程也為我鎮發展高效農業拓寬了道路。與此同時,我們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依託和放大農業品牌效應,帶動和做亮特色產業,加強傳統特色農業的扶持力度。我們於今年開展了芋頭、大姜、蘋果、葡萄、花生、蘿蔔等農產品擂台賽,並於今年秋天將葡萄與旅遊結合,成功舉辦了“乳山市首屆葡萄採摘節”,打響了我鎮農業品牌,引導了農民在優質高效方面做文章,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豐富基地建設,提升農業產業水平。我鎮現已有興亮、祥誠、盛久、天劍、叢林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紮根發展,為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葡萄基地、核桃基地、草莓大棚、韓國辣椒基地、日本蘿蔔基地、日本菊花基地、紫蘇基地、天劍茶葉基地、種雞場、肉食雞養殖場等一大批農業特色基地也迅速崛起,使我鎮的農業產業布局更加合理,轉方式、調結構的思路更加清晰。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我鎮從實際出發,加大農村公共設施及村民基本生活保障建設力度,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育黎鎮爭取資金5561萬元用於加大社會事業的投入,逐漸改變鎮域三農面貌。
——農村舊貌換新顏。我鎮全面完成了上宋村、下宋村、龍角山、南西屋、北西屋、南李家、南勇家、王母夼等十個村的環境整治任務;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也已建成運營;乳山河育黎段治理、帽張家河治理也相續完工;國道、省道、村村通道路綠化工程點靚了道路,農村環境條件和鎮容村貌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今年10月份,我鎮成功通過了國家環境保護部的驗收,獲得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稱號。
2011投資1100萬元對鎮中心學校進行校舍改造;投資240萬元新建了中心幼稚園一所;今年“7.25”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後,我鎮多方籌資,對城陰橋、白石橋、汪水橋以及5幢受損房屋等進行修繕,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

工業發展

鎮辦企業主要有7個行業,鎮域工業有乳山長城水泥有限公司、威海大洋醬菜有限公司、威海大根醬菜有限公司、乳山祥誠果蔬食品有限公司、方正製衣有限公司、坤濤山泉水有限公司、利源石材有限公司、飛馬紙箱包裝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全年完成技改投資2.1億元,開發新產品18個。主營業務收入15.3億元,利稅5500萬元。
全年糧食總產量2.22萬噸,果品總產量4.1萬噸,蔬菜總產量5.3萬噸。

農業經濟

據測算,2006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4.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為3.5億元,增長7.6%;畜牧業產值1.2億元,增長14.2%;漁業產值0.1億元,增長2.3%。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5億元,比上年增11%。

糧食生產

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為2.3萬噸,比上年增產1.37萬噸,增長1.44%。糧食生產有四個特點:一是播種面積繼續擴大,2006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1萬畝,比上年增加0.4萬畝,增長了2.28%。二是優良品種增加,面積擴大,2006年全市優質糧食品種達到近5個,面積擴大到1.9萬畝。三是夏糧、秋糧均增產,2006年夏糧產量1萬噸,比上年增產0.1萬噸,增長2%,秋糧產量1.3萬噸,比上年增產0.5萬噸,增長0.79%。
育黎鎮

畜牧生產

2006年由於受畜禽疫病和飼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我鎮的畜牧業生產出現不同程度的增減形勢,2006年全鎮肉類產量為0.3萬噸,比上年下降了3%,奶類產量為0.1萬噸,比上年增長了11%,禽蛋產量為0.1萬噸,比上年增長了8%。從年未存欄情況看,數量都有不同的減少,2006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欄為0.1萬頭,比上年下降了0.2%,豬1萬頭,下降了7.9%,羊0.3萬隻,下降了3%,只有家禽年未存養量保持增長,為15.6萬隻,增長了9%。規模養殖的數量和規模開始出現增加趨勢。

農村建設

(一)加強對糧價的巨觀調控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調控,確保農業增產增收。加強巨觀調控,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努力保持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穩定。控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揚,尤其要控制化肥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建立購買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直接補貼機制,穩定或提高種糧收益,確保增產增收。 (二)加大農業投入,大力推廣農業技術,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要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大力扶持農村經濟,進一步調動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積極性。在農機具購置、良種奶牛飼養、良種補貼和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增加投入。進一步做好農業技術的宣傳、推廣和普及工作,為農民提供農村最需要的畜牧特種養殖、水產養殖、水果、藥材和大棚蔬菜等方面種養、接種、防病技術和管理知識,和抗病、抗旱、防澇、質優、價高的優質品種。(三)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培育新的增收點。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新的機遇,要以此為契機,積極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要儘量吸收農民工,增加農民務工收入;二要進一步推動農村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和轉移;三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
育黎鎮

旅遊文化

龍角山
龍角山,在乳山市育黎鎮龍角山村西面。顧名思義,那山的形狀像個大龍角。“龍角”後面山脈連綿,像一條巨龍盤踞在大地上。當地人說,巨龍接到天庭布雨的命令,就會騰空而起。龍角山西面有塊大石頭,是它起跳的發力點。久而久之,石頭上磨刻出了深深的龍爪子印,人稱那塊石頭為“龍爪石”。
育黎鎮
傳說故事
龍角山的傳說,很早是以龍為主線、以龍潭裡“看家護院”的鱉精為副線。而隨著歲月的推移,副線中的故事,逐漸“喧賓奪主”了,鱉精的“事跡”,越來越被人們喜聞樂道,從而廣為流傳。
借籮的傳說。1960年的一天,龍角山村有位老太太正在家裡推磨,突然,推門進來一個小媳婦,她說要包餃子,嫌面粗,借老太太的細面籮一用。還籮時,小媳婦順便捎來一碗水餃。當老太太要與家人分享時,發現那餃子餡全是水庫里的青苔,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借面籮的小媳婦是老鱉精變的。
挖洞的傳說。1968年前後,龍角山水庫大壩出現滑坡,原因難以查明。修補後,又坍塌,如此反覆了3次,施工人員心急如焚。當地人說老鱉有挖洞的習慣,它們不知在大壩的周圍挖洞會給人造成危害,建議工程指揮人員燒香禱告,告訴它們事情的原委。在破除迷信的年代,總指揮當然不能明著乾,就在半夜時分,虔誠地按民眾的說法做了,從此,大壩堅如磐石,再未出現過異常情況。1982年修建的溢洪閘,被評為全國十大優質水利工程;大壩的石材護坡施工,被評為全國樣板工程。
曬蓋的傳說。在水溫較低的時候,人們經常看到水庫里有類似圓蓋岩石的東西浮出水面。有時只一個,有時是三五個。它們一動不動地,在盡情享受著陽光的照耀。不知情的人看到,會以為那真的是露出水位線的大石頭。當天空起雲時,它們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老鱉曬蓋的時候,當地人從來不去打擾它們。
助人的傳說。早些時候,龍角山村的婦女習慣到水庫邊洗衣服。汛期水位急劇上升時,沒有坡度較緩的“工作面”,在岸邊洗衣服很不安全。令人費解的是,她們去時,總能找到較平整的地方,當洗完衣服再回眸原處,那裡竟是“鐵陡石傍”(方言,形容險峻),坡陡水深,原來,她們是在老鱉蓋上,把衣服洗好的。
照相的傳說。有一年,乳山盛傳龍角山水庫里的鱉精混跡人間,與攝影館的工作人員開了個大玩笑。後來越傳越神,很多外地人也知道了,他們遇到乳山人就打聽這事。那時,當地照相館不多,一天,育黎的照相館裡來了兩個貌若仙子的大姑娘,說要照相。當攝影員給她們拍照的時候,鏡頭裡竟是兩隻老鱉。起初攝影員以為是自己看花眼了,當目光離開鏡窗時,確有兩位美人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對面,但再從鏡頭裡看,又是兩隻老鱉精。如此反反覆覆、屢試不爽,攝影員急得滿頭大汗,無奈,只得胡亂按動快門。兩位鱉仙折騰了半天,玩耍夠了,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攝影員急忙沖洗膠捲,什麼圖像都沒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