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骨折

肱骨髁骨折

肱骨髁部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包括肱骨下端骨腄分離,外髁骨折,內髁骨折,內上髁骨折,肱骨小頭骨折,髁間骨折等。外髁骨折多見於6-10歲兒童。內上髁骨折亦多見於少年兒童,髁間骨折則多見於成人。上述骨折致傷機理類同,均為外傷所致。

疾病名稱,疾病分類,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疾病預防,保健貼士,

疾病名稱

肱骨髁骨折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幹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生的骨折。

症狀體徵

以骨折部位的疼痛腫脹,畸形等症狀為主要表現。

疾病病因

由暴力或間接暴力引起。

病理生理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幹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生的骨折。肱骨幹中線與肱骨髁軸線之間有30度—50度的前傾角。

診斷檢查

根據外傷史及骨折部位的特有表現結合X線表現可診斷。

治療方案

(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受傷時間短,局部腫脹輕,沒有血循環障礙者,可進行手法復位外固定。
1、手法復位
(1)麻醉:局部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2)體位:仰臥位。
(3)牽引:在屈肘約50度位,前臂中立位,沿前臂縱軸牽引,以同側腋窩部向上作反牽引。
(4)復位:在持續牽引下,克服重疊畸形根據X線片表現,若有尺側或蹺側移位,應首先矯正,用雙手2—5指頂住遠折端的蹺側,用拇指由近端的尺側向蹺側推擠,即可矯正尺側移位。用相同的手法,但作用力相反,可矯正蹺側移位,在持續牽引情況下,術者雙手2—5指頂住骨折遠斷端,拇指在近折端用力推擠,同時緩慢使肘關節屈曲90度或100度,即可達到復位。也可用拇指頂住骨折遠端向遠側堆集,同時用2—5指擠壓近折端同時緩慢屈肘,達到復位。經X線證實骨折對位對線良好,即可用外固定維持復位位置。復位時應注意恢復肱骨下端的前傾角和肘部提攜角屈肘角度的多少以能清晰地捫到蹺動脈搏動。無感覺運動障礙來決定。一般情況下,在超過100度位時,復位後骨折端較穩定,但要注意遠端肢體血跡循環情況。
2、固定 用後側石膏托在屈肘位固定4—5周,X線拍片證實骨折癒合良好,即可拆除石膏,開始功能鍛鍊,傷後時間較長,局部組織損傷嚴重,出現骨折部嚴重腫脹時,不能立即進行手法復位。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或用尺骨鷹嘴懸吊牽引。同時加強手指活動,待腫脹消退後進行手法復位。
(二)手術治療
1、在以下情況可選擇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失敗。
(2)小的開放傷口,污染不重。
(3)有神經血管損傷。
2、手術方法
(1)麻醉:臂叢神經阻滯或硬膜外麻醉。
(2)體位:仰臥位,患肢外展80度置於手術桌上,驅血後,在止血帶控制下手術。
(3)手術方法:在肱骨內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切開深筋膜及肱而頭肌腱膜檢查正中神經及肱動脈,若為血管痙攣,在骨折復位後大多數可以緩解,或切除血管外膜,進行液壓擴張,可緩解血管痙攣,若為血管破裂,可進行修補術或血管吻合術,對有挫傷的神經應切除外膜,減輕神經內壓力。骨折在準確對位後用加壓螺釘或交叉鋼針作固定,若有尺神經或蹺神經損傷,在進行骨折復位時,應仔細檢查神經,進行松解或修復手術。
(三)術後治療無論手法復位外固定,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應嚴密觀察肢體血循環及手的感覺,運動功能,抬高患肢,早期進行手指及腕關節屈伸手術,有利於減輕水腫。4—6周后可進行肘關節屈伸活動。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穩定的病人,術後2周即可開始肘關節活動。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於近折端向前移位,極易壓迫肱動脈或刺破肱動脈,加上損傷後的組織反應,局部腫脹嚴重,均會影響遠端肢體血循環,導致前臂骨筋膜室綜合症,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診斷及正確的治療可導致缺血性攣縮,嚴重影響手的功能及肢體的發育。在對肱骨髁上骨折的診治中,應嚴密觀察前臂腫脹程度及手的感覺運動功能,如果出現高張力腫脹,手指主動活動障礙,被動活動劇烈疼痛,蹺動脈搏動們不清,手指皮溫降低,感覺異常,即應確定骨筋膜室高壓存在,應緊急手術,切開前臂掌,背側深筋膜,充分減壓,輔以脫水劑,擴張血管藥等治療,則可能預防前臂缺血性肌攣縮的發生。如果已出現5P征(Paielessness無痛,Pulselessness脈搏消失,Pallor皮膚蒼白,Paresthesia感覺異常,Paralysis肌肉麻痹)則為時已晚,即便手術減壓也難以避免缺血性攣縮。

疾病預防

避免創傷

保健貼士

1、好發生於兒童;
2、兒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時,橈側或尺側移位未得到糾正或合併嚴重骨骺損傷,骨折癒合後可出現肘內外翻畸形。
3、經過觀察畸形有加重的趨勢合併有功能障礙者可在12—14歲時行肱骨下端截骨矯正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