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湖南砑頭蟲(新屬、新種)

肥大湖南砑頭蟲(新屬、新種)是發現於湖南省郴州資興市碑記鄉的早石炭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肥大湖南砑頭蟲(新屬、新種)
  • 外文名:Hunanoproetus robustus gen. et sp. nov.
  • 形成時代:早石炭世
  • 產地:湖南省郴州資興市碑記鄉
特徵描述,保存單位,

特徵描述

背甲卵圓形。胸甲由9節組成,軸節狹長(橫向),其橫向寬度大於肋部寬度,肋節末端圓潤,從圖版,圖1及插圖3可清楚看到肋節前緣在向軸端1/3處有一向前轉折的肩角,肩角處向背方隆起成突瘤,同時肋節始向外、向下彎曲,肋溝只分布在肋節向軸端2/3的範圍內,肋溝兩端尖而淺,中部(相當突瘤處)最寬而深,在圖版,圖1中,右側第一肋節與頭甲後邊緣間,左側第9與第8肋節間(由於蟲體死亡後第4與第5肋節重疊在一起,所以左側比右側少一肋節),以及尾甲前緣與第9肋節間的重疊關係,可清楚看出突瘤和肋溝可能是蟲體捲曲時的一種制約器官,當蟲體捲曲時前一肋節的後緣(或頭甲後緣)在後一肋節前緣的突瘤與肋溝(或尾甲前緣與前邊緣溝)之間的範圍內滑動,只有當前一肋節的後緣嵌入後一肋節的肋溝內,後一肋節的突瘤在腹面與前一肋節的肋溝相遇時,才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並且不會繼續向後滑動,與此同時軸部關節半環處於露出狀態,肋節末端向下彎曲部分則彼此滑動,部分重疊。上述具捲曲構造的器官與最初擬定的潘傑爾器官定義不同,1857年沃爾鮑思(volborth)命名潘傑爾器官時是指頰角腹邊緣和肋腹邊緣上的孔和瘤,而不是甲殼背側的突瘤和溝(胸節的肋溝,頭甲的後邊緣溝、尾甲的前邊緣溝。)根據韓乃仁[3](355頁)提議“如果將某一類三葉蟲捲曲制約器官命名為潘傑爾器官(如潘傑爾瘤、孔),不如將所有當三葉蟲捲曲時的身體各部分協調的相對構造稱為潘傑爾器官更為合理,……”因此,這種形式的捲曲制約器官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潘傑爾器官。尾甲長度略小於寬度,長寬比率明顯分為兩種,一為80%(a型,圖版,圖3、5),一為65%(b型,圖版,圖4;插圖4),它們是否為兩種穩定的類型,有待進一步考證。尾軸圓形拱凸,前端最寬,占尾甲寬度38%左右,它自前向後逐漸收縮,後端圓潤,止於邊緣溝之內,軸節為13~14節。肋部由8~10個脊狀肋脊和寬而深的肋溝組成,間肋溝在部分標本的前側尚能見到。尾部邊緣平寬,但第1~2肋脊可延伸至邊緣。腹邊緣窄,其上也有階狀線。頭鞍和尾甲(除邊緣外)皆具瘤點。

保存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