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

肝火旺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是肝的陽氣亢盛表現出來的熱象。這裡的肝並非指西醫解剖學上的肝臟,它指的是中醫五臟裡面的“肝”,它在中醫裡面具有特定的功能,不能與西醫的肝臟混為一談。肝為剛髒,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故臨床上肝病多表現出陽亢、火旺、熱極等引起的症狀。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主藏血,主疏泄,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與膽相為表里,故肝火旺的人常有頭暈、消瘦、煩躁、易怒、口苦、目赤、眼乾、眼癢等症狀。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因氣鬱化火或肝經蘊熱、外感,菸酒辛辣所致
  • 常見症狀:頭暈、消瘦、煩躁易怒、口苦、目赤
  • 傳染性:無
中醫肝臟功能,病因,臨床表現,辨證施治,日常保健,

中醫肝臟功能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於木,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1.調節精神情志。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症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3.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著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症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時還可出現腹水、水腫等。
(二)肝主藏血
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於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儲藏的血液,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異常,則會引起血虛或出血的病變。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於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三)肝開竅於目
目的視覺功能主要依賴肝之陰血的濡養;肝的經脈又上聯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來。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
(四)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不足,筋失濡養可導致一系列症狀,如前所述。若熱邪熾盛,灼傷肝的陰血,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中醫稱之為”肝風內動”。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為筋之餘”之說。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病因

多因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肝經蘊熱所致。外感火熱之邪,菸酒、過食肥膩辛辣之物,可釀熱化火,犯及肝經,以致肝膽氣火上逆。

臨床表現

肝火是肝陽的表現形式,如果肝火旺會導致身體上部有熱,也就是所謂的肝火上炎,常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或脅肋灼痛,或耳鳴耳聾,或腫痛流膿。火熱內擾,神魂不安,故可致失眠多夢。肝開竅於目,因此易出現眼紅、眼乾、眼脹、眼澀、視物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眼部症狀。肝不藏血,迫血妄行,則可見吐血、衄血。由於火旺可灼傷津液,故有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小便黃、大便秘結。
女子以肝為先天,故女性肝火旺的特殊症狀有月經提前或延期,閉經,月經過少,血崩,經前失眠。孕期則多見吐苦水、食欲不振、嚴重挑食等症狀。

辨證施治

肝火旺分為虛實兩種。二者病因病機不同,故治療原則和具體治法也有所不同。
實火多由於肝主疏泄的功能被破壞,肝氣鬱結進而化火,多有情志上的症狀,如脾氣暴躁易怒。治則:清肝瀉火。①龍膽瀉肝湯 方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黃、澤瀉、木通、當歸、甘草。本方適用於肝經實火上逆者。②丹梔逍遙散加減 方藥:炒白朮、茯苓、當歸、柴胡、炙甘草、白芍、丹皮、炒梔子(《內科摘要》)。由於心肝火旺常共同發生,因此可適當配合清心火的藥物以及心理疏導等療法。
虛火是陰虛火旺,多由肝腎陰虛所致。症見眼乾眼澀、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煩躁失眠等。虛火的治療不能一味地使用苦寒藥清火,而是要滋養肝腎之陰,如臨床常用烏梅、枸杞子、地黃等滋補肝陰的藥物。

日常保健

1.春季注重養肝去火
肝與春氣相通,春季多肝火。《素問·診要經終論》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故素體肝氣偏旺、肝陽偏亢之人,在春氣容易出現眩暈、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焦慮、兩脅肋部疼痛等症狀,故春天尤應注意預防肝火旺,在精神、飲食、起居方面,都必須順應的春氣的生髮和肝氣的暢達之性,保持情志舒暢,戒驕戒躁,早睡早起,免冠披髮,鬆緩衣帶,廣庭信步,舒展形體。
2.穴位按摩清肝火
(1)按揉太沖穴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位於足背上第一、第二腳趾縫向上大約兩橫指寬的地方,按下去有很強的酸脹或脹痛感。按摩前先用溫水泡腳10~15分鐘,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太沖穴3分鐘,然後換右手拇指按揉左太沖穴3分鐘,反覆2~3次,按揉力度以產生酸、脹、痛感為宜,最好每天早、中、晚各進行一次。
(2)撥陽陵泉穴 中醫認為肝和膽互為表里,而陽陵泉穴是膽經上的一個穴位,配合太沖穴按揉可增強效果。陽陵泉穴位於膝蓋斜下方,用手心對準膝蓋骨,大拇指在內側,四指在膝蓋下外側旁邊有一個高出來的小骨頭即為腓骨小頭,陽陵泉穴就位於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坐位,兩手拇指分別按置於兩側陽陵泉穴。先按揉陽陵泉穴1分鐘,再用力橫向彈撥穴位處的肌腱3~5次,以有酸麻感為好。每天早、中、晚各撥動一次。
3.食療保健
青皮甘草蜜:取青皮,甘草各100克,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透泡發,加熱煮沸取汁,每20分鐘取汁1次,共3次,將3次藥液合併,文火濃縮後,對入適量蜂蜜,煮沸即成,裝入瓶中儲藏。每次服用1湯匙,每日2次。對肝鬱化火導致的失眠多夢、頭暈耳鳴、胸悶不適等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此外,應注意均衡營養,合理膳食,既要避免貪涼飲冷,又要避免過食熱性食物。可根據需要選擇蓮子飲、綠豆粥、菊花茶、豬肝湯等進行食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