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內括約肌

肛門內括約肌

肛門內括約肌是指由腸壁環行肌增厚形成的環繞肛管上3/4段,從肛門直腸交界向下延伸到白線的平滑肌,其有協助排便的功能,但無括約肛門的功能。

由直腸環行肌在肛管處增厚而形成的肌環,叫肛門內括約肌。此括約肌環繞在肛管的上3/4,為不隨意的平滑肌。肛門內括約肌有協助排便的作用,無括約肛門的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肛門內括約肌
  • :1.72±0.01cm
  • 厚 :0.48±0.004cm
  • 下緣在肛緣上:0.9±0.01cm
局部解剖,臨床解剖,

局部解剖

肛瘺的分類方法有多種,現多用Parks的分類法,即根據瘺管與肛門括約肌的解剖關係分為括約肌間肛瘺、經括約肌肛瘺、括約肌上肛瘺和括約肌外肛瘺四類。臨床上也有根據瘺管位於肛管直腸環以上或以下,而將肛瘺簡單地分為高位或低位肛瘺。
1.括約肌間肛瘺:多為低位肛瘺,約占70%。瘺管只穿過肛門內括約肌,位置較低。內口多在齒狀線部位,外口常只有1個,距肛門3~5cm 。
2.經括約肌肛瘺:可以為低位或高位肛瘺,約占25%。瘺管穿過肛門內、外括約肌,位置稍高。內口多在齒狀線處,外口常不止1個 。
3.括約肌上肛瘺:為高位肛瘺,少見,約占5%。瘺管向上穿過肛提肌,達肛管直腸環以上水平,然後向下經坐骨直腸窩穿透皮膚。內口多在齒狀線處,外口距肛門較遠。由於瘺管常累及肛管直腸環,故治療較困難,常需分期手術 。
4.括約肌外肛瘺:最少見,約占1%。瘺管穿過肛提肌直接與直腸相通,這種肛瘺多非腺源性感染,而是由於克羅恩病、腸癌或外傷所致,因此治療時要注意其原發病灶。

臨床解剖

直腸癌手術
1.腹部操作按TME技術要求游離直腸及其系膜達盆底,保留的乙狀結腸必須鬆弛以便拉下與肛管做吻合,必要時應切斷部分胃結腸韌帶,游離結腸脾曲、降結腸。於盆底顯露直腸肌管,遠側即為內括約肌,用剪刀銳性或手指鈍性沿內外括約肌之間的間隙向下分離。通過腹部和會陰部聯合觸診對腫瘤再次進行評估,確定直腸游離達腫瘤遠側。在預定距離切斷乙狀結腸,頭端置入抵釘座。
2.會陰部操作充分擴肛後放置肛門自動拉鉤,顯露手術野。沿括約肌間溝環形切開,進入內外括約肌之間的間隙。在腹部手術者的引導下,將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分離。
3. 將乙狀結腸與肛管行端端吻合,結腸肛管吻合時縫線要貫穿結腸腸壁、外括約肌和肛管 皮膚。
4.充分擴肛後將腸管連同腫瘤一起自肛門外翻脫出,顯露腫瘤及齒狀線。蒸餾水反覆沖洗脫出直腸,無張力下距腫瘤下緣預定切線處上荷包鉗,切斷直腸,移除標本,將遠斷端與結腸行端端吻合。若腫瘤較大、翻出困難,則於腫瘤下緣切斷直腸,移除標本,充分擴肛,用右手示指伸入肛門內,將遠斷端自會陰部經肛門翻出;如遠切緣切除不足,可再次切除部分腸壁;如殘端過短,可繼續經腹或經肛沿內外括約肌間隙鈍性分離,以獲得足夠的腸壁供吻合。直腸殘端荷包縫合,置入吻合器收緊荷包線,還納殘端,完成結腸肛管吻合。撤除吻合器前,可將吻合口向腹側頂起,經腹漿肌層加固縫合吻合口3~4針,以減輕吻合口張力。撤出吻合器後檢查切圈是否完整。
5. 重建肛管應注意將肛管皮膚固定於原來的位置。對於腫瘤侵及齒狀線或低於齒狀線者應 行全內括約肌切除,遠切線在肌間溝水平;對於腫瘤下緣位於齒狀線之上2cm以內或者肛管較長者,可行部分括約肌切除,遠切線在齒狀線和肌間溝之間。
為了獲得根治性切除和低局部復發率,直腸癌手術應遵循的2個原則:全直腸系膜切除,周切緣和上下切線無瘤。對於距肛緣少於5cm的超低位直腸癌,只有將遠切線向下擴展到內括約肌, 切除部分或全部內括約肌(即ISR)才能獲得無瘤切線。肛門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和肛提肌未受累是ISR的前提條件之一。直腸癌MRI可以預測>1 mm的無瘤切緣,為手術醫師提供較為準確的肛門括約肌和鄰近臟器受累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