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鋪子(茅盾著小說)

林家鋪子(茅盾著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林家鋪子
  • 作品別名:倒閉
  • 創作年代:20世紀30年代
  • 作品出處:春蠶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茅盾
  • 首版時間:1932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手法,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講述了林老闆這樣一個謹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國主義的軍事壓迫,內受國民黨官吏的敲詐,還受地主高利貸的剝削,這三座大山的壓迫為大勢所趨,先是當局以愛國為由,出台“封存東洋貨”的政策,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請商會會長出面,從中斡旋,“齋齋那些閒神野鬼”。他不得不將金項圈拿去兌換,給黨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塊。這才得到特許:“只要把東洋商標撕去了就行”。然而事情並未就此了結,商會會長經過林家鋪子時,就曾來提醒林先生:卜局長那邊,你也得稍稍點綴,防他看得眼紅,也要來敲詐。後來是鎮上的卜局長“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林先生不同意,便招致了“拆爛污賣賤貨,撈幾個錢就打算逃走”的罪名,接著便是被縣黨部扣留。為了贖人,林家只得按商會會長的示意,送上兩百元,就這樣把林先生遏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

創作背景

《林家鋪子》是茅盾於1932年6月發表的,當時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林家鋪子》和《春蠶》描寫的都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動亂生活。“一二八”後,茅盾曾經回到故鄉小住。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魔爪,已經將農村經濟推入破產的境地,帝國主義軍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潰。原先曾經是相當富庶的江南農村及小市鎮,呈現出一片蕭條的悽慘景象。這些都給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由此創作小說了《林家鋪子》。

人物介紹

林老闆
林老闆,他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很有個性的小商人,他熟諳生意經,刻苦耐勞,雖然身處困難,但仍苦苦掙扎把生意做下去,可以說是為了營生才不得不去巴結權貴。他是林家貨鋪的主人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林老闆是一個生命頑強的人,他在三座大山壓迫里找出裂縫,狹縫裡重生。林家鋪子雖然遇到種種困難,但他總是有辦法把生意做的紅紅火火,林老闆又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當朱三太老要賬時雖然自己手頭緊,但是為了人家能買上年貨還是給人家的賬款給還了。上海人來要賬時,想盡辦法為其收集賬款,這小小的細節體現了他守時守信的一面,不過同時他也是一個剝削者,剝削比他更低一級的人,比如去王老闆家要貨時毫無情面,和對會長時的態度簡直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態度,這同時也是體現其欺軟怕硬的一面。在後面選擇逃跑時並沒有顧忌比自己更艱苦的人的生活,放下欠款獨自逃跑了,這也是引起張家嫂嫂孩子被踏死的間接原因,這就是其剝削的一面。小說中林老闆形象的成功塑造,從側面證明了林家鋪子的命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事社會的必然結果。在林老闆身上,充分體現了小資產階級的懦弱無知,面對外來打擊,沒有有效地反抗應對,只是一味地消極逃避。
林太太
林太太,是這個貨鋪的老闆娘,她是一個非常疼愛女兒的慈母形象,他捨不得林小姐受半點委屈,而對朴局長的“求婚”,她將女兒許配給壽生,表現了舊社會婦女“寧願粗食布衣為人妻,不願錦衣玉食為人妾”的高貴的傳統心理。除此之外,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太太的打嗝,作者在小說中描寫了幾十次打嗝,把打嗝作為了穿插故事起伏的背景。隨著故事情節的曲折起伏,各個打嗝呈現形式也不同,比如出現緊急危險情況時“林大娘會打嗝如連珠炮般的接連打的不停,”知道朴局長看上林小姐後,她打嗝的聲音鄰居都能聽的清而且說話儘量抑住那些湧上來的嗝,喘著粗氣說。但是當對林家有利的情況和遇到令家比較舒心的事情時,這種打嗝聲就會減少。面對外來打擊時,林太太似乎比林老闆做到略好。儘管她仍然無法擺脫愚昧無知,例如“幾乎什麼事都禱告”,但她疼愛女兒,在面對朴局長的“求婚”,當機立斷地將女兒許配給壽生,讓丈夫帶女兒逃跑,選擇自己留下來應對,不得不說林太太相較林老闆而言更加果斷,其魄力亦不是一般女性所能達到。
林小姐
林小姐,是林老闆和林太太的獨生女,她成長在從小衣食無憂的環境中,自然養成嬌慣的性格,但其本質是好的,對於黑麻子之類就有一種幾乎發於本能的憎惡,而當林太太將她許配給壽生時,“她的淚痕中含著一絲笑意”,全然沒有攀龍附鳳的等級差別,這一點是可喜的。
壽生
壽生,精明能幹,忠誠,他是林老闆的左右手,當林家鋪子面臨關閉之際,他對當時的反動統治集團沒有任何幻想,勸林老闆出走,這是其“微弱”反抗的表現,至於出走後怎么辦,他卻並無“遠見”,這也是他作為一個小店員自身局限性所決定的,但對他那個階層來說,還是有一定進步性的。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命運的悲劇
《林家鋪子》表現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舊中國有帝國主義者的經濟侵虐和軍事侵虐,有國民黨反動政權對人民的壓迫、榨取、凌辱和侵虐,有高利貸者的重利盤剝,有被地主和高利貸者剝光了的農民的呻吟,有資本主義商業蕭條景況以及由此而來的同業間的競爭,傾壓以至破產,有國民黨黨棍們和他們的走狗群為非作歹,也有老百姓的愛國主義的表現和帶有盲目性的抗議行動。所有這一切都糾結在林家鋪子的破產過程中顯露出來,林家鋪子和它的主人就置身在這蛛網一般的矛盾中。這種種矛盾和他們相互間的作用造成了林家鋪子和它的主人的可悲命運。
《林家鋪子》是茅盾小說中一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的小說,它通過描寫一二八事變前後上海附近的一個小市鎮林家百貨小商店由掙扎到倒閉的故事,成功的塑造了林老闆、林太太、林小姐和壽生等一系列具有時代的共性和人物個性的鮮明形象,揭露了中國20世紀30年代初那個令無數人無法安生立命的黑暗社會。茅盾曾說過,“文學是為表現人生而作的,文學家所欲表現的人生,絕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會一民族的人生。”由他的這句話去聯想《林家鋪子》的悲劇,便呈現出了以林家鋪子倒閉為縮影的時代的社會的悲劇。整篇小說由林家鋪子生存與否的跌跌撞撞為主線,以小說情節的跌跌宕宕為內容,勾勒出一幅舊社會時期的縮影圖。展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小商人依靠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分享剩餘價值。他們也具有剝削階級的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的本性。但是,從他們所擁有的資金和僱工情況著小商人與民族資產階級之間仍有很大的區別。
民族資產階級在困境中掙扎
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加緊侵虐中國、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時期,小說就是以這種矛盾作為生活背景的。但是作者從當時的現實里看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還有地主階級和高利貸者的剝削,還有國民黨的反動統治。這種階級矛盾又和民族矛盾糾結在一塊,並且相互影響著,並不是真正抵制帝國主義經濟侵虐,而是為了敲竹竿;軍隊不去抵抗侵虐者,卻已向人民借響、拉夫為能事。作者就以民族矛盾為背景,大力揭露階級矛盾,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這樣,小說里就出現了面目猙獰的黨員們,出現了挽著空籃子的貧苦農民。其他像鬼錢莊經理。裕昌祥掌柜吳先生、總是微笑著的商會會長,代表了爾虞我詐的資產階級的一群。當店鋪夥計的怒喝、攤販的“白賴”在客寓里、難民的搶購日常用品等等細節也烘托出舊社會民不聊生的悽慘景象。這些都表明了:作品是以林家鋪子為樞紐,深入地揭示當時中國的階級矛盾。因此,作品的意義不僅僅是小商業資本主義家林先生的怎樣倒霉,怎樣完蛋了。事實也是這樣,儘管林先生最後逃亡了,事件並沒有結束,事件已經影響到其他人:小債主朱三太、張寡婦等等。林先生破產了、她們也瀕於飢餓的邊緣;黨棍們漠視人民疾苦,並且橫加壓迫,終於逼瘋了張寡婦。作者寫出了小店主的悲劇,及普人民的悲慘生活。作品以小商業資本家林先生為主人公,寫了他的悲劇命運,也就是從文學反映生活的角度提出了民族資本家向何處去的問題。小說真實地再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掙扎著的困境,它在客觀上提示了這樣的思想;民族資產階級也必須起來和全國人民一道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而資產階級由於本身的壓迫,是具備著參加民族革命的可能性的。
作者深刻的眼力和深入的筆法來自對社會的周密敏銳的洞察力。對社會有了正確、全面的理解,才能夠不為一事一物所局限,從“繁複的社會現象中恰好地選取了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物,表達深刻的主題思想。這樣,小說的思想意義就極深刻,而且密切地聯繫著現實。

藝術手法

《林家鋪子》的表現手法是由它所反映的生活內容——當時的社會狀況和階級矛盾間的關係等等決定。由於當時現實的矛盾的複雜性,作者就運用曲折的情節來反映它。小說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社會分析的深刻內涵和成功的藝術形象的創造,它還讓讀者從林先生的商業經濟活動中了解了舊中國鄉鎮商業經濟的基本模式,商品銷售的管理方法、促銷方式、公共關係的雜復及其處理,以及在時代大背景中的悲劇命運。
懸念式開場
開頭是進入小說世界的門檻,進入詞語世界的門檻,跨過門檻就進入作者虛構的世界裡。《林家鋪子》的開頭運用設懸念的方式開場,以林小姐生氣、林大娘不尋常的舉動開始,開門見山地闡述了小說背景、社會矛盾,之後在第一章的逐漸描述中,懸念逐漸清晰,便開始鋪墊對後繼故事的敘述。這樣的開頭為整篇小說打開了一個精彩的“楔子”。小說的結尾,有點出乎意料,原以為會以林家人物命運的描述為結局,但最後竟是以一個無名寡婦的命運結束。似乎以一個在小說中沒出現過幾次的人物為結束對象,有點離題,沒抓到重點。其實不然!張寡婦在小說中是一個多次遭受悲慘命運的婦女形象。從她的丈夫死於戰爭,到受到警察的褻昵,到唯一的兒子也死於慌亂中的暴力,到最後唯一活著的自己也不得不變成了一個帶哭帶嚷的、快跑的、頭髮分散的瘋子。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重重打擊,這個瘦小柔弱的婦女成了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作者用轉移人物的寫作方式,多角度地側面描寫,讓讀者在眾多人物身上找出共性,深層探究造成這種規律的最終原因,留給讀者更多的思索空間,提升小說的意義和價值。
懸念式情節
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環環相扣、一波多折。小說一開場就寫林小姐從學校回來撅起小嘴唇,不照例做平常做的事,還設下懸念“聽到女兒回來就要搖搖擺擺走過來問她肚子餓不餓……但今天卻作怪,媽的房裡明明有說話的聲音……”這些極反常態的舉動增添了小說的情節懸念性,引人入勝地推動讀者繼續看下去。緊接著,在小說第一章發現了一個出現頻率最高的中心詞———東洋貨,從中得到了答案。原來是“一二八”上海戰爭的爆發,中國人民一致抵制東洋貨以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慨和憎恨。而身在民族資產階級家庭下長大的林小姐,當然生活條件比一般人好些,穿的衣服自然也是較好的,如東洋貨。這一事件的矛盾作為小說的開篇,為後文矛盾的激化以及其它矛盾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林先生在第一章中收到一封信,信上說,若明天明秀(林小姐)再穿東洋貨的衣服去學校,他們就要燒呢!從這句話,足已看出情節的嚴重性,小說的跌宕也從此展開。由於國人抵制東洋貨,也牽連到林家鋪子的生意瀕臨崩潰。第二章中將第一章引發的問題繼續延伸,導致不僅林家的東西賣不出,還導致債主一個個上門討債,欠別人的沒錢還,別人欠他的拿不出,這種惡性循環加劇了情節的波瀾,一環扣一環地發展著。第三章中將矛盾趨於緩和。林先生用盡千方百計,如“一元店”“大放盤”“大廉價照碼九折”等方式,使店裡的生意有了突破性的好轉,讓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跌”之後“宕”的出現,使小說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作者在第四章才安排壽生(林家鋪子的夥計)回來,看似有點“晚”,實質是設下一個長遠的懸念,讓讀者帶著對壽生去向的疑惑繼續讀作品。雖然壽生將上海的債都追回來了,但也還是不能還清收賬客人的錢。於是難題又再次出現。這一次的難題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作者在第五章設下一個戲劇性的轉變。年將四十的卜局長想娶林小姐作老婆,想要她替他生兒子,若不同意,“好日子”就等著過了。這一兩難的選擇,使得林家上上下下都不安寧。在第六章,林家終於作出了選擇,雖然他們明白“誰有勢,誰就有理”的道理,但在家族前途與子孫幸福的大事上,父母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後者,體現當時國人在危難時刻表現出的親情觀和家庭觀。第七章最終還是以林大娘、壽生落難,林家鋪子倒閉為結局。整部小說幾千字,用簡潔明了的文字,迅速推進小說情節,概括了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小說的結尾,看似是一個偶然鋪子的倒閉,實質是社會的必然,是當時社會偶然性與必然性結合的真實寫照,突出當時國民統治時期,百姓民不聊生的生活狀態。整篇小說的是由林家鋪子生存與否的跌跌撞撞為主線,以小說情節的跌跌宕宕為內容,勾勒出一幅舊社會時期的縮影圖。
小說以縱向式結構入手,縱橫結合。所謂縱向式即從時間上的順序出發,來展開對故事的敘述,其相對的橫向式是從空間順序出發來描寫。小說前六章中每一章幾乎都是以時間的推移開章“第二天”“又過了兩天”“這晚上的夜飯”“淒涼的年關,終於也過去了”等等,這種時間推移的方式是小說常用的寫作技巧。作者在把握整體時間上的範圍內,再從空間著手,進一步展開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樣不僅能使小說的結構更富於邏輯思辨性,也能使讀者讀作品時在巨觀上有清晰明朗的線條,便於把握全文的精髓。
細節描寫
小說的精確性表現在細節描寫生動、構思明確、視覺形象清晰,主題突出等方面。這篇小說細節描寫是一大亮點。小說中無論是對人物刻畫還是景物描寫,都寫得很成功。如最具代表性的是林大娘的病———打呃!文章多次寫到“打呃”這一舉動,並且這“打呃”也有規律。若林家鋪子生意好,林大娘這“呃”至多十分鐘打一次,有好轉。若生意不好那就是以秒數計算,像連珠炮似的打不停。開心了順利了就少打,不開心倒霉了就多打。作者構思的巧妙性,這種幽默滑稽的諷刺性,將資本家那種貪婪、欲望、唯利是圖的性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小說對景物的描寫較少,但頗為細膩。第四章有三處對“雪”細緻的描寫。第一次是林先生實在交不出給上海客人的全部債款時,作者這樣寫道“天又索索地下起凍雨來了。一條街上冷清清地簡直沒有人行……漸漸地凍雨又有變成雪花的模樣……”如此悽慘的景象,側面烘托出當時林先生的窘況。第二次描寫“雪”是壽生拿錢回來,仍不夠給上海客人的債款,於是準備用費神兌換鈔票時,卻沒料到恆源莊的人把票子收了,卻不肯付錢,林先生準備親自去一趟時,作者這樣描寫“天是當真下雪了,林先生也沒張傘……”這裡“當真”一詞用的極好,似乎老天左右的天氣還可以開玩笑似的,這裡是為了突出雪下得極大,比平時大,比平時猛,這也預示著林先生去恆源莊的失敗。第三次寫“雪”是第四章最後一段,作為此段收尾。“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經見白……自從這條街以來,從沒見過這樣冷落淒涼的年關!”如此淒涼的時候落著如此淒冷的雪,叫情何以堪,叫人何以忍。作者描寫的不同場景的“雪”,都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也真實地再現了戰爭年代,人們生活的悽苦現狀與悲慘命運。它突出小說主題,並讓讀者思考造成此種悲慘狀況的深層原因。暗示國民統治由於黑暗腐敗終究要滅亡,會有新的先進的組織者來帶領人民走向光明。
內容富有多樣性
小說寫作內容富有多樣性,即語言豐富多樣,多採用對話式,突出人物性格特徵。卡爾維諾在《美國講稿》中說到,內容多樣的小說,即以眾多的主體,眾多的聲音,眾多的目光代替唯一能思的“我”,巴赫金將這種寫作模式稱為“對話”的模式。《林家鋪子》以多個人物的對話為情節發展主要內容,展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如體現林小姐的嬌生慣養、做事不顧後果的性格,“爸爸,你看這塊大綢好么?七尺,四塊二角,不貴吧?”體現林大娘對獨女的關愛倍加的善良母性,“阿囡,呃,你乾么脫得———呃,光落落?留心凍———呃……”體現朱三太這種資本家的貪婪、唯利是圖的特性,“喔,喔,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共是三個月,三三得九,是九塊吧?———明天你送來?喔,喔,不要送,讓我帶了去。嗯!”體現壽生聰明機靈、忠孝多謀的性格,“師傅,這是天大的機會。上海逃來的人,總還有幾個錢,他們總要買些日用的東西,是不是?這筆生意,我們趕快張羅。”等這一系列都是以人物對話語言為主的,塑造一個個典型人物,突出人物不同性格,增加了小說的真實度和觀賞性。
《林家鋪子》呈現多重線索
除了林家鋪子倒閉過程這條主線外,還有林大娘與她的打呢病症、林阿秀和她的婚事兩條映現主線的副線。三條線索相互生髮、相互照應著向前發展,既平行,又交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把所有的人和事編織得填密無縫,表現出茅盾小說的藝術創造力。林大娘以及她的打呢症候構成作品第一條副線,明晰地貫穿始終。敬菩薩,希望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是她的老習慣;永遠伴隨著她的打呢以及打呢的不停變化是她的老毛病。通過她打呢聲音的大小、次數的多少、間隔的快慢、來勢的緩急表現出林家鋪子經受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林大娘打呢表現出主線故事的張致起伏,揭示出人物各自心情、思想的鬆弛或緊張之態;同時還說明了林家鋪子一步步走向倒閉給林大娘這類人物造成的精神壓力以及遭受不幸而又難以擺脫的時代厄運。
林阿秀的婚事作為《林家鋪子》的第二條副線內容,把林阿秀婚姻這條副線穿埋其中,以映照主線的變化發展。這條線索的開端是圍繞阿秀學校抵制洋貨和她要換掉身上洋布料衣服說起,經拐彎抹角,卻引向阿秀婚事:她已經17歲,警察局的”什麼委員”和”怪叫人討厭的黑麻子”在阿秀學校演說時,已經”餓狗似地盯住她”。暗示出不測的命運正在等待林阿秀。而在林大娘這一面,已通過她”再過兩年,你十九歲,招得個好女婿。呱,我死也就放心了”的話,明確地點出了該條線索的實際內容。並在二、三節故事中,不斷圍繞阿秀換掉洋布衣服和林大娘燒香敬佛,希望”保佑林小姐易長易大,明年就得個好女婿”內容的延伸,始終牢牢牽住林阿秀婚事這條副線。

作品評價

《林家鋪子》這部作品,抓住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同時在藝術上也表現的非常出色。當城市、鄉鎮許多大小企業紛紛停業倒閉,就在這樣一個經濟崩潰民族危亡席捲整箇中國,人心惶惶不安的嚴重時刻,茅盾的作品及時地將人們關心的生活現象和其中的矛盾鬥爭加以藝術的概括,揭露產生這一切的社會根源,確實起到了使人們驚醒、感奮的戰鬥作用。——中國文化學者、歷史作家李強
《林家鋪子》的抹黑和否定,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四人邦”妄圖全面抹黑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藝的陰謀活動的組成部分;它不僅關係到對一篇具體作品的評價,而且涉及到對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藝的態度,涉及到從什麼立場,用什麼標準去評價民主革命時期的作品這樣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中國茅盾研究會會長、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葉子銘

作者簡介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927年秋至1928年夏創作了《蝕》三部曲。1928年創作了長篇小說《虹》。從30年代初到1937年,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路》、《三人行》,長篇小說《子夜》和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代表作。抗日戰爭至1944年期間也有大量佳作。他的小說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學典型,注重作品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反映中國現代社會演變的歷史畫卷。
林家鋪子(茅盾著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