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鼓子

“肘鼓子”即“周姑子”之說,據老藝人們講:過去農村婦女做活時,經常哼唱當地流行的民歌,後來有個姓周的尼姑,集其大成,豐富發展了原有的唱腔,使它逐步流傳各地,化妝扮演。於是,當地民眾便稱它為“周姑子戲”。19世紀60年代,蘇北藝人“老滿洲”(約1884—1914)舉家北遷,與“本肘戲”藝人丁家結親。他們把流行於蘇北、魯南一帶的柳琴戲演唱特點溶於本肘鼓中,加進了絲弦樂器伴奏,使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演唱,觀眾稱之為“打冒”,由此“冒肘鼓”的稱謂開始出現。上世紀30年代後期,膠州一帶的肘鼓子藝人流落到青島市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肘鼓子
  • 外文名:Elbow son drum
  • 別稱:周姑子戲
  • 樂器:絲弦樂器
  • 起源:周姓尼姑整理農村婦女流行民歌
  • 發展柳琴戲演唱特點溶於本肘鼓中
  • 地區:山東青島等地
  • 相關: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定名為茂腔
到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正式定名為“茂腔”。1950年,黨和人民政府將部分肘鼓藝人組織起來,並先後成立了光明茂腔劇團和金光茂腔劇團。金光茂腔劇團就是現在的青島茂腔劇團的前身。此後的幾年裡,高密、膠南、諸城、五蓮、安丘等縣也相繼成立了職業茂腔劇團,成為我省影響較大、專業劇團較多的劇種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