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三(肖三)

蕭三

肖三一般指本詞條

蕭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1896年10月生於湖南省湘鄉縣的蕭家沖。原名蕭子暲(一作子嶂,或雲原名蕭克森,字子暲),其祖父給他賜名蕭蓴三,讀書時起名蕭植蕃,筆名有天光、埃彌·蕭﹑愛梅等,蕭子升之弟。他曾就讀於長沙湖南第一師範,曾與毛澤東同學。他和哥哥蕭子升以及毛澤東、蔡和森一起創建了“新民學會”。早在20世紀初葉就投身革命運動。1920年到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他同趙世炎周恩來等發起組織“少年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以後,主持我國的國際文化交流工作,訪問過許多國家,兩次出席亞非作家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三
  • 外文名:Emi Siao
  • 別名:植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湘鄉蕭家沖
  • 出生日期:1896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1983年2月4日
  • 職業:詩人,語言學家,翻譯家
  • 畢業院校:長沙湖南第一師範
  • 代表作品:《世界革命文學》等
  • 派名:蕭克 火森(shen3)
  • :子暲
人物生平,作品成就,突出貢獻,革命生涯,個人生活,著作書目,翻譯書目,

人物生平

蕭三原名蕭子暲,湖南湘鄉人。湖南省立一師畢業後,曾任教於一師附小,與毛澤東蔡和森一起創建新民學會。1918年赴京,入勤工儉學留法預備班,後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5月赴
法,入蒙達日公學,組織“公學世界社”並研討馬列主義。1922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赴俄,在東方勞動者大學學習。1924年回國,1927年國共分裂,曾任團中央組織部長和代理書記,參加過上海工人的三次起義。後因病赴蘇療養,並先後任教於遠東大學和莫斯科東方學院。1930年秋曾作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代表,出席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並被選為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書記處書記,主編《世界革命文學》的中文版。1933年入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34年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會議,並連任兩屆蘇聯作協黨委委員。在蘇期間,他除用俄語寫作並出版了詩歌、擁護蘇維埃中國宣傳中國革命和工農紅軍、宣傳魯和中國左翼文學,在國際上有相當的影響。1939年回國後,在延安魯藝、文協、文化俱樂部工作,編《大眾文藝》、《新詩歌》,和外國同志一起邊對外刊物,發起並組織延安詩社,開展街頭詩、詩朗誦運動,發表了《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等文章。抗戰勝利後,赴張家口,先後擔任晉察冀邊區文協常委版了民歌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的關於毛澤東的傳記流傳極廣。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作協書記處書記、對外文委主任、對外文協常務理事、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及其書記處書記、《譯文》編委等職,作為文化界的代表與和平使者奔走世界名地,為中央文化交流與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他以友誼為主題。他主編《革命烈士詩抄》及續編,又是著名的文學翻譯家
蕭三蕭三
蕭三的主要著作蕭三的主要著作
蕭三自幼就勤奮好學,酷愛文學,少年時就顯露了他的詩歌創作才能。在“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大革命中,曾寫過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詩歌、雜文和通訊報導,以及革命的詩傳單和詩標語等。但他把青年時代的精力,主要投進了革命的實際工作中,他的真正的詩歌生涯,是從30年代初開始的。
1928年,蕭三因跌倒腦受震盪,在瞿秋白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到莫斯科療養。曾和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何叔衡等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不久,蕭三同志到莫斯科東方大學任中國文學教授,從此開始了文學活動。
蕭三抱著“文藝上的革命功利主義”精神踏入文壇,他“決定用文藝、用詩歌當武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為共產主義理想而戰鬥到底!”在蘇聯的十幾年裡,他用中文和俄文寫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和報告文學,向全世界宣傳了中國工農紅軍和土地革命,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在當時中國革命被重重封鎖下的年代裡,在國內外敵人對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大肆誣衊、醜化,進行歪曲宣傳的情況下,除了美國記者兼作家史沫特萊斯諾,衝破各種阻力,用通訊的形式向世界報導了中國革命的真實情況外,最早用詩歌及其他文藝形式向全世界宣傳中國革命的真相的,就是蕭三了。
蕭三在蘇聯期間,同魯迅先生保持著密切的通訊聯繫。他是最早在蘇聯向全世界宣傳偉大魯迅和介紹中國左翼文字的,他曾代替魯迅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寫了許多介紹魯迅生平事跡和紀念魯迅的文章,翻譯了魯迅的作品,還主持編輯出版了魯迅著作,他對魯迅的崇敬終生不渝。
蕭三還是我國新文字運動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年代,他就和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等以及蘇聯著名的漢學家郭質生、龍果夫等人一起制訂了《中國新文字方案》。在以後的幾十年里,他對我國的文字改革做了許多工作。
蕭三長期擔任文藝界各種領導職務,為我國的文字和新詩歌運動作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作為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樑和和平使者,“愛彌·蕭”早在20年代就在國際上聞名。他和國際和平和進步人士有著廣泛的交往,結識了法共的理論家沙里·拉波波、越南的革命家胡志明保加利亞的革命家季米特洛夫、土耳其的革命詩人希克梅特,以及蘇聯等國的許多社會名流。
1930年,他代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出席了在蘇聯哈爾科夫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參加了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工作,主編《國際文學》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代表魯迅和中國左聯在大會上發言。經中共黨組織批准,由法捷耶夫介紹,他加入了蘇聯共產黨,歷任兩屆蘇聯作家協會黨委委員。這個期間,他結識了蘇聯的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阿·托爾斯泰等;美國的史沫特萊、哥爾德;法國的羅曼·羅蘭、阿拉貢、巴比塞等許多國家的著名作家、詩人。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進世界各國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工農紅軍的了解和聲援,做了大量的工作。
蕭三學識淵博,文化修養很高。他精通俄語、法語、德語、英語等多種語言,是語言大師和著名的文學翻譯家
新中國成立以後,蕭三肩負起國際文化交流和保衛世界和平的使命,作為中國人民的使者,常年奔走於世界各地,出席過歷屆保衛世界和平會議。他還主持我國的國際文化交流工作,訪問過許多國家,兩次出席亞非作家會議。他同約里奧·居里、愛倫堡、蘇爾科夫聶魯達、楊·德爾達、安德爾遜·聶克修、亞馬多、萬徒勒里、伊文思等幾十個國家數以百計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科學家和學者,都有密切的友好交往。
蕭三為人剛正,作風樸實,平易近人,助人為樂。1962年,他把自己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的編輯費全部上繳。1981年他又把《蕭三詩選》的全部稿費捐贈給四川災區人民。
“文革”後,蕭三出席過四屆文代會,曾任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當選為作協理事,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作品成就

蕭三著《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1951)和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及續編﹐都廣泛流傳。他主張:“詩歌可比子彈和刺刀”﹐新詩“要向民歌學習﹐向古典詩歌學習”(《蕭三詩選·自序》)。他的詩感情強烈﹐語言流暢﹑通俗﹐在創作風格上力求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他的主要詩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誼之路》(1959)﹑《蕭三詩選》(1960)和《伏櫪集》(1963)等。他在蘇聯用俄文寫作出版的詩集有《湘笛集》﹑《我們的命運是這樣的》﹑《埃彌·蕭詩集》和《蕭三詩選》等。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了多種文字。
蕭三是《國際歌》歌詞的主要中文譯者之一。他還翻譯了《列寧論文化與藝術》以及一些俄國和蘇聯的文學作品。

突出貢獻

1918年參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創建新民學會。到北京入留法預備班學法文,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赴法國勤工儉學。後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經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旅歐學生愛國活動,參與編輯出版《少年》刊物。1923年被派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曾與陳喬年將《國際歌》歌詞譯成中文。與任弼時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參加列寧的葬禮及護靈活動。同年夏回國到長沙,任青年團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共湘區區委委員,參與領導開展湖南青年運動。1925年春調任共青團北方區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北京及北方各地回響上海五卅運動的學生和民眾愛國鬥爭。同年秋成立中共張家口地方執行委員會,任書記,積極領導開展對馮玉祥部國民軍的統戰工作,發展當地黨團組織。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和代理書記,參與領導全國團組織的發展擴大,推進學生和青年運動,支持北伐戰爭。
蕭三的主要著作蕭三的主要著作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與上海區委特別委員會委員,參與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4至5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參與主持共青團四大,任主席團成員,被選為團中央委員,任團中央常務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赴蘇聯。1928年起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活動。1930年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後,擔任左聯常駐蘇聯代表,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負責主編該會刊物《世界革命文學》中文版。
1934年代表中國左聯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發言。經過中共黨組織批准加入蘇聯共產黨,並擔任過兩屆蘇聯作家協會黨委委員,同魯迅保持密切通訊聯繫。在蘇聯期間,他寫了大量文藝作品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及其領袖人物,被譯成俄、英、法、德、日、捷等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1939年3月回國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主任、陝甘寧邊區文協常務委員、文化俱樂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大眾文藝》、《中國導報》、《新詩歌》等。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邊區文委常務委員、華北文學藝術聯合會主任。他是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文學翻譯家和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局長,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幹事,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理事、書記處中國書記,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問、兼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國際筆會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被選為第一、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等。1983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 、《蕭三詩選》等。

革命生涯

1918年參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創建新民學會
1919年到北京入留法預備班學法文,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後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2年經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被派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1924年1月與任弼時等代表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參加列寧的葬禮及護靈活動。
1925年春調任共青團北方區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北京及北方各地回響上海五卅運動的學生和民眾愛國鬥爭。
1926年秋到上海,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和代理書記,參與領導全國團組織的發展擴大,推進學生和青年運動,支持北伐戰爭
1927年2月兼中共中央與上海區委特別委員會委員,參與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
1928年起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活動。
1930年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後,擔任左聯常駐蘇聯代表,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
1934年代表中國左聯出席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發言。
1939年3月回國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主任、陝甘寧邊區文協常務委員、文化俱樂部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
1945年4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

個人生活

名門閨秀家鄉女
蕭三出身於書香門第,曾祖父是前清的舉人,母親是名醫的女兒,家財萬貫。他的父親從事教育工作,為人開明,鼓勵兒女學有專長,他常說:“人生在世,要有抱負,有志氣,有所作為……”蕭三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蕭三18歲那年,正與毛澤東同在湖南讀書時,被父母召回家鄉相親。父母為蕭三找的媳婦門當戶對,是名門閨秀。蕭三一見就滿意,因為這位叫譚雪君的姑娘美麗端莊。於是家人便為他倆辦了婚事。
婚後,蕭三曾把認不了多少字的妻子帶到長沙,送她進蔡和森母親創辦的女子職業學校學習。後來蕭三去法國勤工儉學,想帶妻子一起去,無奈妻子此時已有身孕,行動不便,只好放棄了。之後,蕭三一直在外奔波革命,極少顧家了。1921年,妻子為他生了女兒,但一年後,女兒便患病夭折了。望君君不歸,女兒又死了,不久,譚雪君也抑鬱而逝。蕭三得到訊息,痛哭一場。
率真性急俄姑娘
此時,蕭三被中共北方區任命為共青團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專門從事鼓動青年人,宣傳革命。他因此經常出入北平的各大專院校、工廠,在這時,他認識了蘇聯姑娘瓦薩。她是1925年由海參崴到中國的,在北平的大學教俄語,蕭三受命到達北平開展工作與她一見鐘情。瓦薩是一位漂亮的俄羅斯姑娘。當時蕭三31歲,瓦薩25歲,正是青春似火的年齡。瓦薩有著俄羅斯姑娘特有的美麗。蕭三與瓦薩熱戀不久就同居了。後來蕭三由北方區調往上海,同周恩來、趙世炎共同籌劃上海工人武裝起義。起義失敗了,蕭三因身體不好,組織決定送他到蘇聯邊治病邊參加共產主義運動。蕭三同意了,並與瓦薩正式結婚,同赴蘇聯。在蘇聯平穩的家庭生活,使蕭三感到甜蜜,也感到有點沉悶。他漸漸地思鄉心切,希望儘快回國投入革命鬥爭。而瓦薩已做母親,她希望與丈夫兒子過平穩的生活。因而,只要蕭三流露出回國的言語,個性急躁瓦薩便會與他大吵一通。後來,實在過不到一起了,他們平靜地分手了。
浪漫純樸的德國姑娘
蕭三的夫人是德國人,中國名字叫葉華,本名叫耶娃。她不僅是蕭三的夫人,還是一個出色的攝影師。她因愛蕭三,而愛上了中國。耶娃,1911年出生在德國。父親是位醫術精湛的醫生,耶娃的攝影基礎來自母親的傳授,母親溫柔善良,是位名攝影師。在母親的薰陶下,17歲的耶娃考入慕尼黑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23歲那年,耶娃到蘇聯旅行,這次旅行,竟使她得到了愛情。耶娃的白馬王子就是在中國、在蘇聯都赫赫有名的革命者兼詩人蕭三。與瓦薩分手後,蕭三並沒有回國,還是遵照黨的指示留在蘇聯工作,一呆就是10年。1938年,蕭三到黑海療養,耶娃恰也在黑海,兩人有緣千里來相會,23歲的耶娃靚麗動人。蕭三當時雖然已經40多歲了,但容貌清秀,形如二十郎君,灑脫奔放,耶娃極為仰慕這位中國男子。耶娃嫁給蕭三後,最大的人生決定就是加入蘇聯國籍,因為只有加入蘇聯國籍,才能在蘇聯長期呆下去,與蕭三在一起。愛情高於一切。耶娃放棄了德國國籍,加入了蘇聯國籍。在蕭三的幫助指導下,耶娃學會了俄語和中文,閱讀了許多馬列著作,和蕭三一起看了來訪的中國京劇,一下子就喜歡上這門藝術,拍了許多精彩的京劇劇照。耶娃說,我開始有了一顆“中國心”。 結婚後,有了孩子,蕭三卻還想著要回國繼續投入革命運動,在蕭三的再三請求下,中共同意蕭三回國了。蕭三隻身回國一年後,耶娃來到了蕭三身邊,來到中國延安,革命加愛情,意氣風發,耶娃的到來,蕭三高興,延安的中共領導人也高興。
能歌會戲“花木蘭”
蕭三到延安後,按照毛主席指示,負責文化領導工作。這時,蕭三妹妹的同學甘露,因崇拜蕭三,從浙江來到了延安。甘露找到蕭三,帶來了他妹妹的介紹信,蕭三當然很高興,把甘露當自己的妹妹看待,並把她安排在延安女子大學學習。甘露在浙江時學過京劇、延安經常舉行晚會。一次甘露演唱了全本的《花木蘭》,成功的表演,使甘露在延安成了“名人”,人們友好地稱甘露為“花木蘭”。“花木蘭”也使詩人心情激盪,心旌搖動。蕭三對甘露有了思念,如果有哪天沒見到甘露,在蕭三就如隔三秋。而甘露也是如此。就這樣,21歲的甘露和45歲的蕭三在延河邊墮入愛河。耶娃發現他倆關係不正常後,非常不滿。而蕭三也懷疑耶娃與在延安的外國人來往關係不正常。由此,兩人常吵鬧。耶娃一氣之下,也不顧穿過國統區的危險,隻身帶了兩個孩子,回到蘇聯。走之前,周恩來為蕭三和耶娃辦了離婚手續。耶娃走後,甘露與蕭三就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出席婚禮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
重拾舊好伴終身
革命勝利後,蕭三與甘露已有了兩個男孩。家也搬進了北京。蕭三從事國際文化交流工作。一次他出訪蘇聯,竟把耶娃帶回國來了。原來,蕭三在蘇聯時,蘇聯方面還認為耶娃是蕭三妻子,安排他們會面了。蕭三見到耶娃舊情復燃,並住到了一起。後來由於難以割捨,就把耶娃及兒子帶了回來。甘露見蕭三帶回了耶娃和兩個混血兒,驚呆了。蕭三說,耶娃母子在蘇聯生活不穩定,現在革命勝利了,自己也是中共的高官,有責任擔負撫養母子的責任,我們還是夫妻,他們與我們生活在一起。甘露是開朗的人,想到自己的過去,耶娃受的苦,也就同意了。但甘露很快發現了蕭三和耶娃的越軌行為,頗為氣憤。周恩來得知後大吃一驚,問耶娃,你不是和蕭三離婚了嗎?耶娃笑說,那是為了便於通過國民黨的地盤,並不是真離婚。結果,在徵求了蕭三的意見,考慮他的現實取向,也考慮了中蘇關係,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安子文等親自出面,要求甘露顧全大局,放棄與蕭三的婚姻,讓蕭三與耶娃復婚。而對蕭三感情多變太過浪漫的行為,也給予口頭警告處分。自此,耶娃與蕭三兩人又開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直到1983年蕭三去世。耶娃在中國生活了半個世紀,用手中的攝影機記錄了新中國的進程再現了她生命中的中國之戀。今年將近90高齡的耶娃說,“明年,要回祖國德國辦三個影展,分別是《北京》 、《京劇》、《西藏》”。

著作書目

高爾基的社會主義美學觀(文論)1943,華北書店;後增訂該名為《高爾基的美學觀》,1950,群益
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傳記)1949,東北;後增訂該名為《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1980,中青 朱總司令的故事 1949,蘇南新華書店
人物與紀念(傳記,改刪節改名為《人物紀念》1951,三聯
和平之路(詩集)1952,人文
友誼之歌(詩集)1958,作家
打斷侵略者的脊骨(詩集)1958,作家
蕭三詩選 1960,人文
亞菲拉人民團結起來(歌詞1963,音樂
伏櫪集(詩集196,作家
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的故事 1981,遼寧人民
蕭三詩選 1981,湖南人民
我沒有閒心(詩集)1983,黑龍江人民
珍貴的紀念(傳記)1983,天津人民
蕭三文集 1983,新華出版社
革命民歌集 1959,中青
革命烈士詩抄 1959,中青;增訂版,1962,中青

翻譯書目

馬門教授(話劇)德國沃爾夫著,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新木馬計(話劇)德國沃爾夫著,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光榮(話劇)蘇聯古舍夫著,1942,中蘇文化協會編譯委員會
前線(話劇 )蘇聯亞·柯涅楚克著,1949,新華書店
列寧論文化與藝術(上)1947,東北書店
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傳記)1949,中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