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升

肖永升,行三,人呼肖三三,或稱作蕭三公。富順三大異人之一(另兩人是講厚黑學李宗吾先生和精於武術的羅跛三爺)。 肖永升先生經商有道,致富有方,成為富順、川南首富。他德行高尚、獨資重建富順文廟,據說還在興文、納溪、合江、長寧等縣獨資建文廟,為富順、川南才子之崛起做出了貢獻:他組織並參與肖氏族譜的編纂工作;他出巨資修建肖氏宗祠;他好善樂施,辦義校,行義醫,擺義渡,至今被傳為佳話。 一方沃土,養一方賢士。肖永升先生是富順這塊沃土上培育出來的一位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是川南乃至四川著名的歷史人物。

基本介紹

  • 本名:肖永升
  • 別稱:肖平齋
  • 字號:字平齋
  • 所處時代:清朝末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敘州府
  • 出生時間:1762年8月28日(庚辰年)
  • 去世時間:1856年2月20號(丙辰年)
  • 主要成就:獨資重建富順文廟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誠信經商致富有道,平抑米價解救饑民,救災獲利,好善樂施德譽四鄉,持家有術訓育有方,慷慨解囊重修文廟,修寨建堡抵禦騷擾,

人物簡介

肖永升,字平齋,祖籍湖南四川富順縣童寺鎮人。肖永升先生排行第三,世稱“肖三公”、“肖三三”。他“少讀史書,長聞家訓”,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府試貢生,後為監生,誥封(皇帝的封賞)朝議大夫。肖永升先生約生於清乾隆27年庚辰(公元1762)8月28日,經嘉慶道光鹹豐四個帝王時期,歿於成豐六年丙辰(公元1856)正月十五,享年九十四歲。

人物事跡

誠信經商致富有道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戰亂兵禍達16年之久,順治16年(公元1659),清王朝統一四川,民之存者百不一人,若能全家者,千萬中不見一也(公元1993年《富順縣誌>載)。康熙二年丈畝編戶,全縣只有166戶,988人。清王朝為恢復農業生產,療治戰亂帶來的創傷,從順治末年起在全國實行《督墾荒地勸征則例》,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人民紛紛前來開發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
康熙49年庚寅歲(公元1710),為回響康熙皇帝開發四川的詔令,肖永升先生之祖父宗捷公與兄宗耀公、宗輝公及弟宗前公四兄弟攜子、侄4 O餘眾從湖南寶慶府(長沙)邵陽縣一都泉塘徙川敘州府(宜賓)富順縣下東路鄧家垮(現中石鄉松林村)落戶。在“重農桑”,“男耕女織”,辛勤勞作下逐漸發達起來。百多人的大家庭和睦相處甚是興旺。為讓子女讀書,在鄧家垮左側修了學堂。肖永升先生之父祖成公,文才出眾,被清王朝“敕封儒林郎”(管教育的官)。在書香門第的薰陶下,在兩代老人和肖氏大家庭的關愛下,他與兄永高公,飽讀經史,聰敏睿智,且品行端正,學習優秀,府試均為貢生,永高公為“候選州同(相當於副級州官)”,在外為官:肖永升先生後被清王朝誥封“朝議大夫”,在家鄉守祖業,經營田莊及手工業作坊。
肖氏家族除“重農桑”外,還經營釀造業,如煮酒、碾米之類的小作坊。肖永升先生在送酒送米去自流井鹽號時,知拉滷水車的牛易患“牛瘟病”,少不了“懷胎草”。回到家中,便把水田全部栽上酒谷,等秧子封壟後,叫人攔腰割下,不久秧茬上長出秧苞筍,含苞抽穗,即是“懷胎草”。時年正遇鹽井大犯牛瘟,他叫人把“懷胎草”割下,挑到鹽井去賣,故能以治牛瘟的稀少之物貴价銷售,此項遠比純種稻穀收入高。
有了錢加上多年積蓄,從鹽井以廠價購進大量食鹽,僱請船隊運鹽沿沱江而下,經瀘州,過重慶,達武漢等碼頭批發,幾趟下來收入可觀。為長久計,在地方官員的允許下,又在沿江各重要碼頭建立了鹽號,委派可靠之人經營,獲利頗豐。
通過調查研究,肖永升先生又往南溪、江安、古宋、興文、長寧、敘永等地販運自貢井鹽,並相繼建立了鹽號,回來時帶上山貨以銷本地。經過幾年苦心經營,肖永升先生便已發富起來,除了在各地置辦田產2000多石外,還把剩餘資金全集中起來再投資,進一步擴大經營。
肖永升先生每年都要親自坐船沿江而下,視察各鹽號狀況並了解當地行情。隆昌盛產麻布(夏布),而江浙有的是絲綢卻沒有麻布。肖永升先生便專為此事與杭州綢緞老闆取得聯繫。運隆昌夏布去蘇州,讓綢緞老闆批發或代銷i又將江浙綢緞溯江而上由自己經銷,以達互惠互利之效果。故此隆昌麻布在江浙馳名,蜚聲中外。這樣一去一來促進了沿海經濟與內地經濟之互補,也促進了川南家庭手工業的發展。至解放初期,肖家絕大部分家庭都在種麻、編織麻布。至今代寺、童寺一帶績麻的遠比其它地方多。可以說,肖永升先生對促進中國民族手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景德鎮陶瓷”馳名中外,而富順沒人經營,肖永升先生抓此良機,運鹽或運麻布的船隊順江而下,返回時滿載景德鎮陶瓷或綢緞溯江而上,除在各地有鹽號的碼頭進行批發外,剩下的便運回富順,並開了間“景德鎮陶瓷店”和一綢莊。他誠信經商,重信譽,且童叟無欺。在其苦心經營下,生意十分紅火。
肖永升先生跨地區,跨省市的長途販運和經營,在180多年前可算是全國罕見。可毫不誇張地說,他是一個既有經濟頭腦又善於經營的早期經濟實業家。由於收入可謂日進斗金,終於成為富甲一方的士紳。

平抑米價解救饑民

據《富順縣誌》載:“清宣宗道光二年(公元1822),雨雹,人畜房屋多被損傷”,“清宣宗道光四年(公元1824),二月初一,大冰雹,損壞房屋甚多,五、六人合抱大樹均吹折”,“夏大旱”,“五年(公元1825),天旱,收成不及四分。”自公元1822——1825年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給富順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米貴如油,饑民甚眾。在這危難之際,肖永升先生於公元1825——1826年與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方官員聯繫救災事宜。是年兩湖稻穀豐收,在當地政府官員支持下,肖永升先生以比當地市場價高的價格,大量收購大米。100餘只救災大船,在清政府官軍的押送下,浩浩蕩蕩駛入四川。由於饑民太多,兜米、搶米事件時有發生,於是肖永升先生採取了一個獨到的辦法,在當地官兵維持下,在街頭先施稀飯,後施乾飯,說明救災意圖,保證有的是大米。饑民感恩戴德,與地方官員一道維持秩序,然後船隊再抵達碼頭,以低於市場價的平價米就地出售給災民。這樣如法進行,賣完了米的船又返回運米。據老人講:當時長江來往的船隻都是蕭三公的救災船。肖永升先生的庫銀用完了,便與兩湖政府協定,秋後送銀過去。因肖永升先生已聲名顯赫,看在他救災的熱忱上,當地政府支持他救災後再付餘款。船隊溯江而上,到了富順,銀兩已是用船裝載,再由官兵把銀兩押送到縣衙代為保管,待洪水季節後再運往兩湖,還清欠銀。這次救災壯舉,既救了鄉民,又平抑了米價,緩解了災荒,又使兩湖屯集的糧食得以銷售,受到幾省市官員的褒獎,更深受鄉人的頌揚。清政府誥封肖肖永升為“朝議大夫”皆由此出。

救災獲利

蕭三公原來就有一千多石田租。他做米糧棉麻生意,從重慶到武漢,沿江各重要口岸均設莊經營。有年,湖北大旱,米貴如金,沿江居民搶米成風,糧運斷絕。肖三公以大慈善家的姿態親到武昌會見湖北巡撫,聲言他將運糧來鄂,平價出售,救災娠荒,請官府嚴禁饑民兜搶。這當然受到官民的熱烈歡迎,當允出示保護。實際饑民搶糧,絕非官府所能禁止,肖三公自有他的辦法。他回來把江安鄰封幾縣的甑子匠、篾匠都請完了,日夜趕製加工器具。原來古宋、長寧等地交通運輸困難,外銷不便,連年豐收,谷價低,只要買方略為加價,便爭相出售。肖三公購谷幾十萬石,加工成米,趕運湖北。他的有效方法是:從到湖北的第一站開始,先施稀飯,等饑民飢餓過久的腸胃適應後,再施乾飯,最後才運來平價米。饑民感恩戴德,相互約束,不加兜搶。這一站搞好了,然後依次搞下去,直到武漢,沿途無阻。雖說平價,實際是照湖北的價格平價,較之本地,已獲利數倍。從此肖家成為巨富。

好善樂施德譽四鄉

肖永升先生好善樂施,德譽四鄉,至今被傳為佳話。
沱江河流經富順,兩岸人們來往通商靠船聯絡。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肖永升先生購買渡船十二隻,在縣城東門、大南門、小南門為過往行人免費義渡。後相繼在鄧關、橫溪、趙化、大城、懷德、長灘等地修建肖家碼頭,併購買船隻免費讓過往行人渡江。他在富順城關丁海鄉(原共和鄉)觀音岩等地購置田產250多石,將收入作為維修船隻和船工工資之用。此義舉由其後代一直延續到1949年,現趙化鎮肖家碼頭仍依稀可見。
在肖永升先生修譜制定的《家訓引》中有“嚴禁欺孤寡”一條,為善待孤寡老人,他做出了榜樣。他專門安排人對孤寡老人生活困難者發放米牌,每月每人1——4塊不等,可到指定地點免費領到大米;還發有錢摺子,得摺子者於每年FJ二十、六月二十、九月二十、臘月二十到指定地點領取救濟金。後由肖永升先生第五代嫡孫順琛公(孟文)實施,這一義舉一直持續到1949年。
肖永升先生為培育人才,在住地童寺鎮墨香垮左側建一學堂,取名“端蒙館”(啟蒙學堂),聘請優秀“夫子”執教。凡肖氏貧困子弟或鄉里貧困人家子弟均可免費入學。“端蒙館”大門兩邊石柱上刻有醒目對聯,上聯:“與弟子講明孝道”;下聯“為國家培育人才”。現下聯尚存。此義舉使肖氏、肖氏後裔和鄉里貧困子弟受到了良好教育,為國家培育了不少人才。解放後,人民政府把墨香垮所在村取名“墨香村”,意在記住這位先賢。
肖永升先生還在墨香垮左側修建一藥鋪,僱請醫生看病、抓藥,肖氏宗親及鄉里貧困人家可免費看病拿藥,深受鄉民讚譽,現尚有遺址可考。

持家有術訓育有方

肖家是一個大家族,肖永升先生當這個家,經過艱辛努力,富裕起來了。怎樣才能永遠興旺發達,這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在他制定的《家訓》中有“尚節儉”一條:“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則儉之道矣”。先生常囑兒孫勤儉節約,不可奢華。子侄讀書,必須在學堂內住宿,免得父母嬌慣;家人有病必須住公共病房,以免裝病;全家婦女(包括女、孫女)都必須學會操持家務,做飯做菜,學會績麻紡線織布等女工活;不論男女均要學習文化,以求發展。
肖永升先生把一生的積蓄主要用於修文廟。除做善事義舉外,還與子侄一起先後修了三大寨:老寨、栗寨、清平寨;十灣:肖大灣、清心灣、德馨灣、合浦灣、墨香灣、靈芝灣、代江堰、半張園、蔭林館(男生學堂)、鳳林館(女生學堂)。人們說:“肖氏三爺好厲害,九里十灣三大寨”一點不假。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其後代能各守其業,放手讓其經營和發展。在肖永升先生看來,要為兒孫“造福”,而不是“求福”。“求福”者是留下一大筆遺產,這樣後代不思進取,會滋長奢糜之風而危及後輩;所謂“造福”者是培養後代德行和能力,讓其去發展,去創造,以至永遠。
身教勝於言教,“富順才子內江官,有錢要數肖三三”,這話不假。有人會問,富甲川南的士紳一定是妻妾成群?非也。肖永升先生潔身自好,與原配夫人劉氏始終如一,白頭偕老,共同度過了崢嶸歲月。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很有錢的人家,能做到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堪為後世之表率。
在良好家風教育下,肖氏這個家族興旺發達了一個多世紀。解放前,肖氏後裔中不少人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運動,不少人參加了地下共產黨,為解放中國做出過貢獻;解放後在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承先祖之美德,奮發向上,不少人為新中國的建設,在政界、科技界、教育界都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專家、教授、學者甚多。這也是與肖永升先生制定的《家訓》和言傳身教分不開的。

慷慨解囊重修文廟

道光十六年(1836),富順知縣鄧仁坤決定重建文廟,並與當時富順縣第一大財主、貢生肖永升商議。肖永升當即表示:為了保住富順“文章風水”,願盡儒生之責,獨肩重建文廟之任。於是僱工請匠,立即拆除文廟,特派專人前往山東曲阜縣,通過任縣令的富順進士張震,取回建築文廟的規製圖紙。又從雷波、馬邊運回巨木,從江西景德鎮定製琉璃瓦,共費資三萬六千,歷時四年,於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聖祠、大成殿、月台、兩廡、戟門、更衣祭器所、下至欞星門、名宦鄉賢祠、禮門、義路、泮池、橋欄、宮牆、外賢關、聖域門皆高廣堅緻,逾舊數倍。共占地10餘畝,建築占地3000多平方米。廟正面為一帶紅牆,上塑“數仞宮牆”4個大字。左右有2門,曰“聖域”、“賢關”,非祭祀不開。進門為泮池,池上架橋三座;中為九龍橋,不通行,左右便橋,為祭祀過道。池左右有2門,曰“禮門”、“義路”,為平日出入之門,分別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碑。池後為石坊“欞星門”,有3孔通入,坊寬22.4米,高12.65米。再拾級為“明倫堂”-即戟門,左右為“更衣祭器所”,戟門後有廣場,場後有“日月壇”,中為九龍鏤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台。台後為文廟主體建築“大成殿”,殿高35米,為明清時期典型斗拱結構,畫棟飛檐,精巧華美,脊龍昂首,躍然欲飛,琉璃金碧,映日生輝,壯麗凝重,古色古香。殿後有一院落為“泮宮”(“泮宮丹桂是富順八景之一)。再往後,是”崇聖殿“,左右有”龍池“、”風穴“,清泉常滿,大旱不涸。壁間在乾隆時鐫有石刻”龍池“、”鳳穴“,筆力遒勁,近代罕見。崇聖殿隆起的坎上建築是孔子之”寢宮“。寢宮較小,只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為石刻),情地金書孔子像,系唐吳道子所畫,從曲阜拓回。左右廊廡,先後曾作生員學舍、縣教諭署及名宦鄉賢祠。
肖永升
富順文廟位於舊時縣城中心,為“坐北向南的宮殿式建築群”,由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敬一亭之中軸線前後排列,左右兩邊對稱的排列著東廄、西廄和名宦祠、鄉賢祠,占地面積六千多平方米。正面臨街,紅牆上書有“數仞宮牆”四個大字(現為江公十八代孫,已故書法家蕭爾誠補書),左右由“聖域”、“賢關”門進出。整個廟宇圍牆環抱。進入廟宇,16根高大石柱映入眼帘,這是欞星門,刻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個大字。文廟內有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東廄西廄均系琉璃屋面,斗拱飛檐,絢麗璀璨,雄偉肅穆。大成殿內正中是孔子塑像,兩邊是孔子高徒四配、十二哲的塑像。崇聖祠位於大成殿後,立有孔子塑像,下設課桌是學生讀書求學之處。東西兩廄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賢的塑像,以鼓勵學子奮發向上。文廟內泥塑、木雕、石刻比比皆是,有形態各異的游龍、飛鳳、。花草、蟲鳥,均十分逼真。其色彩斑讕,栩栩如生,真可謂巧奪天工。富順文廟布局合理,氣勢宏偉,殿宇巍峨,工藝精湛,具有我國南方宮殿建築的典型風格,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而聞名於四川和全國。
富順文廟於1980年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富順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為不可多得的文物建築珍品。”1996年自貢市教委把富順文廟確定為社會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順文廟是肖永升先生為富順桑梓建立的教化場所,對培育莘莘學子起到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他為富順才子之崛起作出了貢獻,肖永升先生的名字將與富順文廟同輝。

修寨建堡抵禦騷擾

1840年,恰逢社會動盪之際,肖永升先生決定在家鄉原有老寨基礎上,相繼建立“栗寨”、“清平寨”,三寨成畸角之勢,以保一方平安。
據老縣誌載:“栗寨,距城七十里,距童寺場不及半里,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肖肖永升建,牆高二丈余,厚不及一丈,垛口二百有餘,碉堡十八座,水池一,砦門二,周里許,與場聯局勢唇齒。”東門門口石刻對聯:“路逢棘道也須避,地是桃園便可居”。北碉石刻對聯(向余山莊門口)“紅塵客作白雲客,山里人為世外人”。兩聯大意為:時逢亂世,雖桃園可居,住在山村里卻憂天下事。足見他憂國憂民之思想。解放後闢為果園,現殘垣斷壁依稀可見。
“清平寨在童寺保內,距場四里,鹹豐五年(公元1855)肖肖永升建,牆高三丈余,厚約一丈,垛口三百有餘,內外大小碉堡共十餘座,水池三,砦門四,周二里許”(老縣誌載)。那年去清平寨查得一大石碑,用楷書刻有建寨碑記,建清平寨歷時四載(公元1852——1855),耗資2萬餘銀。當時肖永升先生健在,用其子承賦公、孫之敬公的名義刻碑以記。碑文中敘述建寨目的及作用:“防禍烈於未然”,實為防“廣湖雲擾”,而“修砦練團”以“取清吉平安無禍”之意名“清平寨”。
從歷史的角度看,三座寨堡的建立,對防範“廣湖雲擾”和“抵禦騷擾”、保一方平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