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痹

肌痹為五體痹之一,凡風寒濕、熱毒等邪侵淫肌肉,閉阻脈絡,氣滯血瘀,出現一處或多處肌肉疼痛,麻木不仁,甚至肌肉萎縮,疲軟無力,手足不隨,謂之肌痹。肌痹主要包括多發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無力、流感病毒引起的肌炎,或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肌痹
  • 包括的疾病: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
  • 疾病外因:風寒濕邪痹阻脈絡、肌腠
  • 疾病內因:脾虛,氣血不足,不能榮養肌腠
病因病機,診斷,診斷要點,辨證治療,毒熱入絡證,濕熱阻絡證,寒濕痹阻證,脾腎兩虛證,

病因病機

肌痹的外因是風寒濕邪痹阻脈絡、肌腠。內因是脾虛,氣血不足,不能榮養肌腠,是一個虛實夾雜性病理機轉。

診斷

一般來說,肌痹初期多實,後期多虛,但往往多虛實並見。臨診時要辨寒熱風濕孰輕孰重,虛實孰主孰從,診斷要抓住肌痛、肌無力、肌萎縮三個主症。
風寒濕邪阻閉肌絡者,發病一般較緩,多見於女性,年齡多在40~60歲,發病時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以後再累及其他肌肉,其肌肉疼痛、壓痛較輕,肌力明顯減退,甚者肢體萎軟,抬舉困難,步履不行,肌肉萎縮。
熱毒熾盛,氣血兩燔者多見兒童和青年,發病急驟,可見寒戰高熱,口渴咽乾,呼吸急促,肌肉腫痛,便溏溲赤。
脾腎雙虛證多見於疾病晚期。

診斷要點

1.發病一般較急,男女都可發病,但女性較多。
2.病變在肌肉。以肌肉酸脹疼痛為主,初起皮膚肌肉酸脹,或惡風寒,繼則肌肉、筋脈拘急,影響關節,活動不利。肌皮相連,且皮膚為人身之外衛,邪從外入,首犯於皮,所以皮痹、肌痹有時同見。有皮痹則手足逆冷,遇寒手足皮膚變白變紫,或伴有顏面、眼瞼皮膚發生水腫,呈紫紅色,或胸背部瀰漫性潮紅。
3.舌苔薄白。
4.病初脈浮或弦緊,晚期脈多緩弱或澀
5.參考西醫學實驗室檢查、肌肉活檢、肌電圖和血清酶,尤其是CPK(肌酸磷酸激酶)為必要檢查項目。其中肌肉活檢出現本病特異變化是最直接的診斷依據。對其他引起肌肉疼痛、萎縮的疾患應根據西醫懷疑疾病選做相應的檢查項目。

辨證治療

毒熱入絡證

證候:肌肉疼痛,手不可觸,或肌肉腫痛,可見肌肉無力並見皮膚散在紅斑,皮疹以眼瞼周圍和胸背部為多,色多紅紫。或伴有發熱惡寒、關節酸痛,或高熱口渴、心煩躁動,或口苦咽乾、大便噪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通絡
方藥:清熱地黃湯加味。
水牛角20g 生地50g 赤、白芍各25g 牡丹皮15g 葛根25g 板藍根25g 土茯苓25g 絲瓜絡15g
方解:方中水牛角、板藍根清熱解毒,配土茯苓解濕熱之毒,赤白芍、牡丹皮涼血活血,生地黃涼血滋陰除痹,葛根解肌清熱,絲瓜絡通絡。
加減法:若熱甚者加黃柏、連翹,表虛者加生黃芪。

濕熱阻絡證

證候:肌肉酸痛腫脹,四肢沉重,抬舉無力,身熱不揚,汗出粘滯,食欲不振,胸脘痞悶,面色虛浮,二便不調,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降濕,解肌通絡。
方藥:當歸拈痛湯加減。
羌活15g 人參15g 苦參25g 升麻10g 葛根25g 蒼朮15g 炙甘草15g 黃芩15g 茵陳15g 防風15g 當歸15g 知母15g 澤瀉15g 豬苓15g 白朮15g
方解:方中苦參、黃芩、茵陳、知母等配澤瀉、豬苓清熱利濕,用葛根、升麻解肌清熱,蒼朮、白朮、甘草健脾以養肌,羌活、防風祛風勝濕兼助脾之升機,並有祛邪達表之用,當歸活血養血通絡。諸藥相伍有清熱除濕通絡解肌之功。

寒濕痹阻證

證候:肌肉酸脹、疼痛、麻木不仁,四肢萎弱無力,每遇寒肢端發涼變色疼痛,伴有晨寒身重,關節腫痛,舌淡苔白膩,或舌有齒痕脈沉細,或濡緩。
治法:散寒祛濕,解肌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25g 當歸15g 川芎15g 炙麻黃5g 桂枝25g 羌活15g 獨活15g 防風15g 川烏5g 蒼朮25g 甘草15g 乾薑15g
方中當歸、川芎養血通經活絡,配薏苡仁、蒼朮祛濕蠲痹,用麻黃、桂枝、羌活、獨活,防風散寒祛風,川烏、生薑濕痹散寒。本方治療肌痹初期,寒勝於濕者。
加減法:若濕重於寒者加木瓜15g、防已15g、蠶砂15g、土茯苓25g,去麻黃、川烏、羌活、獨活。

脾腎兩虛證

證候:肌肉萎縮、麻木不仁、鬆弛無力,四肢怠惰,手足不遂,或面色萎黃,或面色晄白,身體消瘦,脘腹脹悶,吞咽不利,毛髮稀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或弱。
治法:溫補脾腎,益氣血通絡。
方藥:右歸丸加減。
熟地25g 山藥25g 山萸肉15g 枸杞子15g 杜仲15g 菟絲子15g 制附子15g 肉桂15g 當歸15g 鹿角膠15g
方解: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菟絲子補腎,杜仲壯骨強筋,山藥健脾,當歸、鹿角膠養血通絡,附子、肉桂壯陽,陽壯則生機自強,精微物質得生,肌肉得以溫養。
加減法:肌痹日久肌肉萎縮、無力明顯時,加黃芪、黨參,肉桂改為桂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