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軒

聽雨軒

聽雨軒,指可以聽雨、觀雨的涼亭。軒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雨軒原意指雨中的軒館、雨中的軒轅、下雨時用於躲雨的亭廊。現多用於網名、部落格名、網站名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聽雨軒坐秋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白香亭詩文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鄧輔綸
原意,旅遊景點,引申意,古文相關,

原意

軒: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
聽雨軒指可以聽雨、觀雨的涼亭或茶館。現多用於網名、部落格名、網站名等,
偶爾有些惡趣的學校把這個當成廁所的名字。

旅遊景點

拙政園聽雨軒在嘉實亭之東,與周圍建築用曲廊相接。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荷葉;池邊有芭蕉翠竹,軒後也種植一叢芭蕉,前後相映。無論春夏秋冬,雨點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聽雨人的心態各異,就能聽到各具情趣的雨聲,境界絕妙,別有韻味。

引申意

聽雨軒的原意是下雨是用於躲雨的亭廊。新時代賦予了聽雨軒新的含義:
雅之意:現在有聽雨軒服飾,聽雨軒鮮花,聽雨軒飯館,聽雨軒沙發,聽雨軒原子筆等等,現在多在街道、古典建築等處見到,借古詩句中浪漫幽雅來商化。
不雅之意:現在經常有人將“聽雨軒”用作“女廁所”的比喻意思,同樣“男廁所”稱為“觀瀑亭”。

古文相關

秋雨嘆
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其二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
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訊息。
城中蚪米換衾綢,相許寧論兩相直?
其三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巢衡門守環堵。
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乾?
【作者】杜甫
【賞析】這組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秋天,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莊稼歉收,糧食匱乏,房屋毀壞,民不聊生,奸相楊國忠卻找來個別長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報告說:“雨雖多,不害稼也。”杜甫寫這三首詩,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寓有諷諫之意,表現出很強的憂患意識,堪稱“史詩”。
文簟泛清光 柔飈引玉塘
陰連荷氣潤 夢墜葉聲
晚照多為影 閒庭過一香
芙蕖今自可 憐爾閱秋霜
【作者】鄧輔綸
【賞析】帶著織紋的竹蓆上泛起清冷的光,輕風吹過潔淨的池塘,濃陰仿佛帶著池荷的香氣,落葉的聲響驚擾了秋夢,晚照投下了幽幽的影子,望著閒靜的庭院不知不覺一柱香也燃完了。荷花還未凋謝,還要經歷秋霜,不禁讓人憐惜起來。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作者】李商隱
【賞析】竹林中瞭然無塵,欄桿外溪水清清;遠隔數城也要向君傳遞對君的相思之情;秋天陰霾之氣縈繞不散的傍晚霜雪飛舞;荷塘中只留得片片枯葉,還有我在旁聽著冷雨打葉聲。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里,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告別後旅途中寄懷之作。
《聽雨軒》
巫山頂,有一亭,名曰聽雨軒。腳下有湖,謂之聽雨湖,歷代名人遊覽於此,遺詩文若干,有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為證。山行崎嶇而婉轉,景色突兀而現,柳暗花明。暮色尤甚。驚之,異之。見者,流連忘返,未見,朝思暮想。多有驚嘆大地造化,不知歸途者。暮至黃昏,山下賞荷。風起,雨點點。沿路上。覽美景,雨洗塵積,心曠而神怡。登頂入軒,薄雨濛濛。而後止,雲驟去,滿天星光,塘水汪汪。始覺,登高境,近則遠,遠則近。
【賞析】文章描寫了作者雨中登山入聽雨軒的情景,淅淅細雨,沿途風光給作者帶來了驚異的感覺;在聽雨軒里覽風景,心曠神怡,心情舒暢;山頂微風,靡靡者醉。
《虞美人 ·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者】蔣捷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生卒年不詳。寧度宗鹹淳十年(1274) 進士。宋亡不仕,抱節以終。
【注釋】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斷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鬢髮斑白。
【品評】此詞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表現了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 不同境遇、不同況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少年聽雨”的畫面,由 “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而成,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儘管這屬於燈紅酒綠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正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壯年聽雨”的畫面,以“客舟”為中心視點,而在四周點綴以“江闊”、“雲低”、“斷雁”、“西風”等衰颯意象,映現出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
“而今聽雨”的畫面,則刻意凸現出僧廬之冷寂與鬢髮之斑白,藉以展示晚年曆盡離亂後的憔悴 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棖觸,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並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調節和心理控制能力。三幅畫面前後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歷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一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這首詞是蔣捷所做,但是深讀,有一種滄桑的感受,聽雨天地間,在廣闊的地方聽雨與在軒中聽雨的感受決然不通,軒中是封閉的,可是我們卻可以超然物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