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氏宗祠

聶氏宗祠

宗祠又稱祠堂,是中華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

古蹟(文物保護單位)是先民在歷史、文化、建築、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包含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涵蓋政治、防禦、宗教、祭祀、居住、生活、娛樂、勞動、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領域,彌補文字、歷史等紀錄之不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聶氏宗祠
  • 又稱:宗廟、祖祠、祠堂
  • 範圍:全國各地
  • 含義: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
宗祠簡介,宗祠建築,聶氏宗祠,宗祠,祠堂,其他,聶氏祖廟,

宗祠簡介

宗祠(zōngcí),又稱宗廟、祖祠、祠堂,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場所,又是從事家族事務活動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於唐末。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築於元代。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一時建祠盛行。
據清初《光澤縣誌》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清·乾隆《光澤縣誌》卷四《輿地誌·風俗》)一般家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稱“總祠”),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舊時漳州府詔安縣,“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陳盛韶《問俗錄》卷四《詔安縣》)這一時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

宗祠建築

祠堂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閩北一些單姓小村落,無力籌建大祠堂,便在村前選址設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於正寢(前堂)東側,講究的有三間二外門。正大門平常不開,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議大事時開啟。正廳外,有儲藏祭器、遺書的小房子,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4個龕(也有8-10個龕者),龕中置一個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4龕神位依次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號。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貼張紅紙在柱上,上書×××長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如今閩南一些祠堂大廳正中大木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遺像所取代。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屬夭折)者,其遺像可入祖廳正堂。惠安崇武一帶,幾乎所有宗祠廳堂的龍壁都貼有符篆、“金箔”及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尺、剪刀、雙喜等圖,用以鎮宅。符篆多書“北方玄武大神鎮宅”、“西方白虎大神鎮宅”、“東方青龍大神鎮宅”、“南方朱雀大神鎮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

聶氏宗祠

福建永安貢川聶氏家祠:位於永安市貢堡南郊(巫峽頭)。該祠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聶升捐資重建;清嘉慶六年(1801年)又一次重修。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該祠門表被毀,1989年重建。

宗祠

福建寧化聶氏宗祠
福建升山聶氏宗祠
安徽太湖聶氏宗祠
廣東博羅聶氏宗祠
廣東江門聶氏宗祠
河南喬樓聶氏宗祠
湖南雙厚聶氏宗祠
江西九江聶氏宗祠
江西臨川聶氏宗祠
江西修江聶氏宗祠
湖北雲夢聶氏宗祠
重慶長壽聶氏宗祠
江西永豐吉塘聶氏宗祠
福建建寧金溪聶族宗祠
湖北黃梅葫蘆墩聶氏宗祠
福建閩侯廷坪上灣聶氏宗祠
福建古田泮洋後路聶氏宗祠
福建光澤李坊埠頭聶氏宗祠
福建明溪胡坊張源聶氏宗祠
廣東省懷集縣大崗聶氏宗祠
湖北荊州監利汴河聶氏宗祠

祠堂

河南永城聶氏祠堂
湖南黃坳聶氏祠堂
廣東新會聶氏祠堂
河南滎陽聶氏祠堂
河南濟源聶政祠堂

其他

山東青州聶氏祖宅
四川滎經聶家大院
蒼梧新地聶家老屋
安徽岳西鷂落坪聶家老屋
福建閩清仁厚聶族文化宮
湖南婁底聶氏遠族公紀念堂

聶氏祖廟

福建建寧聶氏祖廟:位於建寧縣金溪鄉大元村。該廟始修于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大元興建祖廟一座;1979年重新修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