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昌

聶昌(1078年—1127年),原名山,字賁遠,撫州臨川人,北宋末年大臣、將領。

聶昌由太學上捨身份開始做官,任相州教授。後因懲治豪強,得罪權貴,貶為德安(今湖北安陵)知府,再謫崇信軍副使,安置衡州

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犯。聶昌冒死上書,呼籲“誅王、蔡以謝天下”,堅決主張抗戰。宋欽宗讚賞他有“周昌抗節之義”,將聶山改名為聶昌。不久授聶昌為同知樞密院,欽宗外懼強敵,內受王、蔡等人挾制,派聶昌和耿南仲為使者,到金營執行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三鎮議和的任務。議和時始終保持使者的氣節和大宋尊嚴、與金國周旋。金國發現上當,將聶昌殺害。 終年四十九歲。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追封聶昌為觀文殿大學士,謚忠愍。

基本介紹

  • 本名:聶昌
  • 別稱:聶山
  • 字號:賁遠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時間:1078年
  • 去世時間:1127年
  • 官職:同知樞密院、知開封府
  • 追贈:觀文殿大學士
  • 諡號:忠愍
  • 籍貫:撫州臨川
人物生平,步入官場,力主抗金,抗節之義,刺血書壁,歷史評價,性格特徵,墓葬紀念,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步入官場

聶昌是聶用之的兒子,從小聰明過人,四五歲從叔讀書,過目成誦。9歲能作詩,13歲通經義,14歲參加鄉試,名列前茅。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中進士,由太學上捨身份開始做官,任相州教授。
因為蔡攸的推薦,被授命為秘書郎,提拔為右司員外郎。當時三省大員官階與卿、監相同的人,都站在都司的上面,聶昌認為名分不正,極力爭論。詔令從今以後立於都司之上者到朝請大夫為止。以直龍圖閣身份任湖南轉運使,回到京師任太府卿、戶部侍郎,改任開封尹,又重任戶部侍郎。聶昌本來與王黼感情很好,後來隨從蔡京,被王黼中傷,罷去前職任德安知府。又因為與同鄉人發爭訴訟,被貶為崇信軍節度副使,安置在衡州。

力主抗金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大舉南下,宋徽宗禪位於宋欽宗。此時,吳敏執政,認為聶昌行事猛厲可以有助自己,在他閒居時任命他為顯謨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在上任途中任命他為兵部侍郎,升任戶部尚書,兼任知開封府。聶昌遇事奮然不顧,敢於誅殺。吳敏料想他不為己用,開始忌憚他,薦引唐恪、徐處仁等人共同執政,唯獨沒有任用聶昌。
留守京師的李綱率軍民奮力抗戰,竟遭到主和派的壓制,被解職。太學生陳東及士民十餘萬人,一連數日在皇宮前抗議主和派割地求和,要求恢復李綱職務,府尹王時雍無法勸退。
宋欽宗見抗議民眾情緒激昂,甚為惶恐,答應民眾要求,令素孚眾望的聶昌出面傳旨解圍。民眾聽到請願目的已達到,遂紛紛散去。府尹王時雍提出懲辦陳東等人,聶昌認為不可,極力諫阻;同時力陳割地求和的弊病,重申抗金救宋的道理。

抗節之義

聶昌再次出任京尹,有些壞少年作亂,白天做強盜,進入官吏百姓家搶金帛,離開時,把兩三個自己同黨綁起來,聲稱捉賊,手持兵器穿街過巷,於是解綁,把掠來的財物分光離去。人民不得安居樂業。聶昌把他們全部正法,卻放縱賭博不問,有人認為這是官府應禁止的,聶昌說:“姑且隨他們的愛好,來減弱他們謀亂,這正是禁止他們為非作歹啊。”聶昌原名山,到這時,宋欽宗認為他有周昌抗節之義,於是命名他為“昌”。
不久,汴京又宣布戒嚴,朝廷任命他為同知樞密院。入宮謝恩時,就陳述抗敵之策說“:三關兩鎮,是國家的藩衛,聽說要將它們割給金人,如果金人一旦背棄盟約,那我們憑什麼來抵禦他們呢?希望不要輕易將三關兩鎮割給金人,只能檄令天下軍隊集結在京城四郊,堅固城守來遏止敵人的攻擊,挑選勁旅以備出擊,堵塞黃河以斷敵歸路。前面有堅守之城,後面有大河,精銳部隊四面而至,敵人如果南下,就會掉入我的陷網中了。我希望糾集勇義之士,設下埋伏開關迎敵,出其不意攻擊敵營來報答皇上。”宋欽宗認為是壯舉,命令他統管守御,可以見機行事。

刺血書壁

金軍久攻汴京不下,於是提出議和,令宋朝割讓兩河,必須由大臣出使報聘。詔令讓耿南仲及聶昌前往,聶昌說:“兩河民眾忠義勇勁,萬一不服從,一定被他們捉拿不放,我是死不瞑目啊。如果和議不成,我就分遣屬官,督促勤王之師入京護衛。”宋欽宗同意了。走到永安時,與金將粘罕相遇,他的隨從自稱閤門舍人,阻止聶昌相見,命令用牘子贊名相見,聶昌不同意,爭辯多時,最終以客禮相見。聶昌前往河東,到了絳城,絳城人閉城拒其入內。聶昌手持詔令到了城下,用繩索攀登上城。絳州兵馬鈐轄趙子清指揮士兵殺害聶昌,挖出他的眼睛切成碎塊,終年四十九歲。
臨死前,聶昌留下血詩一首:“星流一箭五心摧,電徹雙眸兩脅開。車馬踐時頭似粉,烏鳶啄處骨如灰。父兄有感空垂念,子弟無知不舉哀。回首臨川歸未得,冥中虛築望鄉台。”
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追封其為觀文殿大學士,謚“忠愍”。

歷史評價

李綱:“奮舌罵虜,刺血書壁。偉績英功,垂天貫日。義膽忠肝,唯精唯一。持生死之書,存古今之綱。堂堂遺像,日月爭光。”
《宋史》:“何栗、孫傅、聶昌皆疏俊之士,而器質窳薄,使當重任於艱難之秋,宋事蓋可知矣,欽宗之再詣金營,栗實誤之,一死不足償也。傅匿太子之謀甚疏,昌河東之行尤謬,效死弗當,徒傷勇爾。過庭因方臘之亂,乞誅蔡京、王黼、朱勔以謝天下,庶幾有敢諫之風焉。”

性格特徵

聶昌為人疏雋,喜歡救人急難,但是恩怨太分明,睚眥必報。王黼的死,其實是聶昌派人刺殺的,把屍體丟棄在路旁。於是投附耿南仲謀取顯位,左右其說以誤國,終於導致禍變,而自身也不免於難。

墓葬紀念

聶昌死後,宋高宗命歸葬在臨川展坪鄉茶山村雷公嶺上,並建有招福寺,宋高宗還另賜300畝茶山為招福寺生產生活用地。據當地村民反映,聶昌墓很早以前多次被盜,隨葬品中有劍、瓷以及生活用品。招福寺在五十年代初期被毀,現有遺址中有一古井保存尚好。

史書記載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