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

《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是宋末元初詞人張炎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不僅是寫依依離別之情,而是在離情之中又蘊含對離後歸鄉的斷想。詞的上片描述離別之情,先回憶了以往的四明之游,其後又懸揣他即將開始的返杭之行。詞的下片寫返鄉之情也與此同法。先描寫了眼前的別離,接著又描寫了返杭後的情景。全篇章法整飾,結構勻稱,寫離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煉,言外之意別具一格,而反說的寫法,使詞更蘊含深摯的餘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
  • 創作年代:宋末元初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張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聲聲慢1·別四明2諸友歸杭
山風古道,海國3輕車,相逢只在東瀛4。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5鬢絲斷雪,喜閒身、重渡西泠6。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7揚舲8
莫向長亭折柳9,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舊隱10新招,知住第幾層雲11。疏籬尚存晉菊12,想依然、認得淵明。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聲聲慢:詞牌名。又名《勝勝慢》、《鳳示凰》、《寒松嘆》、《人在樓上》等,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四平韻,四十九字;下片九句四平韻,四十八字。又有仄韻體。
2.四明:指現浙江四明山附近的鄞縣。
3.海國:四明處東海之畔,故云。
4.東瀛(yíng):東海。
5.嗟(jiē):嘆詞,表示憂感。
6.西泠(líng):西泠橋,西湖勝景之一。
7.斷浦(pǔ):荒涼的水岸。
8.舲(líng):小船。
9.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
10.舊隱:指那些原先隱跡山林,而後又不甘寂寞為元所聘飛黃騰達的人物。
11.層云:喻指入仕元朝的人青雲直上。
12.晉菊:晉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後因以“晉菊”為詠陶淵明的典實。

白話譯文

鄞縣山風古道,處東海之畔,我與友人相逢在此處。其景本是韻味十足,卻奈何羈旅四明實屬迫於生計的無奈之舉,這賞玩之情便如同深秋的陽光一般,淡薄而又蕭索。莫要感嘆兩鬢斑白,韶華已逝,能重渡西泠橋,回歸故鄉,畢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遠處,潮水拍打著堤岸,趁此時掛帆遠行歸杭吧。
莫要學古人折柳相贈,這深秋時節,楊柳落葉紛飛,與“我”一樣身世飄零,不堪再折。那些因不堪隱居之寂寞而積極出山的人們恐怕早已飛黃騰達,不知他們如今住在青雲上的第幾層。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籬下的殘菊,還依然認得“我”這個從來未曾改志易節的“陶淵明”。歸杭之後,面對故國淪喪,家破人亡的舊址,更多的是愁緒吧,這反而使“我”更加留戀此處的朋友。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當時51歲的張炎在浙江寧波一帶流落。張炎本為南宋詞人,宋亡後其立志不作元民,不仕新朝,以遺民自居,並以東晉明士陶淵明自比。這闋《聲聲慢》即是“說淵明”的詞。詞人曾在鄞州盤桓,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此詞是詞人離開鄞縣返回杭州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張炎《詞源》說:“矧情至於離,則哀怨必至;苟能調感愴於融會中,斯為得矣。”又說:“離情······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這一理論在此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詞人開篇即回憶四明之游的具體情景。鄞縣依山靠海,山風古道本是韻味十足,卻奈何詞人羈旅四明實屬迫於生計的無奈之舉,並非真正的遊山玩水,所以賞玩之情便如頭頂這深秋的陽光一般淡薄而蕭索。從“淡泊秋光”似的游情中,流露出詞人淒涼漂泊的無奈。
接下來兩句,寫重渡西泠之際詞人心情複雜難言。對於長期漂泊異地的遊子來說,回歸故鄉畢竟是件高興的事。然而,歸鄉的喜悅之中卻又隱含著韶華已逝、華發叢生的悲涼。悲喜交加,自是百感橫生。“休嗟”二字筆力頓挫,將張炎欲言又止的神情寫盡。“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黔。”遠處,潮水拍打著堤岸,詞人準備掛帆遠行。
“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古人送別之時常折柳相贈,然而詞人卻勸朋友們不要去攀折柳枝,因為他覺得:深秋時節,楊柳落葉紛飛,與“我”一樣身世飄零,不堪再折。此處詞人推己及柳,又由柳返回到自己身上,將二者同病相憐的情態清晰地刻畫出來。
詞人運筆曲折,借柳表達完對飄零身世的感慨之後,開始寫那些舊時歸隱山林,之後又為元朝政府所用的遺民。“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雲。”那些因不堪隱居之寂寞而積極出山的人們恐怕早已飛黃騰達,不知他們如今住在青雲上的第幾層。此處隱含著對這些無節“舊隱”的斥責和諷刺,詞人認為這些人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隱士。
“疏籬”兩句,詞人自比陶淵明,開始抒發志向: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籬下的殘菊,還依然認得“我”這個從來未曾改志易節的“陶淵明”。用“晉”字來形容疏籬下的殘菊非常合適。東晉滅亡後,陶淵明不忘故國,不仕劉宋王朝,誓不出山。所以詞人在此僅用一個“晉”字即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甘為遺民也不去侍奉新朝。“國破山河在”,雖大宋王朝已一去不返,但是疏籬尚存,晉菊尚存,張炎自然不會改變自己的志節。
結尾兩句,詞人遙想歸去之後的情景。“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歸杭之後,面對故國淪喪,家破人亡的舊址,心中哪會有什麼喜悅,更多的是愁緒吧。思及此,詞人更加留戀此處的朋友。結尾處詞人用反說的手法加入家國之痛,使整首詞顯得更加厚重。
入元以後,張炎以“遺民”自居,不仕新朝,他常常自比東晉高士陶淵明。詞人以悽愴、哀婉的筆調,將一腔家國之思融入離情別緒中,使此詞較之同題材的作品有了更深遠的旨意。

名家點評

清代高亮功《山中白雲詞》:“前段敘四明歸杭,後段敘別。“舊隱”四句,一愁一喜,確是久客將歸心事。一“晉”字書法,顯然知玉田人品高不可及。

作者簡介

張炎(1248-1319)南宋詞人。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祖籍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貴族後裔(循王張俊六世孫),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父張樞,精音律,與周密為結社詞友。張炎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給,曾北游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文學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詞人姜夔並稱為“姜張”。還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