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圩鄉

聯圩鄉

聯圩鎮——明文淵閣大學士張位(宰相)的故鄉。地處新建縣東北部,贛江下游,鄱陽湖濱。位於南昌市東北郊,距南昌市市區約50公里,三面為贛江及其支流圍繞,東北與恆湖墾殖場、成新農場昌邑鄉接壤,西與象山樵舍鎮隔江相望,東南與南昌縣南新鄉隔江相鄰。堤外草洲肥美,堤內湖港縱橫,沃野千里,歷來被譽為“魚米之鄉”。境外三面環水,草洲肥美,境內湖港縱橫,沃野廣袤。全鄉有27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115個自然村,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全鄉5435戶,人口3.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聯圩鎮
  • 外文名稱:Lianwu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791
  • 地理位置:贛北
  • 面積:102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2013年)
  • 方言贛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 機場:南昌昌北國際機場
  • 火車站南昌西站
  • 車牌代碼:贛A、贛M
歷史沿革,簡介,農業,工業,社會事業,郵政代碼,發展,人物,

歷史沿革

1958年設聯圩公社,1961年併入樵舍區,1968年復設聯圩公社,1984年建鄉。1997年,面積102平方千米,人口3.3萬,轄流水洞街居委會及象湖、聯莊、肖琪、馬力、前洲、後洲、沿江、河下、豐樂、下萬、港下、馬洲、連前、均洲、聯興、萬家、路司口、灣上、浮洲、大圩、大洲、黃潭、豐雲、東岸、下沙頭、塘港、下堡27個行政村。

簡介

長期以來,農業是聯圩鄉的經濟支柱,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糧食產量及銷售量占新建縣的四分之一。種養、加工等新興產業有了迅猛的發展,為聯圩鄉經濟的持 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99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完成農業及工商各稅230萬元,名列新建縣前茅,被譽為魚米之鄉 。 聯圩鄉交通十分便捷,昌北機場近在咫尺,樂昌水泥公路已延伸至鄉政府,豐產、恆萬公路貫通全 境,緊臨贛江有兩座客貨深水碼頭。促進全鄉經濟的發展,鄉黨委、政府在不斷完善 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出台了一系列的引資、投資優惠政策,1999年契約利用外資200萬元,全部到位。
聯圩鄉

農業

聯圩鄉是新建縣的農業大鄉,耕地面積6.6萬畝,主種水稻。全鄉有大型機電排灌站32座,開挖人工河15公里,小型排灌渠系錯落有致。園田化面積1.2萬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形成,高新科技得到迅速推廣和套用,特別是生物工程的開發,已逐步發展成了低殘留、無公害、高營養的綠色 保健型米生產基地。在抓好常規農業上檔次的同時,避洪特色農業也初具規模。全鄉已形成生豬、禽鴨、菜牛、魚類、麻雞、麻羊等六個特色養殖基地。全年上市生豬3萬頭,禽鴨100萬羽,菜牛300頭,鮮魚3247噸,麻雞5萬隻,麻羊500頭。為確保農業生產旱澇保收,聯圩鄉按照 外洪擋得住,內澇排得出,乾旱灌得上 的原則,每年投資幾百萬元興修水利,改善生產設施,為發展三高農業,為開放開發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聯圩鄉
黃鱔養殖: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在浮洲村民眾的帶動下,截止目前,全鄉已有浮洲、象湖等23個行政村、1個水產場的170多戶民眾在進行網箱養鱔,共養鱔18000餘箱,除1戶養鱔8箱外,大多數養鱔戶均養鱔50-60箱,部分養鱔戶每戶養鱔達1000多箱,最多者達3000多箱。全鄉的黃鱔養殖戶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獲利600-1000萬元。

工業

全鄉現有磚瓦廠、水產場、新聯航運公司、基建公司等四家鄉辦企業,年產值2000萬元,創利稅15萬元。隨著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推動了全鄉的農業經濟。聯圩鄉將在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吸引一批有識之士來這裡獨資、合資經營。儘快在全鄉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公司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社會事業

聯圩鄉有中國小校30所,教職員工321人,在校學生5462人,教學設施及教學水平位居新建縣前列。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40人,醫療設備齊全。村衛生所有27所,農村衛生一體化建設已初具規模。全鄉村村通電話,村村通電視,村村通廣播,村村道路通暢。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面輔開,縣級安全村達65%,象湖、大圩兩村已通過省 創 安全村 驗收。鄉政府駐地流水洞街水電設施齊備,文化、娛樂、餐飲功能健全,街道秩序井然。新建集貿市場1座,新修垃圾池23座,新裝路燈50盞,新通閉路電視189戶。聯圩鄉在日常工作中,把抓政治思想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促進了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碩果纍纍,成績驕人。
聯圩鄉

郵政代碼

[郵編]330124
[代碼]360122203:~001流水洞街居委會 ~200象湖村 ~201聯莊村 ~202肖淇村 ~203前洲村 ~204後洲村 ~205港下村 ~206豐樂村 ~207沿江村 ~208河下村 ~209馬洲村 ~210連前村 ~211聯興村 ~212均洲村 ~213萬家村 ~214路司口村 ~215東岸村 ~216塘港村 ~217下堡村 ~218下沙頭村 ~219灣上村 ~220浮洲村 ~221大圩村 ~222大洲村 ~223豐雲村 ~224黃潭村

發展

2005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2.14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農業總產值1.297億元、工業總產值0.6727億元、第三產業產值0.171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22.1%和14%;財政收入272萬元,比上年增長30.77%;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比上年增長5.3%;招商引資工作完成內資5000萬元、外資60萬美元;全年糧食生產取得了11467萬斤的好成績;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00萬元。全鄉乾群齊心協力,該鄉堅持“糧食生產穩農、特色種養富農”的原則,將農業生產重心由傳統的糧食生產逐步轉向特色種養業,全鄉範圍內珍珠、魚類、麻鴨、羊、兔、生豬、黃鱔養殖、中藥材種植、大米及禽蛋加工等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茁壯成長,漸趨特色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人物

張位(1539年—1621年),字明成,號洪陽,明代新建縣聯圩鄉下首張村人,官至吏部尚書兼武英大學士。張位有魄力,但因任氣好矜,抱怨不少,致使仕途三起三落。晚年隱居南昌杏花樓(即水觀音亭),常與得意門生湯顯祖、太史鄧以讃(zan)等人或談詩論文,或域外郊遊,並自訂“四不”、“四宜”,即:不入公門、不談時事、不赴會宴、不作詩文;宜尋山問水、宜種樹栽花、宜習靜講道、宜酌酒聽歌。著有《詞林典故》、《問奇集》等。
胡家玉(1810年—1886年),字小蘧,南昌新建人。清代官吏。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後提督貴州學政。鹹豐七年(1857)充軍機處章京。同治三年(1864)累遷至太常寺卿,充四川鄉試正考官。後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旋補兵部左侍郎,充任稽查京通、十七倉大臣。
胡湘林(1857年-1925年),字葵甫,號再蘧,江西新建(今江西省南昌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光緒元年,鄉試中舉。光緒三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年,任國史館協修。光緒十五年,改武英殿協修。光緒二十年,任國史館纂修。光緒二十一年,任功臣館纂修、武英殿總纂。光緒二十二年,任武英殿提調。光緒二十四年,任陝西同州府知府。光緒二十五年,署西安府知府。次年,任陝西延榆綏道。光緒二十八年,改冀寧道,後署山西按察使。光緒二十九年,署山西布政使、湖南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東布政使。宣統元年,護理兩廣總督。
胡藻,字夢薌,江西新建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進士。同年閏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胡先驌(su)(1894年—1968年),字步曾,號懺庵,新建縣聯圩鄉中胡村人,曾兩度赴美留學,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正大學校長。1916年胡先驌曾創辦《科學》雜誌,這是我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刊物之一。1922年,籌建南昌科學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創辦靜生生物調查所,這是當時全國最有聲譽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之一。1933年,創辦《植物學家雜誌》。1934年在他的倡議下,於江西廬山創辦了森林植物園。1948年被選為生物學院士。“文革”期間,含冤逝世。 胡先驌一生置身植物王國,是國際馳名的植物學家,是中外學者公認的中國近現代植物分類學奠基人之一。他發現了一個植物新科,六個新屬,一百多個新種。1941年,鑑定四川萬縣的一種奇異大樹偉原認為已在地球上絕跡、只存在於化石之中的水杉,引起世界植物學界的轟動。活化石——水杉的發現是融合古今植物研究的新貢獻。
張勁哉(1895年——1983年),新建縣聯圩鄉肖淇村人。家貧,小時未受正式教育,18歲入印刷廠當排字學徒工,1923年出外謀生。抗戰期間,勁哉從事漢字檢字工作,推行“四角號碼檢字法”。解放後,繼續從事“漢字兩筆查字法”的研究工作。不久,研究獲得成功,為漢字檢字提供了一種既適應“部首檢字法”,又簡便快易的新檢字法。
胡啟明,(1935年——),胡先驌的侄孫,新建縣聯圩鄉中胡村人。1950年,剛讀完國中二年級便輟學回家。在胡先驌的推薦下,胡啟明來到廬山植物園當練習生,跟著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陳封懷學習,三年內就掌握了廬山栽培的植物知識。在廬山植物園期間,胡啟明主要完成一部40萬字、全面記載廬山植物園二十餘年引種試種成功的各類植物的專著《廬山植物園栽培植物手冊》以及《江西(經濟)植物志》的編寫。胡啟明不僅是《中國植物志》的編委,還編纂了《泰國植物志》(英文卷)和《越南、寮國、高棉植物志》(法文)卷等,是我國獨立主持編纂外國植物志的第一位科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