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樓

聊城古樓

聊城流傳著一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東昌府有三寶,鐵塔、古樓、玉皇皋”。其中的古樓就是光岳樓,因其年代久遠,遂被聊城人民稱作古樓。光岳樓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魯西大地上,六百多年來,它一直屹立於聊城古城中央,見證著聊城的歷史和滄桑。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標誌性古建築,雖歷經滄桑,卻風采依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聊城古樓
  • 地位:聊城的標誌性古建築
  • 時間:明洪武二年
  • 相關文獻:《題光岳樓詩序》
名稱的由來,建築構造,滄桑的歷史,神秘的傳說,魯班造樓,蓮花井的故事,深厚文化積澱,重現古棚,

名稱的由來

光岳樓位於聊城古城中心,是江北水城——聊城的象徵,明洪武二年,東昌衛守指揮事陳鏞為了與元朝殘餘部隊作戰,將宋熙寧三年所建土城改建為磚城,並於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余木樓”,後又因地而名“東昌樓”。直到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員外郎李贊路過東昌,才將其命名為光岳樓。他在《題光岳樓詩序》中說:“城中一樓,高壯極目,天錫攜余登之,直至絕閣,仰視俯臨,毛髮欲豎,因嘆斯樓,天下所無······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此後皆稱光岳樓。當時建造此樓的目的是為了“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隨著明王朝統治的鞏固,此樓的軍事作用很快被遺忘,但卻以它的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光岳樓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度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構造

光岳樓氣勢磅礴,巍峨雄偉。但它竟為一座全木結構建築——全樓上下沒有一顆鐵釘。更讓人驚奇的是,六百多年間,光岳樓雖經數次地震,卻未遭任何損壞,也沒有經歷大的火災,堪稱奇蹟!這種奇蹟的創造,除了聊城人民的精心呵護外,也得益於它巧奪天工的建築構造。
光岳樓外觀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其通高和四邊長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之極,寓意其不可超越。光岳樓在聊城人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光岳樓由墩台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其中,墩台為磚石砌成的正四稜台,兩底面邊長各為三十餘米,垂直高9.38米,東西南北四面各有一半圓拱門,名曰“太平”、“興禮”、“文明”、“武定”。東門為登樓唯一通道,從該門樓梯登五十六級可至台面。梯台上修一卷棚頂敞軒以防雨水侵入。檯面上除北面為梯道出入口外其餘三側柱間皆砌以檻牆,設吳王靠以供休息之用。台面墁磚,繞以女牆,其東西兩側各設排水道。
四層主樓築於墩台之上,高24米。
一樓地面略高於台面,面闊、進深都為七間。進入一樓房間,可見許多粗大的紅色木柱。這樣的柱子全樓共有32根,但人們只能看見12根,因為另外20根是砌於磚牆之內的。這些木柱高度均為11.58米,且從一樓一直通到三樓,它是一整根的木柱,中間沒有斷接的,因此又被叫做通天柱。這種木柱是由原來的蘇綠國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由海運經京杭大運河運到聊城來的,是一批貢木。在整座建築中,這些木柱起主要的支撐作用。更為神奇的是,這些木柱還能防火!據說1945年日軍從聊城撤退前曾放火燒樓,但在那次火災中,光岳樓竟沒受到大的損壞!原來,用來建造光岳樓的木材都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再用豬血和大漆粉刷數遍。因此,這些木材都難以用火點著。光岳樓能保存至今也得益於此。
二樓的構造布局在大體上相似,面闊、進深仍都是七間,但在細節上有明顯不同。內有文昌閣,過去為供奉“文昌之君”之用。閣中設有“乾隆行宮”,是乾隆皇帝當年南巡至聊城時題詩和休息的地方。由其西側梯道升16級可達第三層。
第三層為暗層,實為結構層。面闊、進深都為五間。它是一個過渡層,在這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裡,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光岳樓“卯榫搭扣”的結構。三十二根通天柱都自下直貫而上。柱子的上端周圍都是一些木質梁枋,分內外兩漕,兩漕有一定間距,但人們只能看到內漕。在梁枋上方還可看到一種叫斗拱的構件,狀如水龍頭。這些斗拱都是承重構件——它首先把下邊柱子上的壓力進行層層的向上傳遞,然後把樓上的壓力進行層層分解,這樣上下兩個方向的力達到了一個平衡。大斗拱外面檐壁之下還有200多個小斗拱,斗拱內外兩部分是連在一起的,這內外兩者之間又可以把內外的力層層的分解、傳遞,使內外兩個力達到一個平衡。由此可見,明初的聊城人民已把力學研究得相當的透徹了。
四樓是光岳樓的最頂層,面闊進深都是三間,平面呈正方形,但比下幾層驟然縮小,結構相對簡單。四樓有四個瞭望口,是當年明軍瞭望敵情的地方。由這四個瞭望口可以看到聊城古城的全景。四樓的屋頂非常漂亮,有一朵碩大的木刻蓮花,周圍用荷花、菏葉和蓮子來襯托。它的學名叫‘藻井“,也叫“蓮花井”,古人把蓮花雕刻在屋頂之上有很深的用意:樓閣是木製樓閣,最怕的就是火,當時古人已經有了防火的意識,便把水中的吉祥物雕刻在屋頂之上,起一個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一定要防火。蓮都是生長在水中的,也就是說這屋頂便是水座的,“天水克地火”,古人巧妙的利用這種五行相剋的原理,是希望這朵蓮花可以鎮住這個樓閣,給這個樓閣帶來一片祥和。
光岳樓的建築構造大抵就是這樣。

滄桑的歷史

光岳樓雖歷經滄桑完整保存到了現在,但其歷史也並非一帆風順。在解放前,由於年久失修,加之戰亂的破壞,光岳樓的一些地方已經殘破不堪。解放後,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保持光岳樓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數次較大規模的維修,並採取了相應措施對其進行了有效保護。為了突出光岳樓在聊城古城的中心地位,聊城政府還對古城內的建築高度進行了嚴格限制······這些對保護光岳樓、展現光岳樓的風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僅如此,光岳樓周邊的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登樓遠眺,古城風光盡收眼底:古運河、東昌湖,碧波凝翠,波光粼粼,似兩條玉帶,環繞在古城四周,也為莊嚴的光岳樓增添了一份秀氣;山陝會館、聊城鐵塔、海源閣等名勝古蹟散布四周,與光岳樓相互映襯,為這個現代化城市帶來了一絲古老的氣息;新城環繞古城而建,裡面街道縱橫交錯,房屋鱗次櫛比,高樓大廈點綴其間,處處流露著繁榮與和諧······而光岳樓也因聊城的繁榮一掃民國時的破敗,再展雄姿。

神秘的傳說

光岳樓歷經滄桑,才保存至今。在她六百年的歲月之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神奇的傳說,也為光岳樓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魯班造樓

話說洪武初年,東昌衛守指揮事陳鏞為了抵抗元朝殘餘部隊的侵襲,重修了聊城的城牆與護城河,但工程完工後,磚石木料還剩餘不少,陳鏞便命工匠用剩餘磚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鐘鼓樓以“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但工匠們卻犯了難——沒有人知道這座用於軍事的鐘鼓樓該怎樣修建。正在這時,從人群中走來了一位裝束奇特的老人,左手持一沒把的銹斧頭,右手托著一個木製小樓。只見那小樓重演歇山,雄偉巍峨,雙向過街,金葫蘆寶頂。工匠們頓時看直了眼。老人微微一笑,說道:“看我的樓好,那就拿去吧!”說罷,便將小樓交到一老木匠手中,自己大步流星地離去了。工匠們仔細觀察,越發地喜愛這小樓,便一錘定音:就按此樓仿建!
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僅用三年,樓便完工。人們拆除了腳手架,卻發現在樓的最高層西北角正檐下,露出一段椽子頭,十分礙眼。可要將它鋸掉又得重搭腳
手架。更要命的是,工匠們發現,這樓還有點向西北傾斜。正當人們為難之時,老人又出現了,只見他將左手中沒把的銹斧頭往椽子頭上一扔,便把長出的椽子頭砍齊了,又將銹斧頭塞進基條石下,樓身就正過來了。正當人們歡呼之時,老人卻不見了。人們便紛紛傳說這老人就是魯班祖師。陳鏞聽後,又驚又喜,遂命人在一樓北檐下修一神龕,以紀念魯班。

蓮花井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清乾隆年間。
有一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南巡時途經東昌(聊城舊稱),與自己寵愛的劉妃入住光岳樓文昌閣的行宮。一日清早,二人早早醒來,便登上光岳樓的最高層,觀看日出。正當乾隆陶醉於魯西平原日出的壯麗景象時,忽聽劉妃叫喊,便順著劉妃的指點看去只見屋頂有一大蓮花,其中間的大蓮子上竟附著一顆大水滴,仔細看去,旁邊的小蓮蓬中及荷花荷葉上附著許多亮晶晶的小水滴。只見那大水滴更大了,墜落下來,水落有聲,直落樓下井中。乾隆對這井早有耳聞——東昌人說這是海眼,深不可測。乾隆興趣大發,立即與劉妃下樓去看個究竟。二人剛趕到樓下中心的井邊,可巧,一小水滴落入井內,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蓮花。乾隆不禁暗暗讚嘆。忽然“咕嚕”一聲,一水泡應聲而起,接著一條紅魚泛波而出,搖著尾巴在水面游來游去,兩隻突突的大眼睛直瞪劉妃,似與她嬉戲。劉妃順手拔下頭上的金簪投下去,不巧正刺中魚背。那紅魚立即不動了,慢慢沉了下去。乾隆不悅:“身為貴妃,何以殺生?今日當燒香贖罪才是。”劉妃嚇得趕緊低下了頭。
數十年過去了,乾隆又出巡東海碣石,望著萬頃碧波,正欲吟詩,忽見浪花之中躍起一條大魚,落入水中徑直向乾隆游來。乾隆大吃一驚。忽然他發現魚背上金光一閃,不由向前仔細一看:那閃光處竟是一支金簪。乾隆大聲嘆道:“真乃神物!”
這事情傳到了東昌,人人都感到萬分神奇,從此對光岳樓下有海眼的說法深信不疑。

深厚文化積澱

由於光岳樓是魯西名勝,因此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都要登樓抒懷。清康熙四次登樓,並題寫“神光鐘瑛”匾,乾隆皇帝更是九過東昌,六登光岳樓,並題匾賦詩,將光岳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當代名家對光岳樓也都倍加青睞,郭沫若、豐子愷、啟功、溥傑、蔣維松都為光岳樓留下匾額和楹聯。因此,在光岳樓文人墨客題寫的的匾額和楹聯隨處可見。而明代以來詩人才子在此留下的詩詞賦文也數不勝數。
登光岳樓 施閏章詩碑
(明)董漢儒 (清)施閏章
九日登高聊遣興,雲山迢遞憶神京。 危樓千載瞰滄溟,泰岱東來做翠屏。
半生忽訝悲秋恨,萬里長懷戀闕情。 拂檻寒星晴歷歷,侵衣銀漢冷泠泠。
籬菊有花須插帽,滄州醉月欲騎鯨。 地連朔雪孤城白,天入齊煙一帶青。
專城兩度逢佳節,退食空漸偱吏名。 尊酒未酣人慾散,西風黃鵠度空冥。
登光岳樓即事疊舊韻二首乾隆
(一) (二)
博平自古號名區,通漕長河帶郭隅。 岱宗昨饞禮神區,依舊神光罨座隅。
且斥前旌嚴警蹕,遂教緩轡歷街衢。 遙企峻哉切銀漢,俯觀富足接銅衢。
樓梯百級步徒入,窗戶八方目望鋪。 何如曰教惟孝悌,保泰撝戒謙飾鋪。
不必更尋東北角,無時岳氣此中無。 大法小廉斯固善,行之可信以誠無。
題光岳樓詩(並序)
(明)李贊
余過東昌訪太守金天賜先生,城中一樓,高壯極目。天賜攜余登之,直至絕閣,仰視俯臨,毛髮欲豎。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拜望。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賜評,命之曰:“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乃和敖翰林詩一律,以歸天賜。不知斯樓,以為何如?
霄漢憑陵日月懸,下臨無地上通天。
平生放眼惟輸此,天下名樓數漫千。
望入青徐光並岳,勢尊正北位當前。
百年勝事題新額,欲賦漸非宋玉篇。
經歷了六百多年的風吹雨打,走過了六百多年的坎坎坷坷,光岳樓依舊巍峨雄偉。斗轉星移,物是人非。然而,她卻一直以一種歷史的高度矗立在聊城古城的中央,忠實守護著她腳下的這片土地。光岳樓,你承載了太多的歷史,你是古代聊城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聊城人民精神的象徵,你的輝煌也正代表了聊城——這座運河古都的輝煌。曾經的榮耀雖已漸漸逝去,但相信在聊城人民的精心呵護下,你一定可以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重現古棚

稱讚: 體現古城歷史文化的好景觀
依水而建的古棚為木質結構,略呈四方形,底部長寬各約5米,檐部長寬各約6米,總體高度5米有餘。四根直徑約30厘米、高近4米的朱紅色圓柱立於四角。頂部灰脊簡瓦,四個角脊處分別立有三個造型迥異的吻獸,鏤空雕刻的古樸木質紋理,造型簡約、秀麗俊朗,將古棚的文雅藝術風範發揮到極致。四面環水、紅花綠葉相稱的雅致環境更為這處古棚平添了許多靈氣。它無疑讓行走在城市喧囂中的人們,找尋到一份珍貴的屬於世外的安詳寧靜。
這處古棚為何而建,它又有何意義?年近六旬、原居古棚街的老居民孟憲忠解惑道:“過去,西口向北是古棚街,那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而此處新建的古棚就是為了彰顯老街歷史,尤其是體現其濃郁深厚的文化內涵,以使其變得名副其實而建造的。”
舊景:關公像供奉東壁 元宵節張燈結彩
這座新建古棚距離清代建設的原始古棚位置,大約向南移動了120米。“我聽上輩人講,古棚清末就存在,它是全木結構的敞棚,並橫跨街心,棚內雕樑畫棟,東西兩面有牆壁,東牆上半截的壁洞中還供奉著關公的小型塑像。”孟憲忠回憶到,“平時行人在下面穿行而過,陰雨天可以進入棚里避雨。附近居民喜歡坐於棚下乘涼、喝茶聊天。元宵節時它還被當做燈棚使用,張燈結彩、燈火通明、舞龍燈、鳴鞭炮,氣氛十分熱鬧祥和。”
古棚街曾經名人輩出,古棚下也流傳著很多的佳話,“復建古棚能讓人聯想起古代發生在這條街的史實、軼聞、佳話及趣事,它有助於古城文化的保存和傳播。因此說,古棚是一座體現古城歷史文化的好景觀。”孟憲忠讚賞道。
佳話:胡煜堂治癰有術 傅斯年書聲琅琅
原始的古棚位於古棚街,據孟憲忠介紹,老古棚前路西第一家,晚清時有一位外科名醫胡煜堂,“他使用獨特秘方熬制的特效膏藥,能治療各類癰疽”,胡煜堂曾給山東巡撫丁寶禎醫治毒瘡。丁寶禎病癒後,親筆寫下對聯送來,胡煜堂在古棚下與他依依惜別,“這副對聯內容是:‘唯有仁心得仁術,不為良相作良醫。’胡氏後人將其珍藏了幾十年,到“文革”破四舊時,被焚毀了。”孟憲忠惋惜道。
而古棚街北部路東,民國年間還有一位著名中醫王省三,他先後在聊城、濟南行醫。孟憲忠讚嘆道:“王省三的學識很豐富,尤其精於對瘟疫、時疫的診斷。對貧富病人一視同仁,絕沒架子,更不計較診金。因此,幾十年來,每每被古城老人提起。”
與胡煜堂對門而居的是著名塾師孫玉璋,他是歲貢生,在家設私塾教學,“最令孫達臣引以為傲的是,在他一生培養的學生中走出來一位著名學者及史學家——傅斯年。”孟憲忠介紹,孫達臣對傅斯年循循善誘、耐心教導,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那時,孫達臣常領學子們在古棚下讀書,傅斯年洪亮清晰的書聲給鄰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趣聞:講故事秀才揚名聽故事吃包子燙了脖子
作為孟氏後人的孟憲忠,提及一道古棚街值得稱道的地方名吃——孟家包子。“它創於清光緒年間,到現在一百多年了。民國年間,東昌府孟家館赫赫有名。是古城中唯一被地方史書廣為記載的包子品種。”孟憲忠自豪地說。
據他介紹,孟家包子又名孟家灌湯包,表面光滑柔軟,不滲湯,汁多味美,食後回味悠長,“最初創製時,是以刺蝟油為秘制調料的”。
孟憲忠回憶,關於孟家包子還有趣聞流傳。民國早期,在古棚以西幾十米居住的清末秀才李守素,平生執教私塾,他博學多識,而且特別喜歡講述故事,空閒時他便坐於古棚下開講。李守素最好談鬼說狐,且故事情節特別吸引人。“都知道他講得好聽動人,遠近的人們爭相趕來,古棚周圍經常圍著幾十人在聽。”
某日,有人剛在孟家館裡買下灌湯包,他邊吃邊聽故事。結果聽得忘我入神時,左手包子中的油水順著手腕流到了胳臂。因他右手裡還托著三個包子,實在沒辦法擦,就只好抬起左臂用舌頭去舔油汁,“這人舔胳臂時,左手舉到了頭後脖頸處,結果那包子裡的油水全都順勢灌進了脖頸里,‘吃包子燙脖子’就成了孟家包子的一則軼聞。”孟憲忠笑呵呵地說。
展望:旅遊商業為主流 重點展示工藝品
據古城保護與改造相關規劃,古棚街被確定為“旅遊工藝品特色街”。
由於西口稍東就是聊城縣衙,而古棚街北頭就是東昌府府衙。古棚街作為縣衙和府衙相連線的必經之路,其旅遊位置尤其突出。附近的樓西大街被規劃為旅遊商業街,向西的十縣胡同定位為地方小吃特色街,北部的道署街則是名著文化特色街。處於三街之間的古棚街,將與此三街形成共同的以地方特產為主導的商業文化旅遊區域。
據了解,古棚街建成以後,臨街建築基本以商鋪為主,聊城特產的雕刻葫蘆、木版年畫、剪紙、麵塑、臉譜、泥哨、泥娃娃、牛筋腰帶等藝術產品都有可能出現在這一條街上,讓來聊城旅遊的客人在欣賞美景、領略歷史韻味的同時,感受聊城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