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耕

耦耕,漢語辭彙。

拼音:ǒu gēng

釋義:指二人並耕。後亦泛指農事或務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耦耕
  • 拼音:ǒu gēng
  • 釋義:二人並耕。後亦泛指農事或務農
  • 出處:《禮記·月令》
引證解釋,歷史背景,各界說法,

引證解釋

二人並耕。後亦泛指農事或務農。
《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農計耦耕事,脩耒耜,具田器。”
晉 陶潛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唐 李白 《秋夜獨坐懷故山》:拙薄遂疏絕歸閒事耦耕。顧無蒼生望,空愛紫芝榮。
宋 蘇軾 《浣溪沙》詞:“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劉青士 、 潘文山 、 朱子皇 偕隱 處州 縉雲縣 ,易衣而出,耦耕而食。”
郭沫若 《寄題廣西勾漏洞》詩:“苕花聞說敷紅紫,綠遍羣山樂耦耕。”

歷史背景

戰國之前普遍實行的以兩人協作為特徵的耕作方法。當時因工具和技術較為落後,許多生產活動均非一人所能獨立完成。清代學者程瑤田以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為言並也,共事並行,不可相無之謂耦。”這一說法符合於戰國以前的實際狀況,但兩人如何具體協作,目前因有關材料太少而難以弄清,故在學術界對此一直有爭論。
半龕居士劉中州金文——耦耕半龕居士劉中州金文——耦耕
古書中早有關於耦耕的明確記載,如《詩經》中有西周時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維耦”。《左傳》記春秋初年鄭剛遷到東方時,即“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國語.吳語》說:“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這些記載說明耦耕在農田勞動中的重要性。《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這是春秋末年尚保留有耦耕的一條確證。
由於各種農田勞動都要求兩人協作,因而在勞動以前就需要對勞動力加以組合。一般是在歲末由官吏來主其事,如《呂氏春秋.季冬紀》:“命司農計耦耕事。”《周禮》中對此有更為具體的記述,如《地官.里宰》雲:“以歲時合耦於鋤,以治稼穡,趨其耕耨。”鄭玄注云:“鋤者,里宰治處也,若今街彈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
戰國時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田地被分割成百畝,由五口之家的小農去耕種,各家之間的互助協作已無必要,耦耕也隨之而不復存在。

各界說法

耦耕是一個與農業科技和經濟生產均有密切關係的重大問題。兩千多年來,關於耦耕之“耦”的解釋,大約有七種,備受歷代學者的關注。
二人二耜並耕說。漢代學者鄭玄注《周禮·考工記》,認為古代的耦耕是兩人各執一耜,共同耕作的方法。耦耕在二人二耜的相同前提下,形成另外兩種不同耕作形式的解釋,即唐代孔穎達《詩經·大田》正義提出的對耕說,以及唐代賈公彥《考工記》疏中提出的兩人一前—後說。
二人一犁或二人二犁說。承培元《說文引經例證》和夏忻《學禮管釋》認為,耦耕不是用耒、耜,而是用犁,其形式是二人合用一犁或二人並用二犁,且有耕牛牽引。
二人使犁說。陸懋德《中國發現之上古銅犁考》一文指出:“耜是犁頭,而最初的牽用人拉。……二人同時工作,一人在後扶犁,一人在前拉犁,如此二人並耦,是謂之耦也盧此說把耜與犁混為一談。
二人相對說。孫常敘《耒耜的起源和發展》廣文主張,所謂耦耕,是二人相對,一人足跡踮耒,一人拉耜。
二人配合說。農史專家萬國鼎《耦耕考》一文提出,耦耕即一人掘地挖土,另一人旋即把土塊”打碎磨平,也就是一人耕一人稷,配合進行的耕作。
二人一耜說。;何茲全在萬國鼎《耦耕考》的基礎上,撰成《談耦耕卜文,認為在木製耒耜時代,二人共踏一耜,一人以右腳踏耜上橫木的右端,一人用左腳踏耜上橫木的左端,使耜平衡人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耕作的經濟形式說。汪寧生《耦耕新解》一文又提出新的看法,主張耦耕不是一種耕作方法,而是一種耕作的經濟形式。農史專家李根蟠則在《耦耕縱橫談》中,不僅從技術上指出耦耕是二人二耒並耜的耕作方式,而且還把它置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條件下進行考察。
有關耦耕形式的解釋和探討還在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展開研究,對於加深認識先秦社會經濟,肯定是大有益處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