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兵舞

考兵舞為民間舞蹈-“儺舞”中的一種,流傳於廣東省湛江市郊區湖光鎮舊縣村及鄰近的下埠、東嶺、西嶺、北塘、雲腳諸村。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考兵舞
  • 舞蹈類型:民間舞蹈-“儺舞”中的一種
廣東湛江民間舞蹈 :儺舞之考兵舞,簡介,歷史,特色,代表人物,

廣東湛江民間舞蹈 :儺舞之考兵舞

簡介

考兵舞為民間舞蹈-“儺舞”中的一種,流傳於廣東省湛江市郊區湖光鎮舊縣村及鄰近的下埠、東嶺、西嶺、北塘、雲腳諸村。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都由道公主持,在本村所供奉的康皇廟前舉行盛大的驅除鬼疫、遣災納福的儺祭活動。

歷史

舊縣村乃隋、唐時期鐵把縣治所在地。“考兵”於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年)由彭姓始祖從隴西經鏡方村(今江西省吉水縣)傳入。面具經考證是明朝萬曆年間傳入。

特色

該舞表演程式:在出遊前先由道公在康皇廟內舉行儺祭,再由土地公、土地婆和車、麥、李、劉、洪五將的舞者各自帶面具。車將執斧、麥將執鐧、李將執鏈、劉將執刀、洪將執旗,在打擊樂和嗩吶伴奏下面對康皇神像起舞。然後由多名身強力壯、身材高大英俊的青少年,手執五彩飄旗、羅傘等前導開路。道工走在神像前撒潑白米,謂之“撒糧”。爾後五將等隨康皇神像在全村巡遊,併到各家各戶驅鬼逐疫保平安。然後巡遊回廟前廣場再舉行祭祀儀式。屆時,舞者再排成一橫排向神像祭拜病舞蹈,反覆進行,以示祭祀顯靈,期間有自稱神靈附體的大漢,赤膊上陣,在祭壇前布滿荊棘的八仙桌上來回滾動俗稱為“翻刺床”,以示神靈顯靈,此時活動達到高潮。到了夜間,由道公把各家各戶門前象徵疫鬼的稻草人收集起來,放在鎮邪的紙船上至於村前河中流走,意為“遣災送禍”。至此,“考兵”祭祀活動結束。
考兵舞的表演形式比較簡單。據老人說,原來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動作組和基本失傳。表演動作只保留了儺舞的“香火決”,翻腕弓步,推指前走和碎步快退的直上直下的隊形。舞時邊喊邊舞保留了古樸威武,具有濃郁的原始古巫色彩和較強烈的生活氣息。

代表人物


代表藝人是彭英芳和彭耀宗。
彭英芳(1922-),男,湛江郊區湖光鎮舊縣管理下埠村人。童年時隨其父學跳考兵,由於他勤學苦練,成年後便成為下埠村的掌門傳人,為“考兵”的傳承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彭耀宗(1928-),男,湛江市郊區湖光鎮舊縣村人,是就現存“考兵”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