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紀特郵票

老紀特郵票

老紀特郵票指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文革”期間開始發行“文革”郵票為止,其間所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的統稱。

從1949年10月8日,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紀念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開始,郵政部門即在郵票的底邊位置註明了郵票的序列號,全套枚數等信息內容,其中紀念郵票使用“紀”字打頭,特種郵票用“特”字打頭,這也是老紀特郵票得名的來由。這種在每枚郵票上加注志號的形式,在世界郵票史上是首創,大大的方便了國外集郵者的收藏和研究,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老紀特郵票一般的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舊幣值時期和新幣值時期。舊幣值時期以第一套人民幣幣值為單位,標註郵票價格,其中最早的幾套紀念郵票還使用過“中華人民郵政”的稱謂。後來若干套早期的品種,由於發行量較小,無法滿足集郵者的需要,經過改版後再次發售,被稱作“再版郵票”。

以1955年6月發行,面值8分的紀31《中國紅十字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郵票為標誌,老紀特郵票進入了新幣值時期,一直延續至文革以後。

老紀特郵票是中國郵票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無論從設計水平和印刷質量來講,都大大的超越了以前的歷史時期。郵票上所涉及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出現了一大批的精華品種,直到今天,依然受到廣大集郵者的普遍讚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紀特郵票
  • 外文名:Old Ji special stamps
  • 所屬國家:中國
  • 總量:494枚
介紹,歷史發展,老紀特,收藏價值,背景,數量,分類,背貼票,後膠票,無膠票,老紀特郵票,郵票品種,老紀特消亡,郵市行情,

介紹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所發行的紀念郵票總計494枚、特種郵票511枚(均包括再版票、“東北貼用”票、無齒票和小型張、小全張)。
老紀特郵票

歷史發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郵愛好者很少花錢買新郵。當時的紀特郵票主要用以郵政通信,所以收集信銷票相對容易些。如果按照當時集郵人數為100萬計算,很多郵票的發行量都在六七百萬甚至上千萬,這在當時印量是很大的。即使是今天價格已漲至萬元以上的《梅蘭芳舞台藝術》小型張在當年也是擺在郵局櫃檯上乏人問津。
由於老紀特票大量沉澱於通信之中,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眾多郵人回過頭來再去尋找老紀特新票時,才覺得其新票的存世量已少得可憐,即使是全品相的信銷票,有些也要踏破鐵鞋才能覓到。而像《梅蘭芳舞台藝術》、《黃山風景》、《金魚》、《牡丹》、《菊花》、《蝴蝶》等大套票,則是更難一一收齊,一些當年發行量僅2萬至4萬枚的小型張、小全張如今已成為難得一見的珍郵。

老紀特

一提起老紀特郵票,不集郵的人可能一點也不了解,但是集郵的人卻是滿懷感情。
北京馬甸郵幣市場的老郵迷們如數家珍: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套郵票,也是第一套紀念郵;1951年10月1日發行的特1《國徽》是新中國郵票史上的第一套特種郵票;還有新中國第一套無齒票,等等。這一時期的郵票擁有新中國郵票發行史上諸多第一,而且多出自優秀名家的手筆,熱門題材頻出,在郵迷們眼裡極為珍貴。
如老紀特精品《梅蘭芳舞台藝術》小型張,是新中國第一枚郵資圖單獨設計的小型張,主圖後置背景為深黑色,襯托出楊貴妃雪白的水袖,強烈的明暗對比,展現了梅蘭芳精湛的舞台藝術。之後問世的《牡丹》,則採取中國畫的立軸形式,選用狀元紅和大金粉製作圖案,描繪出牡丹雍容華貴的氣質,視覺衝擊力強。16枚影雕套印的《黃山》,8橫8直形式刻畫了玉屏峰、迎客松、清涼台、夢筆生花、石猴觀海等景點,縱使未見黃山之人亦如身臨其境。
老紀特票以大套票居多,其間包括在新中國發行史上創單套票枚數之最的特4《廣播體操》(40枚);選題、設計、印刷俱佳的風光票特67《黃山》16枚;動物票特56《蝴蝶》20枚;花卉票特44《菊花》18枚,特61《牡丹》15枚。老紀特票中的大套票可以說給集郵愛好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欣賞起來十分過癮。
豐富的題材、設計優美的畫面,都賦予了老紀特郵票極豐富的內涵。

收藏價值

老紀特票發行年代久遠,其題材極為廣泛,設計也較為精美,但老紀特票的印刷水平和今天的郵票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曾有人說老紀特票近年來不受市場關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它的印刷質量不太好,但筆者以為,老紀特票絕大多數採用雕刻版印刷,卻另有一番古樸風味。
老紀特票雖然具有題材廣泛和古色古香的特點,但在目前這個炒新不炒舊的郵市中,它卻明顯地被人們冷落了,老紀特票中的部分品種與以後發行的一些郵票相比,其價格還明顯偏低,如1954年12月30日發行的發行量為800萬枚的紀30《憲法》的市場價還不到4元。
儘管老紀特票幾乎快成歷史文物,但目前確實有不少品種的價格還遠沒有升到應有的價位,而與老紀特票同一時代的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幣在近幾年間卻不斷受到市場關注,有不少品種價格還逆勢上漲。筆者以為,老紀特郵票的收藏價值不容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收藏理念的增強,老紀特票集藏的黃金時代終究會到來,而先期在低位買進老紀特票的人也終將會獲得很好的回報。

背景

老紀特——兢兢業業的老一輩郵票設計家,在簡陋的技術條件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創作出的足以令今人無地自容的方寸藝術珍品。
中國的郵票生產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半個世紀以前,沒有正規的郵票工廠,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沒有精良的技術設備,甚至連印刷郵票的紙張都是毛草紙,然而老一輩郵票設計工作者,用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為集郵者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憶,梅蘭芳、金魚、菊花、蝴蝶、黃山、牡丹自不必說了。 透過幾張小票的局部圖,感受一下什麼叫“於細微處見精神”

數量

在此說的不是老紀特的發行量,而是老紀特的品種數量。
“特”字頭郵票情況比較簡單。
“特”字頭郵票的志號,從特1-特75。其中:
第一,特1國徽、特2土改、特4廣播體操,發行過再版票;
第二,特54兒童、特59熊貓、特60金絲猴,發行過無齒票;
第三,特61牡丹發行過小型張。
所以,“特”字頭郵票的數量有:75+3+3+1=82個品種。
“紀”字頭郵票情況稍微繁瑣。
“紀”字頭郵票的志號從紀1-紀124。其中:
第一,紀1-紀13,發行過再版票;再其中的紀1-紀8,發行過東北貼用票。
第二,紀94梅蘭芳,發行過無齒票;
第三,紀33科學家、紀47紀念碑、紀50關漢卿、紀86世乒賽、紀94梅蘭芳、紀106建國15周年,發行過小型張。
所以,“紀”字頭郵票的數量有:124+13+8×2+1+6=160個品種。

分類

背貼票


背貼,是指在郵票的背面貼有或者貼過膠水紙。
在沒有護郵袋的年代,使用膠水紙,一頭貼在郵票的背面,一頭貼在坐標紙上,藉此來固定郵票。為了參加郵展,或者比較正規的郵票保存,常採用此法。所以,老紀特中“背貼”票還是比較常見的。

後膠票


後膠,也稱二膠。是指將原膠洗掉後再次刷膠。
由於早期老紀特背膠容易發黃,對於一些價格比較高的老紀特,洗掉後再刷膠是比較常見的。後膠票的價格一般是原膠全品的50-80%不等。
後刷膠一般不均勻、光澤不佳、比較厚重,齒孔間會有被膠水粘連的跡象。同樣是後刷膠,效果差異也比較大。

無膠票


第一類,“無膠”就是全品
在紀124+特75套老紀特中,有72套紀票和43套特票在發行出廠時就是“無膠”的,此類稱為“天生無膠”。
第二類,把背膠洗掉,成了“無膠”票
1959年發行的紀67是第一套有背膠的老紀特。老紀特背膠主要有兩種成分,早期的“精湖膠”和後期的“化學膠”。由於當年的保存手段比較簡陋、方式比較簡單,受濕度、溫度等環境的影響,背膠很容易發黃(“精湖膠”比“化學膠”更易發黃),特別是在南方到了梅雨季節,更是如此。
因為背膠發黃時間久了,黃斑就會影響到郵票的正面。所以,洗掉背膠,有一些是被動的處理手段,有一些則是主動的防禦措施。
“天生無膠”的老紀特
在北京郵票廠成立之前,發行的老紀特都是無膠的,在北京郵票廠成立之後,也還發行過一些。
第一套有背膠的“紀”字頭郵票,是1959年9月28日發行紀67建國十周年(第一組)。此後,又發行過紀68、70、71、72、73、98,總計6套無膠。所以,在124套“紀”字頭郵票中,天生無膠的有:66+6=72套,有膠的只有124-72=52套。
第一套有背膠的“特”字頭郵票,是1960年6月1日發行的特38金魚。此後,又發行過特49、53、54、55、56、58,共6套無膠。所以,在75套“特”字頭郵票中,天生無膠的有:37+6=43套,有膠的只有75-43=32套。
中國集郵公司在籌建過程中,鑒於郵電部門庫存1949年10月—1952年7月發行的多數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數量已少,郵電部以適當滿足國內外人民需要為由,請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經核准後,再版發行了一部分紀念、特種郵票,包括紀1-13,紀東1-東8,特1、特2、特4共24套121種。
這是迄今為止新中國郵票的唯一一次再版發行,也只有這一部分郵票存在“原版”與“再版”之分。

老紀特郵票

1、政治名人專題——共14套
紀22 馬克思誕生135周年
紀46 馬克思誕生140周年
紀98 馬克思誕生145周年
紀26 列寧逝世30周年
紀34 列寧誕生85周年
紀77 列寧誕生90周年
紀111 列寧誕生95周年
紀38 孫中山誕生85周年
紀120 孫中山誕生100周年
紀84 白求恩
紀35 恩格斯誕生135周年
紀80 恩格斯誕生140周年
紀123 毛主席的好戰士劉英俊
紀27 史達林逝世1周年
2、文化名人專題——共10套
紀11 魯迅逝世15周年
紀91 魯迅誕生80周年
紀122 文化**先驅魯迅
紀25 世界文化名人
紀50 關漢卿戲曲創作七百年
紀87 詹天佑誕生100周年
紀33 古代科學家一
紀92 古代科學家二
紀93 杜甫誕生1250周年
紀94 梅蘭芳舞台藝術
3、建國專題——共11套
紀4 開國紀念
紀4東 開國紀念
紀67 建國10周年(一)
紀68 建國10周年(二)
紀69 建國10周年(三)
紀70 建國10周年(四)
紀71 建國10周年(五)
紀6 開國一周年
紀6東 開國一周年
特1 國徽(1952.10.1)
紀106 建國15周年
4、建黨專題——共3套
紀9 建黨30周年
紀37 中共八大
紀88 建黨40周年
5、軍隊專題——共5套
紀17 建軍25周年
紀41 建軍30周年
紀19 志願軍出國作戰2周年
紀57 志願軍凱旋歸國
特74 解放軍(1965.8.1)
6、紅色歷程專題——共7套
紀16 **戰爭15周年
紀115 抗戰勝利20周年
紀36 長征20周年
紀74 遵義會議25周年
紀109 遵義會議30周年
特65 **聖地——延安
特73 **搖籃——井岡山
7、工業專題——共13套
紀40 自製汽車
特28 反應堆和加速器
紀55 工業交通展覽會
紀73 工業交通展覽會
特32 製造遠洋輪
特62 工業新產品
紀58 1958鋼鐵生產
特67 石油工業
特10 無縫鋼管和軋鋼廠
特69 化學工業
特11 技術革新
特71 工業戰線婦女
特12 22萬伏超高壓線
8、農業專題——共6套
特2 土地改革
特20 農業合作化
特35 人民公社
特64 人民公社女社員
特66 知識青年在農村
9、經濟建設專題——共10套
紀43 武漢長江大橋
特13 第一個五年計畫
紀45 超額完成一五計畫
特14 康藏、青藏公路
紀118 三五計畫
特19 治理黃河
特5 偉大祖國—建設
特27 林業建設
特8 經濟建設
特68 新安江水電站
10、首都建築專題——共10套
紀56 北京電報大樓
特36 民族文化宮
特23 北京天文館
特37 農業展覽館
特26 十三陵水庫
特41 人民大會堂
特31 自然博物館
特42 北京火車站
特34 首都機場
特45 軍事博物館
11、歷史文物專題——共9套
特3 敦煌壁畫
特21 古塔建築
特6 敦煌壁畫
特46 唐三彩
特7 古代發明
特50 古代建築—橋
特9 古代文物
特63 殷代銅器
特16 東漢畫像磚
12、民俗文化專題——共5套
特30 剪紙
特49 民間舞蹈(一)
特53 民間舞蹈(二)
特55 民間舞蹈(三)
特58 民間玩具
13、體育運動專題——共13套
體育運動會9套
紀39 一屆工運會
紀72 第一屆全運會
紀116 第二屆全運會
紀66 25屆世乒賽
紀86 26屆世乒賽
紀99 27屆世乒賽
紀112 28屆世乒賽
紀100 新興力量運動會
紀121 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
體育運動項目4套
特4 廣播體操
特70 登山運動
特29 航空體育
特72 少兒體育
14、國際會議專題——共12套
紀3 世界工聯亞澳工會會議
紀3東 世界工聯亞澳工會會議
紀52 莫斯科郵電部長會議
紀53 裁軍和國際合作大會
紀14 國際保衛兒童會議
紀54 國際學聯五次大會
紀18 亞太區域和平會議
紀110 萬隆會議
紀42 世界工會四次大會
紀113 郵電部長會議
紀49 國際民主婦女四次大會
紀119 亞非作家緊急會議
15、國際關係專題——共19套
紀8 中蘇友好籤約
紀8東 中蘇友好籤約
紀32 中蘇友好籤約5周年
紀75 中蘇友好籤約10周年
紀96 阿爾巴尼亞獨立50周年
紀108 阿爾巴尼亞解放20周年
紀97 古巴**4周年
紀102 古巴**5周年
特51 支持古巴
紀78 匈牙利解放15周年
紀79 捷克解放15周年
紀101 支持越南南方
紀105 越南南方必勝
紀117 支持越南抗美
紀82 朝鮮解放15周年
紀83 越南建國15周年
紀89 蒙古**40周年
紀103 非洲自由日
特52 支持阿爾及利亞
J 票 — 指紀念郵票,是為紀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專門發行的郵票。
T 票 — 指特種郵票,是為進行某些宣傳而發行的郵票。
JT 票 — 通常指的是1974 年至1991 年間郵政部門所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
票。
東北貼用”加蓋郵票俗稱“東貼”郵票,指新中國郵票中加蓋“東北貼用”字樣的郵票。

郵票品種

志號”通俗一點說就是郵票的編號。郵票誕生以來,無論在外國郵票和中國郵票上,還從來沒出現過志號。新中國郵票的志號伴隨著祖國的歷史腳步,又發生了一些演變,形成了新中國郵票獨一無二的分類,這些分類已經在國內外集郵約定俗成,包括它們的名稱。
老紀特”是郵人們對新中國發行的“紀”字頭郵票和“特”字頭郵票的“愛稱”。這裡的“老”字是相對於以後的“新JT”而言的,也恰如其份地反映了“紀”“特”郵票在新中國郵票大家庭中的“老前輩”身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舊幣面值郵票是建國初期新中國郵票使用的舊幣面值,共發行舊幣面值紀念郵票30 套,特種郵票12 套(特1-特12)、82 枚。除“老紀特”郵票外,還有舊幣面值普通郵票7 組、49 枚;航空郵票1組5 枚;欠資郵票2 組14 枚;加字改值郵票10 種55 枚。
東北貼用”加蓋郵票俗稱“東貼”郵票,指新中國郵票中加蓋“東北貼用”字樣的郵票。
文革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中的“文”字郵票,也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無志號郵票”。郵人交往中
叫的更簡練:“文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給新中國郵票留下了這塊“無志號”空白。“文票”票面上無志號,但“文”字郵票是有統一編號的。
編號票”正式的名稱叫編號郵票,是指“文化大革命”後期,不分紀念、特種郵票類別,而使用統一連續編號形式發行的郵票。按準確嚴格的含義,它們應該叫做“連續編號郵票”。
新“JT”這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集郵愛好者最關注的“重頭戲”。“新JT”郵票實際上與“老紀特”一脈相承,只是字頭的變化。“紀”字頭改用“紀”字的治語拼音“Ji”的第一個大寫字母“J”,因此稱為“J”字頭郵票。同樣道理,原來的“特”字頭改用“特”字的漢語拼音“te”的第一個大寫字母“T”因此稱為“T”字頭郵票。
票中票”是指將早期珍貴的或具有特殊紀念、宣傳意義的郵票,作為一枚新發行郵票主圖的郵票。
附捐郵票是一種在支付郵資的同時,也為其他某項事業籌款的郵票。附捐郵票的特徵表現在面值上,一般採用郵政面值(大字)+附捐金額(小字)的方式。附捐金額不能充當郵資,所以附捐郵票又稱“半郵政郵票”。
小本票學名“小本郵票”,盧森堡於1895 年首次發行。是一種為便於攜帶使用,將單一面值或多種面值的郵票印製成連票,並裝訂成小薄冊的郵票品種,使用時按郵資撕下郵票就可以了。小本票專屬於“T”字頭郵票。
發行小本票的本意是為了人們方便攜帶使用,但由於郵票設計家們把小本票“打扮”的越來越“漂亮”,人們越
來越“舍”不得將這個小小的藝術品破了“相”,因此,這幾年小本票幾乎都被郵人們鎖在“後宮”,很少被撕開使用。
在小型張在集郵辭典中的定義是“將一枚或數枚郵票印在一張面幅較大的紙張上,在郵票四周印有相關說明文字和圖案的小開張郵票”。說白了,就是一種超大型郵票,它既可以在郵件上作郵資貼用,又可供集郵愛好者收藏。
在小全張是將一套郵票印在一張紙上,周圍加上相關文字和花紋等圖案的小開張郵票。小全張與小型張有異曲同工之妙,主要差異在圖案上。小型張圖案一般是單獨設計的,而小全張的圖案一般是將一套郵票合印在一起。因而,小全張的志號也與小型張相同,郵票志號加M。集郵愛好者也習慣把小全張與小型張視為一種類型。
四大支柱”是一個讓不集郵的人百思不解其義的集郵術語,它是對在“新JT”郵票中“鶴立雞群”的四枚小型張小全張的“愛稱”。這“四大支柱”分別是:1978 年3 月18 日發行的“J· 25”《全國科學大會》(小全張); 1979年8 月25 日發行的“J·41”《里喬內第31 屆國際郵票博覽會》(小型張); 1979 年11 月10 日發行的“J·42”《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香港》(小型張)和1979 年10 月3 日發行的“T·41”《從小愛科學》(小型張)。
小版張是一種尺寸規格比較小的全張郵票,四周有完整的紙邊以及各種印刷標記,有些還有票邊圖案。新中國迄今只於1980 年9 月13 日發行過一次小版張,即“J·59”《中華人民共和國展覽會》。規格相當於普通全張的一半,這種小版張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因此極受郵人喜愛,只是目前很難見到。在1990年國家的價目表上,這種小版張為500 元。普通郵票是根據日常人們交寄各類郵件納費的需要,而發行的一般性郵票,郵人們稱它叫“普票”。普通具有票幅比較小,圖案比較齊全,發行量大,發售使用時間長的特點。
航空郵票是專供寄遞航空郵件貼用的郵票。包裹郵票也叫“包裹印紙”。這種專供寄包裹郵件貼用的票,只在郵局收寄包裹郵件時,當場出售貼用,概不預售。
加字改值郵票是一種在票面上加印或加蓋新的面值,改變原來郵票面值的郵票。欠資郵票是一種用於向收信人收取欠付郵票的專用郵票。郵票是預付郵票的憑證,而欠資郵票顯然是後付的郵資了。
軍人貼用”郵票也叫“軍用免費郵票”,或者乾脆叫“軍用郵票”。顧名思義,是專供服役軍人免費或減費交寄郵件貼用的郵票。

老紀特消亡

“文革”十年中郵票志號三次變動:1967 年4 月1 日廢除紀特編號,變成“文字票”,即編號不出現在郵票上,而以“文”字編號印在大張封條上。1970 年10 月廢“文字票”,變成編號票,即新郵不分紀特,以流水號逐一排列。
1974 年1 月1 日廢編號票,以JT 編號分而列之,即J 代表紀念,T 代表特種,基本上又回到了老紀特的形式上去。三次變動的背景有異,宣傳上第一次明目張胆,而後兩次卻悄悄進行,箇中原因耐人尋味,更值得研究。然而通過郵票認識那一段特殊的歷史尤為重要。
歷程首次變動處於“文革”極端的初期,紅海洋洶湧澎湃,在新華社播發的“文1”郵票發行的訊息中,強調了對老紀特對、“文革”前郵票發行工作的否定。這條1967 年4 月19 日的電訊稿——《慶祝北京市革委會成立〈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紀念郵票發行》的報導稱:“長期以來他們(指所謂的‘走資派’)卻在郵票的畫面上大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花鳥魚蟲等等,根本不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展以來,郵票發行局的革命職工起來造了他們的反,和北京郵票廠的結合在一起,衝破重重障礙,終於成功地設計出這套閃耀著毛澤東思想燦爛光輝的郵票。”儘管文中對廢除舊志號一事隻字未提,但“不破不立”、“破舊立新”等當時的時髦意念已不言而喻。
據郵電部1967 年3 月31 日下發的(67)郵票字16 號《關於取消紀特郵票編印字號的通知》稱,“在此次文化大革命中,郵票發行局和郵票廠的革命職工建議取消志號,理由有四:
(1)編印志號有時會影響郵票的及時印製和發行,這與當前和今後郵票應該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並迅速及時地反映新氣象新形勢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2)避免因臨時變動,或因郵票內容有問題而停止發行造成缺號所引起的不良政治影響;
(3)編印上述志號只利於少數集郵愛好者,而並非為廣大的工農兵服務;
(4)減少印刷過程中的複雜性。基於以上理由,經研究,我們同意自即將發行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紀念郵票開始,取消上述志號。”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郵票就是“文1·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因趕在北京市革委會成立而從5 月1 日提前到4 月20 日發行,並改動了郵票的名稱。
由此可見當時新聞電訊和郵電部的檔案在取消志號的措辭上差異明顯,電訊惟恐天下不亂,極力鼓吹“造反有理”,故意對這套郵票的發行是由郵電部領導批准一事隻字不提,是當時典型的“踢開黨委鬧革命”論調的表露。而郵電部此時的權利儘管尚在所謂的“走資派”手裡,但他們驚驚顫顫,努力緊跟形勢,盡力肯定“革命職工”們要求取消志號中合理的成分和革命動機。如此措辭的差異顯示了當時矛盾複雜的形勢和混沌的社會局面,沒有經過“文革”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歸根結底,當時的大氣候是極力否定“文革”前17 年工作,舊紀特志號的取消是大勢所趨,它不過是這場大動亂中的小插曲而已,但卻在新中國郵票史上留下了最深的印記。

郵市行情

當問到老紀特行情如何時,很多郵迷都笑著表示:“喜歡老紀特郵票的人一拿到手,就想放到冊子裡,一輩子不拿出來了,就算有錢也未必買得到。” 不過,如果真的以市場價來論,老紀特郵票今年以來的升值行情就沒有停止過,精品老紀特更是屢創新高。在馬甸郵幣市場經營多年並開辦中郵網的李冠群先生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全套老紀特郵票價格翻了一倍,年前30多萬元,現在已經60多萬元了。”這樣的漲幅的確驚人。
從2006年開始,已經在底部徘徊了很久的老紀特票出現了十分喜人的漲勢。2007年,老紀特票中的經典品種《梅蘭芳舞台藝術》小型張新品,從一年多前的20000餘元升到了37000多元,成為當時市場上最昂貴的郵票之一,現在已經到了130000元。
不過,大概在2005年前,老紀特還處在被郵市遺忘的角落,價格長期滯漲。主要原因在於老紀特票發行年代久遠,蒐集難度較大,而郵票的種類又比較複雜,需要集郵者有一定的辨別力,從而導致其市場需求量大打折扣。2005年的郵市低迷期,老紀特板塊中的不少精品,卻悄然出現供不應求的趨勢,其中更以《梅蘭芳》小型張為最。當時在北京市場,求購《梅蘭芳》小型張的買方不少,但商家基本無貨供應。
如今,老紀特精品越發珍稀。雖然當時發行量不算少,但由於發行年代久遠,且大量消耗於通信中,所以其新票的實際存世量已不多。即便是全品相的蓋銷票,有些精品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而像《梅蘭芳舞台藝術》、《金魚》、《牡丹》、《蝴蝶》等大套票,則更難一一收齊,至於一些發行量僅2至4萬枚的小型張、小全張,如今已成珍郵。
另外,老紀特郵票精品是新中國郵票的佼佼者,對於資深集郵者,如果郵冊中沒有這些品種,未免是個遺憾。而一般集郵者,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出讓這些品種
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市場供少求多的局面,使得老紀特的價格一直向上而不回頭,超越了有炒作氣味的其它郵票。記者比較了一下年前的老紀特票價格,全品基本上都有了30%以上的漲幅,個別翻倍,比如年前的《牡丹》小型張還在1萬多元,現在已經3萬元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紀特郵票的市價還會越來越高,這已是業內共識。
題材廣泛、頗具韻味的老紀特郵票,其收藏價值不容忽視。也許,它現在的價格也只能算剛剛起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