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夏中學

維夏中學

維夏中學位於革命老區湖南平江長壽鎮。前身為“興亞學會”,後改名為“平江縣立第二高等國小”,簡稱“二高”。由毛澤東同志的老師方維夏(1879-1935,曾任湖南教育會長,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總務廳長、教育部長、法務部長,湖南著名革命烈士)於1902年偕堂兄方敘賡創辦的。辦學歷史近百年,方維夏即是首任校長。維夏中學現有39個教學班,學生2400餘名,教職工140餘人,是該縣較大規模的鄉鎮之一,它是由江澤民題名的“八一希望學校”,也是平江縣首批驗收合格的湖南省一類標準國中學校。該校以“文明、健美、勤勉、奮進”為校訓,堅持“三個面向”的正確方向,辦特色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贏得社會的讚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維夏中學
  • 所屬地區: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長壽鎮
  • 創建人:方維夏,方敘賡
  • 建立時間:1902年
  • 首任校長:方維夏
學校簡介,校址,辦學發展,發展個性,百年校慶,建設概況,創始人方維夏烈士簡介,

學校簡介

在滔滔的汨羅江源頭,巍巍的連雲山腳下,有一座千年古鎮—長壽街,彈丸大的小鎮,卻能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它的小紅圈。而在小鎮的東南隅,有一所辦學歷史已逾107年的名校,從這裡,曾經走出去1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中共中央原總書記江澤民親筆為她題寫了“八一希望學校”牌匾,她高高的校門樓上有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上將書寫的校名,她就是—維夏中學。
這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但不是一所普通的鄉鎮中學,她從清末的民主革命晨曦中走來,經歷了由“新學私塾”、“興亞學會”、“平江二高”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平江八完小”、“長壽中學”和“維夏中學”的逾百年歷史,其創辦人方維夏,系平江首批留日學生,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就讀湖南一師時最為敬重的老師,也是湖南著名的革命烈士。這裡,曾經是平江東鄉進步青年接受革命薰陶的搖籃。“二高”時期的鐘期光、蘆少植、張警吾、張震、劉志堅、方強、方正平、張正光、吳光遠、黃耀南、喻傑、李銳等後來都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及軍隊的重要領導人。從這裡走出去的共和國上將、中將、少將就有16位,是有名的“將軍之校”。這裡,還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1928年,彭德懷領導平江起義勝利後曾率紅五軍團駐紮在這裡,湖南省蘇維埃政府曾在這裡辦公,著名傳奇女英雄胡筠在這裡度過近半年的風雲歲月,維夏中學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烙下了鮮紅的歷史印記。
方維夏(首任校長)
吳廣傑(現任校長)
童福爐副校長(後勤)
馮志文副校長(教學)
余有名副校長(德育)
李柏春(辦公室主任)
黃易德(政教主任)

石根輝(教導處主任)
肖倩(團支部書記)
何長弓(工會主席)

校址

平江縣長壽鎮太平村次青巷(長黃路)

辦學發展

悠悠榮光的辦學歷史為維中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基礎,但今天的維中人並沒有躺在歷史的功冊上睡覺。他們傳承著學校各個時期的榮光,將維中辦成了一所具有老區特色的省級合格學校。走進維夏中學寬敞的辦公室,一幅“堅持以德治校,以人為本;堅持‘三個面向’,培養學生自立於社會和服務於社會”的醒目大標語,集中概括了這所百年名校的新時期特色。維中人在黨支部書記、校長馮練軍的帶領下,踐行“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高揚素質教育主旋律,倡導具有維夏特色團隊精神,不斷開創學校工作的新局面。充分利用積澱深厚的百年校史為教材,對師生進行常年不懈的革命傳統教育,革命理想和前途教育,艱苦奮鬥教育,文明禮貌和社會公德教育,並集中有限的資金先後建起了頗具規模的校史展覽室、創校先哲瞻仰台。開闢常年德育教育基地,自編德育教材《維夏中學學生必讀》,與當地派出所、交警隊攜手實現警校共建,使一所1800餘人的學校秩序良好,校風端正,近十幾年來無一例違法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繁榮校園文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是維夏中學的一大辦學特色。早在八十年代,他們就創辦了平江第一個校園文學社團—小荷文學社。二十多年來,累計發展社員5000多人,出版社報180多期,結集學生作文選7本,舉辦“維夏杯”作文競賽16屆,700多篇學生習作在全國和省、市、縣各級作文競賽中獲獎或在報刊發表。培育了一大批有寫作功底的學生。維中小荷文學社以卓越的成績聞名全省,被全國中學文學社團研究中心吸收為常務理事社團成員,1999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優秀文學社;2001年被評為首批全國校園文學社團百面旗;2003年,校報《老河溝畔》又被評為全國中學“九十九佳文學社刊(報)”;2004年被評為湖南省“十佳文學社”並被省少年作協定為全省小作家基地;2005年被中國教育學會全國中語會評為全國“優秀文學社百家”;2006年在全國首屆“金葵花”評獎中,又被中國教育學會和兒童文學雜誌社評為“全國優秀文學社”;2007年被省校園文聯推選為常務理事單位,並被評為2007年度湖南省校園文化建設優勝單位;2008年校報《老河溝畔》又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全國優秀校刊(報)中學組“最佳校報一等獎”。昔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如今已是“映日荷花別樣紅”。

發展個性

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是維中以發展學生個性為主的素質教育理念,課餘的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英語、寫作等特長班為學生提供了個性發展的廣闊天地。近幾年來,學生美術作品有30多人次在省和國家級大賽中獲金、銀、銅獎,每年都有10人以上的音、體、美特長生被高一級學校特招。該校還在全縣鄉鎮中學中率先開辦了校園廣播電視台,培養校園小記者,努力反映校園精神文明。邁步維夏校園,各種宣傳欄、板報、壁畫、公益標語隨處映入眼帘,讓你感受到濃濃的校園文化氛圍。

百年校慶

一花引出萬花香。維中深厚的校園人文底蘊反過來又促進了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教學科研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辦學條件的改善。10多年來,他們堅持開展中數自輔教學實驗、目標教學實驗和雙重反饋教學實驗,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數自輔研究論文獲中科院“八五”科技成果獎,物理雙重反饋教學論文和目標教學論文都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獲獎。語文組的市級課題《校園文學與素質教育》已取得終結性成果。“十五”課題《農村國中CAI課件的開發與利用》已被省教研所、省電教館批准結題。八十年代以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居全縣鄉鎮中學的前列。近幾年來,教學質量更是一年一個台階,各個方面的工作都走在了全縣的前列,詩詞進校園和集體備課等都為全縣提供了很好的現場。長壽鎮黨委、政府和長壽人民為建設好這所百年名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海內外校友,尤其是張震將軍更是對母校傾情有加,多年來一直關心和支持母校的發展,1992年7月20日,時任國防大學校長的張震將軍就親自致信母校,勉勵師生繼承革命傳統、弘揚“二高”精神,並於1992年、2001年和2005年三次捐贈圖書共8300餘冊,價值9.5萬元給母校。特別是2000年5月3日,張震將軍偕同夫人馬齡松及次子張連陽在湖南省人大原副主任董志文、岳陽軍分區司令員李繼軍和平江縣委書記郭振斌,縣長張慕堯陪同下,回到了闊別70多年的母校,損資30萬元興建平江鄉鎮中學唯一的圖書館,並親自鏟土奠基,親筆題寫“長壽圖書館”館名。2002年10月2日,維夏中學舉行百年校慶,張連陽又受父親張震將軍的委託,在省、市、縣領導的陪同下為方維夏烈士的銅像揭幕並參加百年校慶的有關活動。

建設概況

如今,維夏中學的校園基本建設已初具規模,學校總占地面積33450平方米,生均19平方米,建築面積12187平方米,生均6.9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0025平方米,是一所花園式學校。特別是2009年又由政府投資300多萬元,新建框架式五層教學樓一棟,面積3600多平方米,並自籌資金28萬餘元,添置課桌、椅1140餘套,教師辦公屏風68套,校園廣播設備一套,並改造了學生餐廳架空層,添置餐桌椅40餘套。2009年上期通過家長捐資和學校自籌資金16萬多元,添置淨化水設備一套,解決了長期困擾師生的“飲水難”問題。學校擁有省標理、化、生分析實驗室,雙向TV教學設備,遠程教育接收系統等。一流的設施,最佳化的管理,矚目的教育教學成績吸引著四方學子,維中現已發展到33個教學班,學生1760餘名,教職工119名,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其中本科學歷達56人。今日的維中已成為平江基礎教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青山不老水長流,百年名校舞新姿。歷史進入21世紀,這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百年老校再次名聲鵲起,先後被中央軍委授予“八一希望學校”(岳陽市唯一的一所),被岳陽市教育局授予“一級學校”和“教改實驗示範學校”,被平江縣教育局授予“文明學校”等稱號。自1994年至今,連年被評為平江縣教育教學目標管理優勝單位或先進單位。學校事跡多次在《人民日報》、《湖南日報》、《湖南教育》、《岳陽晚報》、《中國小素質教育》等報刊報導,學校歷史及辦學特色已被載入《湖南省志·名校志》一書。特別是通過2002年百年校慶,更是聲名遠播,遐邇皆知。在鮮花和掌聲面前,維中人並沒有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的維中人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停頓,正朝著更高、更新的目標奮進。

創始人方維夏烈士簡介

方維夏烈士是一名教育家,革命烈士,湖南省平江縣人,1880年生於平江縣長壽街。
幼從父讀書,後考入湖南中路師範學堂簡易科,畢業後在長壽街創辦高等國小校。1898年8月進入湖南優級師範習博物科,畢業後在中學任教。1905年8月,考入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專攻農業科學,1910年學成回國。1911年夏到1918年夏,應中路師範(1912年改為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學校)聘請任農業、博物教員和學監主任,政治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賣國行為;教學上,用很大精力編寫出《中等學校農業教科書》上、中、下三冊,所編的《兒童訓育法詢》被教育界譽為"試辦國小之良法善本";對學生強調民主管理,培養自治能力。
相關事件
1918年8月後,軍閥張敬堯統治湖南時,一師校舍被軍隊占駐,他和校長孔紹綬憤而辭職,積極投入驅逐張敬堯的鬥爭。譚延闓任湖南省督軍兼省長時,被聘為省長公署教育科長、湖南省教育會會長。1920年8月,與何叔衡、、等在長沙發起組織俄羅斯研究會,並積極贊助、等創辦文化書社,還聯絡李六如等籌辦文化書社平江分社。
性格特徵
1922年,任湖南省議員,利用省議會公開反對趙恆惕勾結吳佩孚和販賣鴉片等行徑。趙恆惕幾次派人收買和恐嚇,他都不屈服。翌年底,趙恆惕密令拘捕,才秘密出走廣州o開始在湘軍第五軍任秘書長,後被調到湘軍總司令部任國民黨特別黨部常務委員、湘軍講武堂(後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官學校)政治部主任和政治教官,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1924年11月,經李六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五師黨代表,參加北伐,撰寫《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的過去和將來》一文,致力於加強第二軍的政治工作。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二十軍第一師黨代表、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委員,後隨起義軍轉戰廣東潮汕地區,並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6月中旬,黨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參加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1931年春回國,到中央蘇區工作,任閩西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後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總務廳廳長,1933年調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教育部長兼法務部長。其間,創辦列寧初級國小7∞多所,工農夜校800所,並辦有《紅色湘贛》、《湘贛鬥爭》等小報刊13種,還主編《識字課本》一冊,為湘贛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英勇犧牲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後,被留在湘贛邊區堅持游擊戰爭。後與湘贛紅軍獨立第四團會合,在湘贛邊幾縣與敵作戰,損失較大。紅四團幾個主要幹部動搖叛變,在部隊處於存亡關頭,他挺身而出,重新收集紅四團餘部,在桂東東邊山建立游擊根據地。1935年4月,率部與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所率游擊隊會師,組建湘粵贛紅軍游擊支隊,同時建立湘粵贛特委,任特委宣傳部長,不久隊伍發展到100多人。此時,他雖年過半百,身染重病,仍然英勇頑強,堅持鬥爭。1936年4月23日,由於叛徒告密,在桂東沙田仙背山,與夫人一同英勇犧牲,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流盡最後一滴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