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發現而得名。但該遺址內涵貧乏,後來發掘了規模較大、同類遺存內涵豐富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一般改稱老官台文化為大地灣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省境內的渭河流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官台文化
  • 當時:原始農業
  • 地區:華縣
  • 性質:遺址
簡介,文化命名,主要特點,時期分布,文化關係,重要遺址,

簡介

居民的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種植黍等作物。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和石斧等。制陶業很原始,採用泥片敷貼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缽與筒腹三足罐最具特點。住房是圓形的,為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亦是圓形。居民死後埋入長方形土坑墓,隨葬陶器等物品。該文化的發現,對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重要意義。
老官台文化陶碗老官台文化陶碗

文化命名

華縣老官台遺址是最早發現的該文化類型遺址,但出土文物較為貧乏。大地灣遺址發現以後,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因此有學者將這種文化類型命名為“大地灣文化”。然而又有學者因大地灣遺址含有多種文化而主張以內涵單純的臨潼白家村遺址命名為“白家村文化”。關於命名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綜合看來,老官台文化包括的兩個階段:前期以大地灣一期為代表,年代約為7300年之前;後期以北首嶺下層為代表,年代約為7300年—7000年前之間。兩個階段均早於仰韶文化。
李家村類型,因1960—1961年發掘西鄉李家村遺址而得名,是漢江上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時代距今約7000年。已發掘的遺址有西鄉李家村、何家灣和南鄭龍崗寺。李家村類型的遺蹟也發現較少,主要有豎穴土坑墓、瓮棺葬、窖穴、房址及陶窯。石器以磨製的扁平舌形鏟、斧、鑿和打制的刮削器、有肩石鏟居多。陶器以泥質內黑外紅陶和夾砂灰白陶為主,陶質鬆脆,器壁較薄而勻整;紋飾以線紋、繩紋為大宗,未見彩陶;器形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及雙耳細頸壺等。李家村類型的主要特徵大體與老官台文化晚期相同,但又顯示了一定的地域特色,是老官台文化晚期的一個地域類型。

主要特點

這時的先民們已經種植粟類作物,並飼養豬、狗等家畜,過著定居的聚落生活。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磨製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制陶工藝比較原始,以夾細砂紅陶和褐陶為主,火候低、器類少,製法有手制,泥制,捏制。
三足缽三足缽
大地灣和北劉兩遺址出土的陶器有呈片脫落現象,說明當時採用“貼築法”制陶,這在河姆渡文化和大溪文化中均有發現。彩陶尚處於萌芽階段。

時期分布

老官台文化前後延續了一千年左右,依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陶器的演變,大致可分為早、晚兩期。
早期:距今約80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丹江上游也有發現。代表性遺址有臨潼白家、渭南北劉下層和商州紫荊下層等。陶器均為夾砂紅褐陶或灰褐陶,不見泥質陶;紋飾以交錯繩紋為顯著特徵.也有鋸齒紋和少量彩繪等;代表性器形有直筒形三足罐、三足或圜底缽、圈足碗、小口鼓腹罐等。值得重視的是,臨潼白家遺址內發現有迄今為止最早的彩陶,對探討中國彩陶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晚期:距今約7000年前後,分布範圍進一步擴大,除渭河流域外,涇河中、下游和漢江上游也有發現。代表性遺址有寶雞北首嶺下層、華縣老官台等。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也有泥質陶和灰陶;紋飾多為斜行或垂直的細繩紋,也有附加堆紋、戳劃紋及少量的彩繪;代表性器形有鵝卵形三足罐、平底或圜底缽、圈足或假圈足碗等。

文化關係

關於老官台文化與仰韶文化的關係,從地層學的研究來看,寶雞北首嶺、渭南北劉、西鄉何家灣、南鄭龍崗寺等遺址中,多次發現了老官台文化早於仰韶文化的地層疊壓關係。大量的C14測年數據也表明,老官台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早期。近年,還發現了可能填補老官台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缺環的“零口遺存”。
從文化內涵的比較來看,一方面,二者的主要文化特徵差別明顯,應為兩種不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另一方面,在老官台文化晚期遺存中,也有一些與仰韶文化早期遺存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如圓形半地穴式房屋、仰身直肢葬等,而陶器中的圜底缽、平底碗、折腹罐、細頸壺等則十分相似。從而表明,老官台文化與仰韶文化是渭河和漢江、丹江上游地區前後相繼的兩種文化,它們之間存在著承襲與發展的關係。
老官台文化的發現,對於追溯仰韶文化的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重要遺址

重要遺址包括: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
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
陝西渭南北劉遺址
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