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遺址

李家村遺址

李家村遺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關鎮和平村,地處牧馬河南岸第二階地。遺址東距縣城1.5公里,遺址高出河床約2~3米。遺址面積2.6萬平米。先後發掘出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刮削器、陶罐、陶鼎、陶碗、陶盂、陶銼以及墓葬區、房屋遺址,並有鹿角、獸骨等。據鑑定,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處於母系社會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專家認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個較可靠的線索”“是聯繫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紐帶。”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將西鄉縣李家村遺址正式命名為“李家村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家村遺址
  • 地址: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城關鎮和平村
  • 年代:距今7000年以上
  • 面積:2.6萬平米
遺址簡介,分布年代,發掘成果,發現始末,發掘意義,保護管理,保護歷史,保護區,

遺址簡介

李家村遺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縣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鄉和平村,為牧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先後兩次發掘,出土文物大致分兩類;一為石器類,其特徵以磨製為主,打制次之,磨製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線紋、繩紋或鋸齒狀。此外,還發掘出墓葬區一處,瓮罐葬兩個,房屋遺址一處,柱洞數個。屋為園形,門向南開,屋後背水,室內地面夯燒堅固,房中有燒陶之窯跡,室外有殘陶窯坑和灰坑,並有鹿角、獸骨等。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從李家村遺址所發掘的器物以及炭灰取樣化驗鑑定,考古學家認為該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考古學權威夏鼐曾著文認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個較可靠的線索”。考古學家魏京武認為“李家村文化是聯繫黃河、長江中游地區新時期早期文化的紐帶”。在李家村文化遺址未發現之前,中國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只有屬於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早期文化還是一個缺環。因此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將西鄉李家村正式命名為“李家村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標誌。2006年5月25日,李家村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圖冊資料來源)

分布年代





距今10000—7000年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5000—4000年
距今4000年以下
李家村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龍山文化
殷周文化
資料來源於

發掘成果

1960、1961、198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漢水考古隊對李家村遺址做了前後三次發掘,共開5米×5米的探方50個、4米×5米的探方2個、探溝1條,累計發掘面積1310平米。出土遺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器。揭露有:灰坑窖穴、紅燒土居住面房址、陶窯、成人墓葬、瓮棺葬等。出土陶器以泥質內黑外紅(桔紅)陶、夾砂灰陶為主,其次為泥質深灰陶、灰陶紅陶夾砂陶。紋飾多見繩紋線紋,少量附加堆紋、剔刺紋布紋,未見彩陶。代表器物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組合器,以及凹底罐、、小杯等。其陶器手制,火候較低,陶質鬆脆,器壁較薄而勻整。其中石器以打制居多,磨製石器也相當發達,典型器形有扁平磨光雙弧刃鏟,它是李家村遺址的代表器物。另有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石球及有肩石鋤等石器生產、生活工具。出土遺蹟很少,且都殘損不全,有房子殘跡、灰坑、陶窯、墓葬等,但都難以反映當時的社會形態,具有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特徵,其中1982年C14測定的遺址年代為距今7000年左右。
據統計,三次發掘累計出土石器246件,其中磨製石器89件、打制石器134件。石器以打制居多,約占全部出土石器的54.5%,磨製石器也相當發達,約占36%,其餘9.5%是利用自然石作為石器使用。打制石器以石片刮削器為最多,占打制石器的71%,主要用石片周邊的薄刃進行刮削和切割,其它打制石器有鏟、刀、錛、網墜等。磨製石器中以鏟居多,約占磨製石器的70%左右,主要特徵是扁平磨光舌刃狀,是該遺址磨製石器的代表物,另有斧、錛、鑿、刀等。
陶器是李家村遺址出土遺物的主要特徵。從陶質來看,主要有泥質內黑外紅陶、夾砂灰白(褐)陶和泥質黑陶三種,其中泥質內黑外紅陶約占65%左右,夾砂灰白(褐)陶約占16%左右,泥質黑陶約占8%左右。以上三種陶質約占李家村遺址出土陶器的89%左右,其餘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陶器紋飾主要有線紋和繩紋,個別有錐刺紋和布紋,未發現彩陶。線紋均飾於泥質內黑外紅陶器外表,繩紋均飾於夾砂灰白(褐)陶器外表,泥質黑陶器均為素麵。陶器器形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和平底缽三種,成為李家村類型遺存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器,另外,還有少量的圜底缽和凹地小罐等。陶器製法採用“泥片砌築法”,其圈足碗和三足器採用分段製作粘接合成的制陶技術。陶器的燒制,泥質內黑外紅陶器採用倒扣覆燒技術,器外氧化呈紅色,器內還原呈黑色,形成一種獨特的燒制技術。
從打制石器時代漸變到磨製石器時代,它代表了人類社會進化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即先進生產力的進步,因而是人類發展、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
從老官台文化李家村類型陶器中以圈足碗和三足器為主,發展到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陶器中以圜底器和平底器為主;從從老官台文化李家村類型陶器以泥質內黑外紅陶、夾砂灰白陶為主,發展到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陶器中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以及前後兩個類型文化遺存器物紋飾的承襲、演變,這種漸變的歷史脈絡,即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和文明進步。

發現始末

1958年,西鄉縣城關鎮西南的和平村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1959年,大量類似物被發現的訊息傳到了剛剛組建的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漢水考古隊,經過漢水考古隊實地調查,考核證實這些東西竟然屬於史前先民生活的遺存、遺蹟。同樣的發現,在西鄉縣古城鎮的何家灣村(原板橋鄉)、古城村紅岩洞、城關鎮二里橋等地,都有發現,尤以李家村、何家灣兩處遺存發現內涵最為豐富。

發掘意義

幾千年前,西鄉的先民們便開始在這塊“氣候溫和,山繯水饒,富風景優美之區,林秀壑幽,柏嵐蒼翠之奇”的漢水流域,以堅硬的石制、骨制工具向大自然展開的挑戰。他們用原始的石制、骨制工具砍倒樹木荊棘、放火燒荒墾種。特別是在西鄉何家灣遺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灰坑和文化層中發現不少草拌泥紅燒土塊,並在這些土塊中發現有植物根莖和種籽的印痕,以及大量的穀物研磨器遺存,而這些植物種籽的形態又與稻穀非常相似,這一發現或可證明當時在漢水上游已經有了稻作農業——“鋤耕農業文明”,為研究中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以西鄉李家村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發現,豐富了漢水流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並且,由於西鄉李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最先發現,按考古學慣例,在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上,將西鄉李家村類型的文化內涵正式命名為“老官台文化李家村類型新石器時代文化”。
李家村遺址是中國考古學界發現的第一個前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遺址,其文化內涵為認識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標尺。從而被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標誌。李家村類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更重要的在於她填補了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並且被證實是聯結其周邊古人類文化的紐帶,是漢水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的縮影,從而被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稱之為“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個較可靠的新線索”;陝西省考古專家魏京武認為“是聯繫黃河、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紐帶”。西鄉李家村類型的文化遺存的發現,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前仰韶文化早期文化的研究,對漢水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以及古文化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保護管理

保護歷史

1985年4月25日,李家村遺址,經西鄉縣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西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立水泥標誌加以保護,並劃定了保護範圍。2003年9月24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06年5月25日,李家村遺址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區

遺址絕對保護區東至五豐渠以東250米,西至五豐渠以西250米,南至舊城峽公路,北至牧馬河南岸,面積12萬平方米(180畝);遺址保護開發控制區以五豐渠為中心,東至縣中心敬老院,西至十天高速縣城出入口引道,南至新規劃的環城南路,北至牧馬河南岸,面積51.8萬平方米(777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