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影像叢書·老北京:帝都遺韻

老城影像叢書·老北京:帝都遺韻

宮闕華苑,鱗次櫛比;帝王將相,縱橫激盪。北京是風雲際會之所,尤其是近代以來,政權更迭頻繁,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始終處於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帶。故宮的神秘,園林的壯美,城牆的宏偉,街巷的參差,以及皇室變故、士女傳聞、百姓趣事,在徐城北樸實而略帶京味的語言中,別有一番韻味。書中所選300餘幅老北京照片中,城牆、王府、廟宇、戲院、牌樓,以及當時的人物及景物,其中很多今天已經無跡可尋,幸好可以在這些文字與舊照中神往與緬懷!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城影像叢書·老北京:帝都遺韻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482949
  • 作者:徐城北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風雲,勾起多少記憶與想像
全新裝幀設計、全新圖片處理,楚塵文化精製珍藏版
帝王將相,宮殿樓閣,北京遍布歷史文化遺蹟,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在這裡發生,政治、軍事風雲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
作者圍繞“帝都”這一老北京的關鍵字,以一個“老北京”的視角和口吻,講述了皇宮、王府,天子、權臣,仕女、富戶,以及其他各個階層的人物與事跡,有史實,有傳說,文字質樸,引人入勝。
300百餘幅珍貴歷史老照片,圖文並茂,活色生香,賞心悅目。
老城影像叢書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遺韻》、《老北京·巷陌民風》、《老北京·變奏前門》
葉兆言:《老南京·舊影秦淮》
吳亮:《老上海·已逝的時光》
黃愛東西:《老廣州·屐聲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夢》
陸文夫:《老蘇州·水巷尋夢》
林希:《老天津·津門舊事》

作者簡介

徐城北
1942年出生於重慶,三歲時隨父母遷居北京,1965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京劇文化和京城文化,已出版各類著作近百部,主要作品有《老字號春秋》、《品戲齋夜話》、《京劇與中國文化》、《中國京劇小史》及《梅蘭芳三部曲》等

媒體推薦

徐城北……有的是故事,家庭的背景讓他從小小年紀就接觸到沈從文、聶紺弩、汪曾祺等人物。後來進入梨園行,又接觸李和曾、袁世海等頂尖級人物。所以徐城北隨便一說,就是一段掌故;簡單一學,就是一個大師級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
——《新京報》
他的雜(涉獵廣泛)、散(散論閒文)、玩(把玩品味)成就了他的非專業寫作,更多了讀友。於是一發不可收,越發信手拈來……書中說人說事兒,這或許正是讀者想看到的。
——《新聞晨報》
徐城北的書,內容一般集中在京劇和城市這兩個領域,而這兩類的圖書也最為讀者認可和讚譽。寫京劇、寫老北京老字號,既不全是為了研究,也不儘是為了回憶,只是為滿足廣大讀者的喜愛。
——《太原日報》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進入北京
古城,布滿歲月的風塵
倖存的城樓
第二章 帝京氣象
永遠的中軸線
天朝上國,捨我其誰?
“天子”留下“足跡”
俯瞰中原
秦直路
王氣不可泄漏
第三章 破碎王朝
最後的圓明園
大清皇帝懂得了新名詞:租界
第四章 街頭巷尾
照片上的舊牌坊
胡同情思
不緊不慢,有板有眼
第五章 晨鐘暮鼓
有聲無言
宗教是統治者手中的一根拐棍
忍俊不禁的神像
女性的溫柔,男人的仗義
第六章 廟會梨園
兒時舊夢
戲園子,名角兒,常座兒。
挽 歌
第七章 大都子民
羊雜碎、胡椒鹽
衣食住行
圖片上的老北京人
第八章 世俗風景
“秦直路”遠去了
不折不扣合乎禮儀的廢話
天棚魚缸石榴樹廚子肥狗胖丫頭
北京大事記

序言

我一向只寫文字的書,即使加點照片,也純粹是配搭。因此,寫作“老此京”三部曲這樣圖文並茂的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既有幾分興奮,又有幾分忐忑。現在回過頭來看,完底得還算順利,於是又多了幾分欣慰。
這部書是“老此京”三部曲的第一本,之所以給它命名為“帝都遺韻”,其一是:此京區別乾其他城市的主要方面,自然是其作為首都的存在,要講此京,“帝都”這個特徵不可繞過且應是首先提點的j其二是:既然是三部曲,我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三本書進行內容的分配,這第一部應當是“概括性”和略為粗線條的,要體現此京最為明顯的特性和韻味,我想,就這一點,“帝都遺韻”的名字也算是恰如其分的。
對於這本書的寫作,我自己最初提出了寫作恩路全書三大塊:第一塊是縱向寫,寫此京形成的歷史,從上古的“薊”一直寫到清末民初。第二塊橫向“打開”展現一下清末民初北京各方面的“清明上河圖”。第三塊是“拎”高了去談“老此京城和老此京人”的性格。
我沒多恩索,一口氣把第一塊緊縮、跳蕩著寫了出來。寫完一看,連自己也皺眉頭——別說“薊”了,就連其後的“遼”、“金”、“元”、“明”諸朝,從哪兒去找圖片呢?不待編輯發話,我自己就“否”了。一切重起爐灶。我難受了好幾天——設計一個方案,不成;再設計另一個,還是不成。以往我寫文字之書,還沒有這么費事過。無奈,我面對書架瀏覽起來,忽然看見姜德明先生編的《此京乎》——其中編選了一枇老此京文化人寫此京的文章,發表年代是從7979午至7949午。真高興得想跳起來,但馬上冷靜站住,現在的房矮,別自找倒霉。我抽出書來,翻閱姜先生寫的“編者的話”。他談到當年自己進此京的情形——火車徑直開進前門火車站,下了火車,仰望了好半天箭樓,然後在小攤上吃碗豆腐腦,忽然在他四周圍上來幾個農衫襤褸的乞丐少年,向他伸出求助的小手……太妙了!我這本書就“跟”姜先生進此京吧!……真是天遂人願,一切完美解決。
我近些午交錯著研究京劇和老字號,進而擴大到把這二者都包括進去的京城文化的研究。這次寫這本書,原先想好的結構沒有用成,是圖文並茂的新體例逼我另闢蹊徑。我為此吃了些苦,但也總結出一些經驗。也悟到這種難寫難編的圖文“互動”、“互助”的書之所以會“走紅”,可能是自有原因的。現今的讀者偏愛順暢和流利,生活節奏加快,不習慣頓挫和深邃,不過這樣對於作家來說,給寫作也帶來了新問題,它不能使寫作者實現深入和深刻,更別說一吐胸臆、盪氣迴腸了。
細想一下,這部書稿經這么一“添枝加葉”,圖文之間這么一穿插,一編配,一“互補”,還真多了不少味道,雖然配圖的書一定程度限制了作家,但你沒法說這書不好看。難怪編者說這書會在出版界、讀書界引起反響,也許他們是有理論和實踐根據的,我也祝願他們成功。
“帝都遺韻”後續的兩部分別是“巷陌民風”和“變奏前門”,三本書總的內容趨勢是“向下”和“從巨觀到微觀”的,側重點不同,描寫的對象自然也迥異。但目的只有一個,想要為讀者諸君呈現出一個完整、豐富、生動的此京老城。但其結呆到底如何,還有待讀者朋友評說。
徐城此 一九九八年九月此京
二○一三年七月修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