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名宅賞析

老上海名宅賞析

《老上海名宅賞析》是一本婁承浩編制,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老上海名宅賞析
  • 作者:婁承浩 編
  • ISBN:9787560826462
  • 頁數:175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7
  • 裝幀:簡裝本
內容介紹
在那特殊的年代裡,這個“死角”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國民黨殘渣餘孽的集中地,無產階級的“鐵掃帚”掃進去,果然這裡的世界“很精彩”,很多有來頭的人物被揪出來示眾,上演了一場“打土豪分土地”的活報劇。房屋的主人被趕出了門, “三代紅”的赤貧們占用了房屋,將好好的房屋東拆西搭,弄成“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雜院,房屋被嚴重破損。
當人們回到文明理智年代的時候,才感覺到這裡的“死角”原來是大上海的一筆寶貴財富。近代上海,自1840年開埠以來至解放前夕,共有各類居住房屋2 359.4萬平方米,其中獨院式住宅約6000幢,總面積300餘萬平方米,高級獨院式住宅更少,僅有160餘萬平方米,這類住宅數量雖然少,但是從建築價值和歷史價值來衡量是上海歷史建築的重頭戲。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人們的市場經濟觀念意識增強,近年來老上海獨院式住宅成了熱門的“搶手貨”,一些頗有實力的大公司和社會人士動輒巨資購買“老洋房”。有的大公司從高級商務樓搬出駐進“老洋房”,上海大報小報、期刊月刊等新聞媒體都對“老洋房”特別關注,“老洋房”的投資升值潛力一片看好。
老洋房”,從建築學角度稱“獨院式住宅”,俗稱“名宅”,稱它名宅是因為建築有名氣,居住的人有名望。具體地說老上海名宅的價值體現在:
一、住宅地皮昂貴。解放前這些名宅大多數分布在徐匯區和盧灣區的原法租界、靜安區、長寧區的原公共租界以及越界築路地區,如溧陽路、多倫路、華山路、愚園路以及虹橋地區。經過長期的建設,這些地區居住環境幽靜、生活設施配套齊全。建造一幢房屋相對來說容易,而打造一個環境設施優越的生活社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不斷的資金投入和建設,甚至幾代人的不斷努力。
二、住宅設計和施工精良。建造這些名宅的都是大戶人家,聘用的大多數是當時一流的建築師和營造商,通過他們將各國最流行的建築風格引入上海,匯聚了世界各國的建築精華,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他們傑出的構思和精巧的技藝,營造出一批批色彩斑斕的住宅。建築是建築科學技術與建築藝術融合的產物,有的優秀住宅無論是建築造型、平面設計、外立面裝飾,還是室內樓梯、門窗、吊頂等細部處理都精緻到了令人驚嘆的地步。
三、住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住宅是人們活動的主要場所,人與建築緊密相連,老上海名宅的房屋主人許多都是老上海歷史人物,一幢房屋一個業主即是老上海歷史的一個片斷。如今,雖然房屋大多數已經易主,但是見證歷史的房屋還在,這些歷史遺產具有上海獨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上海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經過半個世紀乃至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保存下來的老上海名宅確實不易,一部分毀於炮火,一部分在城市建設中被拆了,數量逐漸在減少。物以稀為貴,今天的老上海名宅不再是一般意義上供人們居住的住宅,而是歷史文物與居住雙重性質的住宅。
保護老上海名宅是把上海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需要,綜觀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如巴黎、倫敦、羅馬等都十分重視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一些名人住宅不僅修繕一新,有的還闢為紀念館對公眾開放,既增加了城市景觀又豐富了城市文化和旅遊資源。上海對老上海名宅也做了許多工作,如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周公館等不僅建築得到了很好保護,而且開闢了紀念館,每年接待國內外大批參觀者。近幾年來,上海地方立法,加強對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如馬勒住宅過去長期為機關辦公用房,現在將機關搬出後,撥出巨款“以舊如舊”重新修繕,恢復了原來的面貌,使歷史建築煥發了青春。
保護老上海名宅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方法,我們選擇將散落在社會上的零星資料,加以蒐集、整理、編纂成圖書的形式,挖掘建築歷史文化,宣傳建築特點和亮點,從而吸引更多的人來關心愛護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
作者分別來自規劃管理、建築設計和房管部門,長期從事上海建築歷史的研究,曾經出版過一批著作。本書大多數是作者過去沒有發表過的最新發掘的資料,有少數建築雖然不陌生,但是本書補充了許多資料和當時的建築圖紙,使讀者可以進一步了解老上海名宅建築。
老上海名宅建築由於年代已久,蒐集資料十分艱辛,即使我們努力也難免存在疏漏,希望有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將你們所了解和擁有的資料提供給我們,不斷補充完善上海建築歷史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