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耕

翻耕

使用等農具將土垡鏟起、松碎並翻轉的一種土壤耕作方法。通稱耕地、耕田或犁地。在世界農業中的套用歷史悠久,套用範圍廣泛。中國約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使用帶犁壁的犁翻耕土地。翻耕是指把土地進行鏟起、打散、疏通等把土地變得平整鬆散,是農民耕種最初步的一個過程,翻耕可以讓種子在土壤中得到呼吸和容易生長,翻耕也是中國南北方慣用了幾千年的耕種方法,也是南北方唯一統一的耕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翻耕
  • 俗稱:耕地、耕田或犁地
  • 運用器材
  • 用途土壤耕作
作用,方法,

作用

翻耕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在於:它可以將一定深度的緊實土層變為疏鬆細碎的耕層,從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於接納和貯存雨水,促進土壤中潛在養分轉化為有效養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可以將地表的作物殘茬、雜草肥料翻入土中,清潔耕層表面,從而提高整地播種質量,翻埋的肥料則可調整養分的垂直分布;此外,將雜草種子、地下根莖、病菌孢子、害蟲卵塊等埋入深土層,抑制其生長繁育,也是翻耕的獨特作用。翻耕對改良牧草地、綠肥地、殘茬雜草地、施用有機肥多的地或開墾荒地,效果尤佳。但在乾旱情況下翻耕,常因下層濕土被翻到上面而損失水分;在水土流失或風蝕地區,耕后土壤處於疏鬆狀態,易引起水蝕或風蝕。

方法

鏵式犁是最常用的翻耕農具。由於各種鏵犁的犁體結構不同,性能和用法也有差異。一般鏵式犁的犁壁固定,只能向右側翻土。耕地時常用內翻法或外翻法。前者先由作業區的中線左邊開始,按順時針方向運行,由中間向兩邊翻耕,最後在中央留下犁壟,兩邊留下犁溝;後者則由作業區的右邊開犁,按逆時針方向運行,由外向內翻耕,最後在中央留下犁溝,兩邊留下犁壟。通常是交替使用內、外翻法進行套耕,從而減少壟溝數。使用雙向犁耕地時,採取梭行耕作法,向地的同一側翻垡;耕後田間不產生犁溝和犁壟,有利於平整土地,通常套用於坡地、水田和灌溉地。翻土能力:熟地使用通用犁可翻轉 135°;荒地使用帶螺旋型犁壁的犁可翻轉180°。除鏵犁外,還有使用圓盤犁或鐵杴翻地的,但翻土能力較弱。
翻耕深度根據作物種類、土壤質地、當地氣候、季節等多種因素而定。如甜菜甘薯等塊根作物宜深耕;等淺根作物宜相對淺些;粘土宜深耕,沙土宜淺耕;秋耕宜深,春耕宜淺;休閒地宜深,播種前宜淺等,必須因地因時制宜。蘇聯一般提倡耕深20~22厘米,薯類等塊根作物常加深至25厘米以上;西歐各國進行連續5~10年的試驗,一般耕深為20~25厘米。中國的實踐表明,從舊式犁的耕深12~13厘米增加到機引犁的20~22厘米或25厘米左右,常有增產效果;深耕結合施用有機肥,效果更為顯著。翻耕的時期,一般隨當地氣候、熟制和作物生育期而異。中國按不同的翻耕季節分為秋耕、冬耕、春耕和伏耕等4種,並選擇能調節土壤水分、熟化土壤的適宜時間進行。一般在作物收穫後及早翻耕,有利於提高整地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