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遲到

習慣性遲到是一種行為。有這樣一類人,對他們來說遲到已經是一種習慣,守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不守時的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他們,就是這樣習慣性遲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習慣性遲到
  • 類型:名詞解釋
現象,原因,社會觀點,專家支招,

現象

等人和讓人等是場博弈,調查發現近3成人會習慣性遲到。除去因為客觀原因,比如交通、意外等造成的遲到,大量的遲到現象都是當事人主動造成的。“習慣性遲到”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可用心理學知識分析。

原因

一般來說,習慣性遲到分成兩大類情況,一種是客觀情況導致的,比如貪睡、堵車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另一種是主觀原因,這又可以分為心理層面和意識形態層面。
1.心理層面造成的遲到通常被稱為“強迫症”。
典型案例:打掃房間、重新把房子裡的物品擺到規整的位置、挑衣服、精心打扮、檢查開關和門窗再重新檢查一遍物件的擺設,這就是每次Alice出門前給自己規定的一套程式。要是哪個環節出了紕漏,那她連跨出門半步都不踏實。如果事先約好的話,Alice倒是會仔細計算上自己完成這樣一套任務的時間,勉勉強強遲到個三五分鐘,但一旦遇上緊急任務,她起碼要遲到40分鐘甚至1個小時。
2.意識形態層面造成的遲到大多是因為個體對於遲到這件事本身不以為然,覺得無所謂,這些人遲到的時間一般比較地長。
典型案例:“我有個朋友,每次約會至少要遲1小時,比如說好晚上7點,她不到8點絕不會出現。”從事外貿工作的Lisa說,這逼得她只好每次把預約時間都提前,但這似乎也解決不了問題,該遲的還是遲。“我不止一次問她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她似乎自己都沒法解答。她說,每次準備準備就過那個點了……”
其實,問題就出在這個“準備準備”上。遲到者往往覺得自己時間充裕,或者認為出了門一眨眼就能到目的地。在他們的腦子裡,半小時和一小時幾乎沒什麼區別,因為“準備準備”能很輕鬆地把時間消磨掉。

社會觀點

調查表明,64.52%的人覺得,“習慣性遲到”的人沒什麼時間觀念,把握不好出門以及路上所需的時間。也有29.03%的人認為這就是不在乎和別人的約定,不尊重他人造成的。如果一個人老是遲到,還不以為恥,那他很可能就是犯了第二個錯誤。
因為某些不準時的人而耽誤其他人的時間,只會造成惡性循環。每個人都在猜度別人的想法,以預計自己的得失,並且在多次“吃虧”後也調整行動,那么這個關於時間的問題只會越來越混亂。
在任何場合,遵守規則是一種美德。但當大部分人都不遵守規則的時候,遵守規則的人反倒會被人看成是傻子。這種病態的“約會現象”值得“習慣性遲到”的人反思。

專家支招

組織規劃與時間管理專家朱莉・摩根斯坦恩在《如何高效管理你的時間和空間》一書中專門提到了如何克服“習慣性遲到”這個問題。仔細看看,或許對你有幫助。
★成為一個時間現實主義者。買一個秒表來練習估算時間。整整一個月,在任務單上的每個事項旁寫上預算的時間。執行任務時,用秒表來統計實際耗費的時間。當你了解每件事情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你就知道時間不是無窮的,並切合實際地安排你的日程。
★查明遲到對他人造成的影響。習慣性遲到者總是拒絕承認自己遲到對別人造成的影響,而明白這點能讓你在攪亂約定時間之前三思而行。勇敢地讓身邊的人告訴你真相,詢問他們:“我遲到時會給你帶來什麼麻煩?”“我遲到對你有什麼影響?”答案可能會讓你十分驚訝。
★抵制“再做一件事”的誘惑。大多數人遲到的原因在於總想再多做一件事。停!不許做。接連30天,定個規矩:計畫外的任務絕對不予考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