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縣萬佛堂石窟

義縣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與雲岡、龍門兩大著名石窟同期一脈。是由書法摩崖、石刻造像構成的藝術綜合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萬佛堂石窟位於遼寧義縣古城西北9公里大凌河北岸的福山峭壁上,氣勢恢宏壯觀。石窟分為東西兩區、現存大小洞窟16個,時刻造像430餘尊。西區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東將軍營州(今朝陽)刺史元景為皇帝祈福開鑿的。 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群布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窟頂蓮花寶蓋、飛天藻井更顯北魏時期的時刻技藝。摩崖“元景造像碑”字跡遒勁挺秀,筆力極工,被清末梁啓超評為“天骨開張、光芒閃溢”,康有為則稱其為“元魏諸碑之極品”,韓貞造像題記“則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史、邊疆史極為珍貴的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義縣萬佛堂石窟
  • 建於:北魏
  • 雕像:430尊
  • 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
  • 地點:遼寧的義縣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西區,東區,第一窟,第六窟,石窟現狀,

發展歷史

建於北魏的義縣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化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寶庫內的魏碑被梁啓超康有為稱為“元魏諸碑之極品”。
萬佛堂石窟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入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石窟鑿於懸崖峭壁,下臨寬闊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廣漠的田野,遠處輕煙漫籠,近處綠柳成行,不時還有覓食的羊群點綴其間,宛若唐人詩境、宋人書卷。令人弔古之際復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別是經過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繕,將這一瑰麗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險、峻、秀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更加光彩奪目。
分為東西兩區,共存窟(龕)20餘個,雕像430尊。

主要景點

西區

據碑刻記載:西區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東將軍營州(今朝陽)刺史元景為黃是祈福開鑿的。現存9窟,分上下兩層,下層為6大窟,上層為3小窟,另有部分壁龕。保存較完整的是第一窟和第六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布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東區

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群布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至於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並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

第一窟

第一窟,東西北三壁各雕三佛,經過泥塑後又復原,面目已難辨認。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養人像,都是北魏的珍貴遺蹟。下部四尊佛像為後代補雕。

第六窟

第六窟現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髮髻,細眉長眼,高鼻薄唇,叉腳倚坐,體現一種慈善尊嚴和超然出世的神態,是典型的北魏造像,兩目邊侍菩薩,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

石窟現狀

萬佛堂石窟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她前臨大凌河,後倚福山,遠望峰巒疊嶂,近看林濤樹海,碧波蕩漾,這如詩如畫的山光水色、神秘莫測的石窟藝術,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旅遊者。特別是近年來經過大規模的保護性修繕和開發建設,增建了一批亭、台、橋、閣,使古老的萬佛堂煥發了青春的活力,使這顆鑲嵌在遼西大地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奪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