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第160航空作戰團

美軍第160航空作戰團

美國陸軍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英語:U.S.Army 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縮寫為 SOAR)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中唯一的航空部隊,綽號“蝰蛇”,代號“黑夜潛行者”,主要負責對三角洲部隊和其他特種部隊提供直升機運輸支援和直升機攻擊支援。

美軍第160航空作戰團“黑夜潛行者”是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唯一的航空部隊,該部隊前身是1977年編成的第159航空營D連,是以支援夜間特種作戰為目的而創建的直升機支援部隊,1981年改編為“第160航空營”,部署到美國肯塔基州坎貝爾堡陸軍基地。後來部隊的規模逐漸擴大,發展成團的規模,到1990年5月,更名為“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由司令部和航空訓練中隊(坎貝爾堡),第1營(坎貝爾堡),第2營(坎貝爾堡),第3營D中隊(波多黎各),第4營(韓國大邱)等組成,其總兵力約為12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軍第160航空作戰團
  • 外文名:The 160th Air Operations Group
  • 部隊前身:第159航空營D連
  • 所屬國家:美國
  • 總兵力:約1200人
  • 參加戰役:遊輪人質營救,入侵巴拿馬等
  • 部隊性質:陸軍航空兵
  • 綽號:“蝰蛇”
暗夜飛行,戰鬥任務,戰鬥機型,全球急先鋒,

暗夜飛行

美國陸軍第160特戰航空團的任務特性,與美國空軍特戰聯隊有著顯奢不同,並不擔任攻擊或電戰任務;相對的,第160特戰航空團的主要任務,為突破直升機操作空域限制,切入夜暗天空,達成隱密滲透的特戰輸運任務。其飛行要求為低空高速的靈敏度;低空是為避開敵人防空雷達的偵測,於敵人無預警狀態下將特戰部隊運送至目標區,並於執行任務後撤出特戰人員;高速及靈敏性則是在戰鬥狀態下,規避敵人地面防空炮火的追擊。
 為達成上述任務目標,夜暗是最好的天然掩護,因此特別著重夜暗飛行的第160特戰航空團,習慣被稱為“暗夜潛行者”(Night Stalkers)。除了主要夜暗秘密滲透任務外,只要狀況需要,他們也必須在白晝出動;隨時待命的任務特性,自然形成其精神標語:“暗夜潛行 永不止息”(Night Stalkers Never Quit)。
第160特種航空團徽章第160特種航空團徽章
回顧美國特戰部隊的歷史,其變革可追溯自伊朗人質營救行動的失敗。當時美國叄軍各自有其特戰部隊組織,雖各自具備戰術機動能力,但多少在其他軍種的運用特性上仍稍嫌不足。
1980年,為營救遭恐怖主義份子拘禁的美國人質,美國國防部發起稱為“鷹爪行動”(Eagle Claw)的聯合軍種特戰行動,由海軍艦艇運送、海軍陸戰隊直升機戰術機動,而由陸軍特戰部隊執行陸上突襲計畫。該次行動的結果是半途而廢的悲劇收場,在還沒有抵達目標區前,就因直升機於沙漠集結地區相撞,而造成數十名人員傷亡的結局。這次失敗的教訓,使美國國防部深切體會到特戰部隊協同指揮的重要性,亦使得當時剛就任的里根總統決心整頓美軍全球特種作戰能力。
伊朗人質營救行動失敗後,美國特戰組織發生全面性的變化。1981年,美國國防部成立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USSOCOM,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並以聯合特戰司令部(JSOC)負責統合叄軍各自特戰部隊於部署行動的管制與指揮。
在聯合特戰司令部成立之前,美國唯一獲得政府授權,能執行秘密任務的機構只有中央情報局(CIA)而已,然而機執行海外地區的秘密行動,通常需要軍方協助,但軍方支援在技術層次上仍屬非法;為順利達成機動要求而規避法律限制,中情局發起稱為“海獅”(Seaspray)的最高機密計畫,表面上由中情局採購數架改良型定翼機執行機動運輸,但真正執行機動運輸任務的,是陸軍航空聯隊的休斯500MD型直升機。500MD機體雖仍為越戰時期OH-6輕型觀測直升機,但為執行秘密任務已大幅修改,並成為爾後美國特戰部隊運用直升機衍改的典範雛型。
為順利支援“海獅”行動,500MD型直升機幾乎作了全面的修改,加裝夜視裝備使500MD直升機可在完全夜暗狀況下飛行,而最高速率可達225km/h(140mile/h)以上;另為運輸人員,特殊修改的著陸滑撬上一次可載運9名特戰人員,這對此種小型直升機而言,誠屬相當難得的運載性能。更甚者,500MD在主旋翼部份裝設了特殊機構,使能執行靜音飛行,真正達成隱密滲透的目的。
海獅計畫開始後不久,第160特遣部隊(Task Force l60)隨即成立。其目的除支援中情局的秘密行動外,更順理成章地擔任陸軍叄角洲特戰部隊的特戰滲透工具。由於初期任務泰半於夜間實施,“夜暗潛行者”的名號不逕而走。
第160特遣部隊的成立,除中情局“海獅”計畫的需求外,其實部份也源自於美國陸軍對特戰任務的需求。第160特遣部隊成立前,美國陸軍為執行特戰部隊滲透運輸任務,原由第101空降師第158航空營擔任,其操作機型多為CH-47 契努克(Chinook)或UH-1H 休伊式等型運輸直升機;為滿足特戰行動更具“侵略性”的任務特性,除機種裝備亟待更新外,規模也必須加以擴充。在加入MH-47、MH-60及AH/MH-6J等適應特戰任務需求的機型中隊後,第158航空營即更名為第160特遣隊。
為達成特戰任務要求,第160特遣隊的主要任務及訓練方向有兩大重點,其一為夜暗飛行,其二則為飛行機組人員的特戰能力訓練。對素質較高的飛行人員而言,特戰訓練雖然艱困,但並非難事,通常在準則與技巧訓練後,飛行機組人員即能配合專責特戰部隊的任務執行(畢竟地面戰鬥本非飛行人員的主要任務);真正困難的,是要讓飛行員適應完全夜暗的飛行狀況。由於特戰任務特殊,滲透任務通常需在惡劣天候(夜暗及天候不佳狀況)、困難地形下小規模的執行,於避免敵人偵知狀況下,達成滲透突襲的任務。因此,夜暗低飛、地形障礙及獨立無援的執行任務,就成為第160特遣隊飛行員的主要訓練要求。
於夜暗困難地形上低空飛行,聽似容易,但誠如一位飛官所言:“當天候、地形都成為威脅因素時,你需要的是如外科醫生的手、瘋子的勇氣和公牛般的種。”或許是飛行員天生冒險進取的特質,當第160特遣隊成立後,立刻成為美國軍方直升機飛行部隊的“麥加”聖地,許多在陸軍直升機部隊擔任一般運輸及飛行訓練任務的飛行員,都迫不及待的申請加入第160特遣隊,以挑戰自己的飛行技能;更甚者,空、海軍及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部隊,亦有許多人自願加入第160特戰直升機航空部隊。
慘綠訓練
最初選進第160特遣隊的飛行員,被指派到稱為“慘綠排”(Green's Platoon)的訓練課程,進行特戰飛行訓練。在慘綠排的訓練中,飛行員須將原先的飛行習慣完全拋除,學習新的特戰夜間飛行訓練,在夜暗、低空甚至高速下飛行。當時的夜視裝備視界狹窄,且容易造成視覺差異,而這在低空高速飛行於困難地形時,是相當危險的。視覺上幾度的差異,就可能便直升機纏上高壓電纜或衝撞山壁,造成機毀人亡的悲劇。事實上,慘綠排飛行訓練課程的高損耗率,曾使得美國國防部一度想終止第160特遣隊的編成。
慘綠訓練慘綠訓練
1983年是第160特遣隊最艱苦的一年,由於使用夜視裝備執行異於平常的飛行方式,曾有一次於密西根湖上的飛行訓練,因夜暗大霧、視線不清,造成撞山而1次折損5名飛行員的慘劇。1983年1 年當中,夜暗潛行者即因訓練意外事件而折損17名人員,這在平時訓練上是使軍方相當“不舒服”的耗損率。
然而事實證明,慘綠排的訓練,有助於提升美國軍方直升機部隊的全天候飛行能力。雖然戴用現代夜視裝備的夜間飛行仍具高度危險性,但夜視裝備根據實際運用的經驗不斷改良,及飛行員的配合適應等,使夜暗飛行的安全性提高不少,更重要的,由於慘綠排訓練的經驗傳承,使美軍現代直升機部隊都已具備全天候飛行能力,另因低空高速相當於特技飛行的訓練要求,使第160特遣隊成為一支技術優異、勇氣十足的飛行部隊,更突破以往被視為不可能的現代直升機飛行空域。
慘綠排訓練6個月,當所有飛行員對幾近特技危險飛行的方式習以為常後,還須進行額外的陸地特戰訓練,使其能配合地面特戰部隊作戰;於地面戰鬥訓練項目上,主要是防衛與脫逃求生訓練為主。在降落敵區釋出特戰部隊執行特定任務時,機組人員的任務即在直升機周邊構成防禦火網,阻絕敵人地面部隊接近,如敵軍持續迫近,顯然將對直升機造成危害威脅時,飛行員即須登機發動直升機準備脫離戰場,而其他機組人員則持續抵擋敵軍迫近;如無法阻絕敵軍迫近或直升機遭敵火損傷而無法升空,機組成員的任務即在破壞飛機(尤其是某些機密裝備)後迅速脫逃、隱藏行蹤,並等待救援。

戰鬥任務

第160航空團的飛行員都是驕傲自信的一群,這在特戰部隊中是正常的氣氛。雖然是隸屬陸軍的正式航空部隊,但其執行的任務卻以隱密與機密性居多,尤其在平時的運用上,因機密任務的特性,而使其危險性較一般飛行部隊高出許多。
“藉夜暗掩護,不被偵知的打擊目標”,是第160特戰航空團的主要任務設計目標;根據聯合特戰司令部的規劃,第160特戰航空團的主要運用方式,僅能從夜暗高速低飛的訓練方式看出端倪,至於其執行任務的種類與性質,則必然予以否認(Deniability)。因此除了戰術運用外,對他人而言也許是障礙的夜暗,對第160特戰航空團的飛行員而言,卻是最佳的天然掩護。
除機密任務外,第160特戰航空團另一項主要任務,為反恐怖活動的人質營救行動,必須支援各軍種特戰部隊人質營救行動的空中機動需求,無論地面房舍、移動車輛、海上船艦甚至空中飛行器等,第160特戰航空團的飛行員必須將直升機迅速飛到目標正上空,並保持與目標一致的移動速度(這對高速移動目標而言,是一項高難度的飛行特技),攀附在直升機旁的特戰突擊隊員,即利用繩索快速垂降至目標進行突擊;突擊行動發起後,直升機還須保持機動,提供突擊部隊可能需要的火力協助或人員撤出需求。

戰鬥機型

因創始初期源自於第101空降師,因此第160特戰航空團的隊員都習慣將肯塔基州坎貝爾堡(Fort Campbell)稱為基地。事實上,當1980年代未期,支援中情局“海沫”計畫的第160特遣隊擴編成正式陸軍航空部隊,並改稱第160特戰航空群時,大部分的人員及飛機仍駐紮在坎貝爾堡內的機場,主要任務雖仍以敵後秘密滲透運輸為主,但為因應時勢需要而持續擴展。1990年7月起,美國特戰司令部開始運作時,為統一叄軍特戰部隊滲透運輸及空中密接支援等需求,第160特戰航空群進一步擴編至團級規模,並正式更名為現在的第160特戰航空團。根據官方發布的資料,第160特戰航空團的總人數約有1500名官兵,組織編裝如下:
第1營(1/160) 為該團的“黑暗”部隊,專門負責支援各軍種特戰部隊如:陸軍叄角洲、海軍海豹、國家安全局(NSANationalSecurity Agency)、國防情報局(DIA, Defense lntelligence Agency)等單位的特戰或秘密行動。第1營配備30架MH-60 ,MH-6/AH-6 各8架,皆駐紮於坎貝爾堡內。
第2營(2/160) 為該團的“灰色”預備部隊,支援第160特戰航空團各種相關秘密特戰行動或公開的軍事行動。第2營亦駐紮於坎貝爾堡,配備30架MH-47重型運輸直升機。
第3營(3/160) 駐紮於喬治亞州沙瓦那(Savannah)陸航基地內,為該團的“白色”公開部隊,主要負責支援其他陸軍部隊對直升機運輸機動的需求。因駐地關係,常與第75遊騎兵團第1營配合協同作業。配屬該營的機型為MH-60及MH-47各10架。
第160特戰航空團的精髓,除訓練精良的飛行機組人員外,發揮其部隊戰力的憑藉,則圍繞在配賦的MH-47E、MH-60K及AH-6/MH-6 “小鳥”(Little Bird)等3種特戰直升機。
根據原製造廠商波音公司的衍生型號,MH-47E實際上是由一般CH-M47D軍用運輸直升機,依據特戰需求特別修改而成。為能達成全天候、全地域、敵境內長程秘密運輸任務,其性能要求為先進的航電系統、長程長期的機件運作可靠度;此性能要求看似簡要,但在實際執行上,卻須相當高的技術層次方能達成。
MH-47E機上裝設的整合航電系統(IAS,Integrated Avionics System),能結合衛星與任何其它美軍聯通網路,執行全球通訊與定位導航。尤其難得的是整合航電系統,已充份達成美軍裝備使用共通性的要求,其系統內的無線電通訊機、任務電腦及多功能顯示器等重要組件,可與另一機型MH-60K 的系統組件完全互換使用;除維護性能及戰術運用性能提升外,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可直接藉無線電通訊網路建立情報交聯,增加成功達成任務的機率。
至於機件運作可靠度方面,規格要求為全系統6小時以上、超過556km(300nm)的連續操作能力,這在大量運用電子系統的現代裝備上尤其顯得重要,而高達90%以上的任務妥善備便率,使MH-47E無需其他整補系統的支援,即能深入敵境並獨立執行任務。
相對於MH-47E擔負長程特戰運輸任務,MH-60K鋪路鷹式(Pave Hawk)直升璣,則擔負中、短程戰術運輸任務。除運輸酬載能量與航程較MH-47E小外,其他設計性能則約略與MH-47E相當。
第160特戰航空團所用機型中,最多才多藝者,則非MH-6/AH-6J特戰直升機莫屬。MH/AH-6J 的機體設計,雖為1960年代中期美國陸軍OH-6A小馬式(Cayuse)觀測直升機的老舊設計,但航電、動力等重要系統,皆根據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MD530F型通用直升機大幅修改而成。
MH-6J為偵搜/人員攜載型,通常一次搭載2名特戰人員,能全天候、全地域的執行小組秘密滲透任務。AH-6J則為攻擊型,機體雖小,但可攜掛各式各樣對地或對空武器;對空武器通常可掛載4枚針刺(Stinger)飛彈;對地攻擊時,除可裝掛4枚地獄火(Hellfire)反裝甲飛彈執行反裝甲任務外,另可掛載火箭或機炮英艙,執行一般地面密接支援任務。
MH/AH-6J 兩型直升機上,都裝設了先進的前視紅外線(FLIR,Forward Looking lnfraRed)及精準導航系統,能在夜間幾近零視度的狀況下,精準抵達目標執行滲透、人員撤退或攻擊任務。長程部署時,MH/AH-6J都可使用美軍現役C-130、C-141或C- 5A等型運輸機來執行空運,抵達機場後5分鐘內即可備便起飛,為現代快速武力部署的最佳典範。
如前指揮官福熙上校(Joseph Fucci)所言:“特戰行動即意味著特殊任務、人員、訓練與裝備的組合”,“小鳥正是為我們特殊設計的機型,而它也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過。”
MH-47E可在機身後部兩側大型視窗處加裝12.7mm 機槍以供自衛。 自1983年開始,MH/AH-6J 即活躍在美軍各次相關戰役中。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戰役,MH/AH-6J 即是首先出現在戰場上的直升機種;1987年波斯灣兩伊發動舉世震驚的油輪戰爭時,也是由MH/AH-6J首先出現在波斯灣上空,對伊朗的布雷船及巡邏艇實施精準攻擊;1989年“正義入侵行動”(Just Cause)逐出巴拿馬強人諾瑞加(Manuel Noriega)的特戰行動;海灣戰爭期間及至最近索馬利亞海地的美軍特戰行動中,MH/AH-6J 無役不予,全力支援特戰部隊執行任務。

全球急先鋒

激怒行動
第160特遣隊的首次秘密行動,為1983年10月24日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激怒行動”(UrgentFury)二此次戰役中,第160特遣隊幾乎出動所有的直升機,除以AH-6 攻擊直升機負責海豹部隊第4隊登入前的灘頭戰鬥偵察外,更以AH-6伴隨UH-60(當時仍未啟用MH-60特戰衍生型)運輸特戰部隊(叄角洲第1隊及海豹第6隊)對內陸目標展開空中突襲。
雖然亦為突襲行動,但“激怒行動”的規模絕非應采秘密型態特戰部隊應有的作戰態勢,因而造成出乎意料的戰火洗鍊。6時15分黎明初曉,l隊由AH-6伴隨掩護的UH-60直升機,以低空高速的飛行編隊撲向內陸目標,不料正巧經過早已嚴陣以待的地面防空火網,主要是俄制ZSU-23型23mm自走防空機炮;編隊雖然立即散開,但成群連串的彈雨卻無情的射向機群,當下就摧毀1架UH-60直升機,另外 7架雖避過劫難,但也嚴重受創。
格瑞那達的“激怒行動”,原打算以精銳特戰部隊的閃電突襲戰法完成戰術目標,以宣揚當時雷根政府執行區域安全任務的決心,但顯然美國叄軍各特戰部隊都還不適於秘密行動以外的正式軍事行動。第160特遣隊的機群損失嚴重,叄角洲及海豹特戰部隊也未能順利執行任務;更甚者,負責主力攻擊的遊騎兵部隊,更遭受比原先預期更大的損傷。戰爭畢竟是現實殘酷的,美軍各特戰部隊的戰術運用,顯然仍不適用於如“激怒行動”般的正式軍事行動,因而在開戰後不到24小時內,聯合特戰司令部就決定全面撤出所有特戰部隊。
遊輪人質營救行動
第160特遣隊(及其他美軍特戰部隊)為世人所熟知的一次公開行動,為1985年10月間發生的遊輪人質營救行動。1985年10 月5日,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劫持了義大利籍遊輪Archille Lauro號;當獲知船上大部分人質為美國公民後,美國立即出動特戰部隊準備展開人質營救行動。第160特遣隊的MH-6J及MH- 60直升機群,立即運往西西里西格里拉(Sigonella)海軍航空基地部署,海豹特戰部隊也待命準備展開對遊輪的水下突襲,叄角洲特戰部隊則準備在遊輪靠岸或人質被移往陸地的情況下,展開突襲營救行動。
由於人質中尚有多國公民,美方無法獨斷專行,另因義大利政府的堅持,美軍特戰部隊的突襲行動一直被壓在談判優先之後;冗長延宕的談判交涉過程中,遊輪終於駛向埃及,並由埃及政府同意提供飛機,供恐怖份子逃往突尼西亞。由於劫船過程中,恐怖份子曾冷血的槍殺1名美國公民,並將屍體拋入海中,美國乃決定一待人質脫離恐怖份子掌握後,即截下恐怖份子接受司法審判。當恐怖份子飛離埃及領空後,美軍出動F-14戰機於地中海上空,成功攔截埃及航空波音737噴射客機,並迫使其降落西格里拉基地,接受叄角洲及海豹特戰隊員的“迎接”。
中東波斯灣地區的行動
根據未證實的報導,第160 特遣隊於1980年代中葉開始,就涉入兩伊之間的戰爭,雖然大部分任務一般鹹信是偵察在黎巴嫩地區遭伊朗挾持之美國人質的行蹤,但由於長期和伊朗恐怖主義對抗,因而逐漸演變成反伊朗政府的秘密顛覆行動。根據以色列及阿拉伯國家情報組織的監聽,美國在西奈沙漠中的活動相當頻繁,而直升機的部署與運用,亦顯示第160特遣隊及特戰部隊的存在。
而各國對美軍特戰部隊秘密涉入中東情勢的懷疑,於1985年一次意外事件中獲得證實。1985 年12月 12日,1架由西奈沙漠飛返美國的包租噴射客機,於紐芬蘭(Newfoundland,加拿大東部一大島)甘達爾(Gander)機場降落加油,再起飛後不久即墜毀,機上248名乘客(清一色為美軍第101 空降師及第 160特遣隊現役軍人1 全數罹難。事後調查報告雖宣稱為機翼結冰導致意外失事,但多疑好事者卻一再要求美、加兩國,再度針對其他原因:如恐怖份子的炸彈攻擊進行深入調查。無論失事原因為何,該次空難事件至少向世人揭露了美軍特戰部隊部署在中東地區的事實。
兩伊戰爭末期進入波斯灣油輪大戰時,美國的態度顯然較偏向伊拉克。兩伊相互爭戰數年後,為破壞對方經濟命脈,轉而開始攻擊彼此的原油產輸設施,及攻擊對方海上航行的油輪;伊拉克出動幻象戰機發射飛魚(Exocet)飛彈攻擊伊朗油輪與設施,相對的,伊朗則以海上快艇攻擊伊拉克的原油產制設施。由於海上戰火可能波及歐美國家的重要石油來源,美國藉此名義開始對伊朗實施海上攻擊行動。
由於伊朗利用遍布近海的鑽油平台,作為海上聯絡與攻擊的基地,攻擊伊朗海上鑽油平台便成為第160特遣隊的主要任務。為順利執行攻擊任務,第160特遣隊的AH-6J特別進行“打帶跑”及海上迫降(伊朗在鑽油平台上皆布置兵力)的求生訓練;MH-60也演練搭載海豹特戰部隊或其他特戰人員,準備對伊朗鑽油平台進行突襲。事實證明,事前的周詳演練,對任務遂行有絕對的助益,第160特遣隊對伊朗鑽油平台的攻擊行動相當成功,數十座伊朗鑽油平台被美軍特戰部隊悉數摧毀,第160特遣隊的AH-6J還直接以機上火力摧毀數座鑽油平台。
入侵巴拿馬
當仍為特遣隊編制時,第160特遣隊最大的部署行動,為1989年12月美軍人侵巴拿馬的“正義入侵行動”。該行動美軍出動超過4000名以上的特戰部隊,當然第160特遣隊也不可避免的參與。
巴拿馬入侵行動中,第160特遣隊的AH/MH-6J充份發揮機動滲透與攻擊的能力;滲透任務中,AH/ MH-6J搭載特戰小組,執行營救美國人質與搜捕巴拿馬強人諾瑞加的行動;雖然實力懸殊,但支持諾瑞加的軍方部隊卻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手。整個戰事中,2架AH-6及1架MH-6直升機被敵火摧毀,地面特戰部隊也遭受相當損失。
海灣戰爭的部署
近代最大一次戰爭--海灣戰爭,為美軍自越戰後最大規模的部署。而當時已隨美國特戰司令部成立,而擴編成團級編制的第160特戰航空團,也全力支援美軍的整體部署行動。
自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開始,美軍隨即展開“沙漠之盾”行動(Desert Shield)的積極防禦及增補集結。當時部署在波斯灣地區的現有地面兵力,僅為第5航空特戰群的綠扁帽部隊及第160特戰航空團第3營;為避免伊拉克部隊持續進犯沙烏地阿拉伯,第160特戰航空團第3營的直升機群,載運著綠扁帽部隊忙碌且緊張的在沙、科邊境布雷,並沿著沙國防禦線甚至深入伊拉克境內偵察伊軍的行動與部署。
伊軍自侵占科威特後,並未占著戰略先機而進一步阻絕美軍(及聯合國部隊)的增援行動,使聯軍得以利用數個月的時間從容增補與部署。到1991年 1月16日聯軍開始發動“沙漠風暴”行動(DesertStorm)的空襲時,第160特戰航空團已從事偵搜、運補等防禦性任務多時,且早已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準備參加正式戰鬥。
根據未經證實的訊息,聯軍總指揮官史瓦茲科夫(Norman Schwarzkopf)中將,或許是想要恢復美國傳統兵力自越戰後低迷的士氣,或是有鑒於近代美軍特戰部隊運用泰半不順的狀況,並未考量運用早已積蓄多時的特戰部隊戰力;幸賴USSOCOM指揮官史丁納(Carl Stiner)準將的力薦,才於沙漠風暴行動中為特戰部隊爭取到表現機會,由第160特戰航空團配合第75遊騎兵團,深入伊拉克西部地域執行搜尋與摧毀任務。
為配合沙漠風暴整體作戰行動,第160特戰航空團於沙漠中精研隱密滲透戰術。而這次作戰除夜間滲透外,白晝的正式戰鬥也勢將難以避免。因此如何在砂塵環境中實施高速低空飛行,以規避伊軍地面防空火網的截擊,就成為沙漠風暴行動前反覆訓練的重點。
一般直升機低飛的高度約為91.5m(300ft)左右,但在伊軍配置有先進俄制防空武器的威脅下,第160特戰航空團的飛行員們不斷把飛行高度降低,日復一日的勤練,從白晝到夜暗;當沙漠風暴行動正式展開前,第160特戰航空團各種機型的駕駛員,都已能如施行外科手術般精確的實施離地7.6m(25ft)超低空高速飛行。
眾所皆知,海灣戰爭實際上可說是美軍試驗各型新式精準打擊武器的試驗場。空襲作戰開始前,美軍還相當顧忌伊軍的防空武力,先制攻擊行動都是以伊軍的雷達指揮控制系統為主要攻擊目標。空軍的行動成果雖然輝煌,但許多伊軍機動防空系統,則有賴第160特戰航空團的戰鬥搜尋與摧毀能力。
為搜尋與摧毀布置於戰區前緣後方廣大地域的伊軍機動防空系統,第160特戰航空團機群沿著已遭聯軍摧毀的伊軍前線防空缺口進入,機動搜尋伊軍獨立目標並加以摧毀。AH-6J雖小,但精準強悍的攻擊火力,再一次受到實戰驗證;而MH-60的長程飛行能力,搭載著地面特戰人員,伴隨著AH/ MH-6J的進襲,也證實為相當成功的戰術。在此戰術下,MH-60所搭載的特戰人員,除驗證戰果外,還擔負保護第160航空團飛機的任務。
除了空中機動打擊任務外,第160特戰航空團還負責地面敵情偵搜與友軍部隊機動輸運任務。沙漠風暴空襲行動執行後不久,伊軍重裝部隊開始沿著連線伊科邊境的8號公路撤退;第160特戰航空團的MH-60載著能操阿拉伯語的第5空降特戰群,於前進觀測位置即時偵察伊軍動向。此偵察行動奠立隨後地面戰鬥的順利執行。地面戰鬥開始時,各主要伊軍部隊無論撤退或掩護部隊,都受到聯軍陸、空無情的追擊而損失慘重。
重蹈覆轍
海灣戰爭的勝利,雖然一掃美國軍方,尤其是特戰部隊以往作戰失利的陰霾,但人們往往會被勝利的喜悅沖昏頭。隨後於索馬利亞(Somalia)的部署不當,再度使美國特戰部隊重蹈覆轍,除遭受嚴重損失外,更使特戰人員蒙羞。
索馬里由於長期內戰爭鬥,民生凋弊,聯合國於1993年開始發起人道援助行動,以美軍為首的“重建希望行動”(Restore Hope),以聯合國部隊建立起“阻絕區域”,止息索國交戰多方的戰火。初期的軍事阻絕行動相當成功,美國海軍陸戰隊及海豹隊員在莫加迪修(Mogadishu,索馬利亞首都)的登入行動,嚇阻了交戰各方的炮火,並使聯合國部隊順利建立起非交戰區,隨即美軍將和平維護行動移交給聯合國部隊,功成身退。
建立起和平秩序後,聯合國期望促成交戰多方談判交涉以解決爭端,但以歐美國家為首的聯合國,卻習以“民主自由”為手段,企圖“改造”索國內部的爭端,故而難免偏向某方,終至釀成不可收拾的災禍。
1993年6月5日,因不滿聯合國的偏執,索國軍閥艾迪德(Mohammed Farah Aidid)部隊向聯合國部隊開火;在不到1小時的攻擊行動中,艾迪德部隊擊斃24名巴基斯坦和平部隊士兵,另外擊傷其他54名。至此艾迪德的挑釁,被聯合國冠以“戰犯”頭銜,而急欲緝捕。
艾迪德成為聯合國的目標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即展開全面的獵捕行動。美國空軍第1 特戰聯隊的AC-130空中炮艇,對疑為艾迪德指揮部、部隊集結區等目標進行精準轟擊,海軍陸戰隊則遍布莫加迪修城內及聯外道路上積極巡邏緝捕;雖然緝捕行動相當積極,但卻未獲得任何成果,艾迪德的行蹤仍然成謎,而艾迪德卻正準備展開報復反擊。
為期1個多月獵捕艾迪德的行動失敗,再加上艾迪德部隊對聯合國部隊的伏擊、聯合國部隊傷亡人數日益增加的壓力,使美國國內開始對美軍介入他國事務,及派遣大軍參與猶如戰爭遊戲般獵殺某人的正當性產生質疑。更甚者,1993年8月8日, 1輛美軍軍車中伏,造成4名美國士兵陣亡,更渲染了美軍行動的無能。此時在華盛頓的考量中,無論緝捕歸案或擊殺,艾迪德必須立即自索馬利亞的和平維護行動中“消失”,以免造成更大困擾。因此,美國特戰部隊奉命出動。
1993年8月24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國防部長亞斯平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包威爾將軍,聯名批准聯合國和平部隊指揮官郝戚(Jonathan Howe)的申請,對艾迪德及其部隊展開戰術行動,此處“戰術”的意義,即意味著特戰突擊行動。在戰術突擊命令批准前,美軍即已展開相關特戰行動的部署,任務編組主力為400多名第75遊騎兵團綠扁帽部隊、一些叄角洲特戰部隊及第160特戰航空團,任務只有一個一一獵捕或格殺艾迪德。
以總數超過600名的精銳特戰部隊,來對付一個第叄世界國家的軍事領袖,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特戰部隊的特色在隱密兩字,大規模的兵力運用卻掩滅了特戰部隊的特色;特戰部隊為求隱密機動,故皆為輕裝部隊,在遭遇傳統地面部隊的伏擊時即相當脆弱。同樣的,第160特戰航空團的各型直升璣,在夜暗中或可如鬼魅般的神出鬼沒,但在非洲烈陽灼燒的白晝里,則宛如一隻只大笨鵝,隨便1發準確的狙擊槍彈就可能將其擊落。
雖然獵捕行動進行得相當認真,特戰特遣隊也多次在夜間進行滲透突擊,但美國情報單位顯然低估了艾迪德的實力;搜捕行動持續進行數周之久,但只能摧毀一些艾迪德的周邊部隊,對核心領導階層的搜捕則始終沾不上邊;獵捕艾迪德的行動可能將面臨失敗命運。
即將絕望之際,美軍再度犯上躁進的錯誤。根據情報單位信誓旦旦的保證,艾迪德將於1993年10月 3日正午出現在城內奧林匹克飯店內,因此美軍指揮部決定大舉出動特戰部隊,準備一舉擒獲艾迪德。但正午時間深入敵境擒王的舉動,預言了必然的失敗結果。
在鄰近海地某一小島的前進基地中,第叄特戰群隊員利用MH-6OK直升機來執行夜間作戰任務。 10月3日正午,13架由MH-60及AH-6組成的機隊,準時抵達奧林匹克飯店上空,遊騎兵及叄角洲突擊隊員以繩索快速垂降至飯店天台,並衝進飯店內迅速控制了20餘名艾迪德部隊的軍官,但卻沒有艾迪德的蹤跡,顯然又是再一次的撲空,當準備撤出現場時,才發現中了艾迪德的埋伏。
當美軍發現中伏而準備撤退時,飯店周遭大樓頂層出現了狙擊手及RPG火箭發射器,l位參與該役的第75游騎乒團軍官形容“就像處在颱風眼中。”如瀉銀般的彈雨向美軍特戰隊員及空中盤旋的直升機群,一開火時就有3架黑鷹式直升機遭擊落墜毀。本著特戰訓練的宗旨,突擊隊員們並不急著押送俘虜撤退,而是沖向墜毀的直升機,準備搶救同僚及摧毀機上的機密設備;在直升機周圍立刻布置防禦火網,抵抗四周來襲的彈雨,並等待空中救援。
激戰中,l架擔任空中掩護的黑鷹式直升機被敵火命中,而企圖迫降至地面防禦圈內,但受創過重的直升機墜毀在遠處;3名機組員雖發揮求生的本領且戰且走,但仍無法逃過艾迪德部隊的追擊,正駕駛杜倫(MichaeI Durant)準尉嚴重受傷後被俘,另外2名同伴則在激戰中遭敵人擊斃,他們的屍體還被艾迪德部隊扒光衣物拖著遊街示眾,特戰隊員戰死後應有的尊嚴,被艾迪德部隊屈辱得一文不值。
在持續達16個小時的地面激戰中,美軍特戰部隊雖然奮勇戰鬥,但敵我懸殊的狀況使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戰鬥中唯一支援地面特戰隊員的,是第 160航空團的直升機,一直盤旋在戰場上空,除提供地面支援火力外,另維繫著地面部隊的戰鬥士氣。戰鬥結束後的清理,美軍遭受越戰後單一戰役最大的損傷,17名特戰隊員戰死,另外77名嚴重受傷。
擴展特戰領域的RAH-66
第160特戰航空團為持續維持一流特戰支援能力,仍不斷在人員訓練及裝備精進改良方面努力;一般推測,美國下一代的RAH-66 卡曼奇式(Commanche)直升機,將首先配屬第160特戰航空團使用;RAH-66先進的偵搜及武器系統,勢將大幅擴張第160特戰航空團的航空特戰任務領域。
紅翼行動
2005年,美軍第160特戰航空團被派遣到阿富汗執行任務。6月25日,美軍展開紅翼行動,第160特戰航空團負責運輸海豹突擊隊成員以及提供火力支援。
由於地面上的4名海豹突擊隊成員遭遇圍困,美軍大本營隨即派遣第160特戰航空團的8名士兵以及海豹突擊隊的8名特種士兵乘坐MH-47支奴乾直升機前去山區救援。在即將降落的時候,“支奴乾”直升機被基地武裝的RPG-7火箭筒擊落,機上16名成員全部遇難。6月30日晚,美軍終於到達“支奴乾”墜毀地點,找到了16名被燒得面目全非的美軍的屍體。這16名戰士最年輕的只有20歲,年紀最大的40歲。他們的屍體被運往美軍在阿富汗最大的軍事基地巴拉格姆,隨後將運回美國多佛。
陣亡人員
Shamus·O·Goare(沙姆斯·O·戈爾)
家鄉Danville(丹維爾)俄亥俄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29歲。
Corey·J·Goodnature(克里·J·古德納切爾)
家鄉Clarks Grove(克拉克斯韋)明尼蘇達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5歲。
Kip·A·Jacoby(凱普·A·雅各布)
家鄉Pompano Beach(龐帕諾比奇)佛羅里達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21歲。
Marcus·V·Muralles(馬庫斯·V·姆拉勒斯)
家鄉Shelbyville(謝爾比維爾)印第安納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3歲。
James·W·Ponder III(詹姆斯·W·龐德爾 三世)
家鄉Franklin(富蘭克林)田納西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6歲。
Stephen·C·Reich(史蒂芬·C·萊克)
家鄉Washington Depot康乃狄克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4歲。
Michael·L·Russell(邁克·L·拉塞爾)
家鄉Stafford(斯塔福德)維吉尼亞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31歲。
Chris·J·Scherkenbach(克里斯·J·斯克肯班奇)
家鄉Jacksonville(傑克遜維爾)佛羅里達州,2005年6月28日陣亡,終年4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