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鰻鱺

美洲鰻鱺

美洲鰻鱺,Anguilla rostrata (Lesueur, 1817),為鰻鱺科鰻鱺屬的一種魚類。是一種在北美東岸發現,降河回遊產卵(catadromous)魚類。它有一個形身體及一個細小尖銳的頭部。背部為棕色而腹部為茶黃色。它的牙齒銳利但沒腹鰭(pelvic fin)。它與歐洲鰻鱺十分類似,但兩者的染色體脊椎骨(vertebra)數目都不相同。前者脊椎骨數103~111;後者為110~119。體長可達152公分。美洲鰻鱺輻鰭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鰻鱺科的其中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美洲鰻鱺
  • 拉丁學名:Anguilla rostrata (Lesueur, 1817)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鰻鱺目
  • 亞目:鰻鱺亞目
  • :鰻鱺科
  • 亞科:鰻鱺亞科
  • :鰻鱺屬
  • :美洲鰻鱺
  • 分布區域:分布於西大西洋,從格陵蘭的西南至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都有分布。
  • 形態特徵:蛇形、細尖頭部、背棕色腹茶黃色
  • 英文名:American eel
分布情況,生態環境,經濟價值,捕獲鰻魚,養殖技術,

分布情況

本魚分布於西大西洋,包括拉布拉多半島美國巴拿馬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等海域。在水深0~464公尺皆可見。
美洲鰻鱺

生態環境

雌性美洲鰻鱺在產卵(Spawn (biology)),並用9至10個星期令孵出。年幼鰻魚孵出後向北美移動,進入淡水系統後長成。雌性鰻魚可以每年生下4百萬浮起的蛋,但很多時在產卵後便死亡。鰻魚喜愛淡水,可以在大西洋岸邊發現,包括切薩皮克灣哈德遜河。鰻魚喜愛晚間獵食,在日間則在泥土、沙或砂礫中隱藏。
幼年鰻魚幼年鰻魚

經濟價值

美洲鰻鱺在北美東岸及她們經過的河流有非常高的經濟重要性。她們被漁民捕獲、賣出、進食或作為寵物。美洲鰻鱺透過進食死魚、無脊椎動物、臭屍(carrion)、昆蟲的途徑去幫助大西洋沿岸的生態系統。在非常飢餓的情況下,她們會進食同的動物。

捕獲鰻魚

雖然很多垂釣者因為鰻魚的蛇狀外表而卻步,鰻魚實際上是好魚。她們通常被垂釣者釣其他魚類時捕獲到。最重的美洲鰻鱺的世界紀錄9.25磅。

養殖技術

美洲鰻主要產於美國、加拿大等國,1996年國內正式引進美洲鰻,主要放養於江、浙、閩、粵等沿海省份,引進數量達6噸(3000萬尾)之多。如東縣南港漁網廠於1996年4月12日引進美洲鰻苗8.3公斤(46994尾)進行試養,現將有關技術分析如下。
試養池條件
試養池與日本鰻養殖池基本相同,建水泥底池(備沙石),每池面積100一150平方米,深90厘米,建好後洗刷消毒,池口用黑色塑膠膜蒙上,池內均勻設定食台,裝引食電燈(15W)、測溫儀表,此外,供氣、排污、加溫設施均要安裝到位,性能良好。批量放養前,用少量苗種試養24小時,以觀察其適應程度。
試養中的管理
2.1 進池 空運的苗種裝在10℃以下氧氣袋中空運,經陸地運輸到池口後,連袋浸入池水中20—40分鐘,待溫差在士2℃以內,以600尾/平方米的密度慎放池中以適應池內環境,約5—6小時後開增氧泵增氧。
2.2 理化因子控制池水溫度在20℃一28℃,鹽度7%0左右,溶氧5毫克/升以上, pH值7.5左右,氨氮、亞硝酸態氮含量要低,水源不含重金屬成份。
2.3 誘食鰻苗進池7天后,保持水溫26℃左右,開始誘食,池內均勻設定食台,投食量占苗體重的10%左右,每4小時餵1次,白仔餌料與紅蟲滲合投喂,漸減紅蟲,經過10天紅蟲誘食投喂,總量達到苗體重的100%後轉食,直至完全餵配合飼料,每天餵3次,以後轉為餵2次,至成鰻每天餵一次。
2.4 篩選分級 仔鰻進池40天左右餵食同時篩選分養,在篩選中按苗規格分池,篩落的“腳苗”可再次誘食,方法同前,一直至成鰻,總體上篩選每月一輪。
2.5 疾病防治 每日準確測報池水理化因子,及時清污消毒(特別是剩餌),每日換水量100%,誘食紅蟲必須嚴格消毒,餵食篩選時動作要輕,以免傷及魚體,誘發病症。
試養結果
從1996年4月12日苗進池試養至1997年4月28日,出售成鰻4552尾,同期池存40049尾,合計增重2537.7公斤,成活率94. 9%,計耗飼料5582.5公斤,平均飼料係數2.2。長成期較日本鰻多30天左右,成鰻體色、肉質均類似日本鰻,試養中沒有出現特殊難治疾病和批量死亡現象。試養取得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