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的洄游

魚類的洄游

魚類因生理要求、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等影響,引起周期性的定嚮往返移動。洄游是魚類在系統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徵,是魚類對環境的一種長期適應,它能使種群獲得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更好地繁衍後代。研究並掌握魚類洄游規律,對於探測漁業資源量及其群體組成的變化狀況,預報汛期、漁場,制訂魚類繁殖保護條例,提高漁業生產和資源保護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義。其他水生動物如對蝦等也有洄游習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魚類洄游
  • 外文名:fish migration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魚類的洄游圖冊,

基本信息

魚類在一年或一生中所進行的周期性定嚮往返移動。許多魚類均有這種習性。洄游距離長的可達幾千公里,短的只有幾十公里。洄游是魚類在系統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性,是魚類對環境的一種長期適應,它能使種群獲得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更好地繁衍後代。研究並弄清魚類洄游的狀況和規律,是準確進行漁情預報和資源量估算、提高捕撈效率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對魚類資源的保護、管理和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義。
類型魚類洄游的分類方法很多。按魚類不同的生理需求,可分為產卵性、索餌性和越冬性洄游;以魚類生活史不同階段可分為成魚和幼魚洄游等。而按魚類所處不同生態環境則可分為海洋魚類的洄游、溯河性魚類的洄游、降海性魚類的洄游與淡水魚類的洄游 4種類型。
海洋魚類的洄游洄游性的海洋魚類完全在海中生活和洄游。同種魚往往分為若干種群,每一種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線,彼此間不相混合。如18世紀時人們認為東北大西洋各海區的鯡魚均由北極游來。到19世紀後期,德國漁業資源學家F.海因克通過對從各海區采來的大量鯡標本的測定分析,才確認各海區的魚群有不同的變異特徵,每個海區都分布有它自己的洄游群體。中國近海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等也都屬於這一類型。如東、黃海的小黃魚可分為4個種群,分別有其自己的越冬、產卵與索餌的洄游路線。中國近海的小黃魚、大黃魚的洄游距離只有幾百公里,而帶魚、鮐則有上千公里。 溯河性魚類的洄游溯河性魚類生活在海洋,而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這類魚對棲息地的生態條件,特別是水中的鹽度有嚴格的適應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魚溯河後即不攝食,每天還頂著時速幾十公里的水流上溯數十公里,有時甚至要跳越具有一定落差的瀑布,因此在洄游過程中體力消耗很大;到達產卵場時魚體已很消瘦,生殖後親體即相繼死亡。幼魚則在當年或第2年入海。中國的遠東大麻哈魚、鱘、鰣等都進行這一類型的洄游。但某些生活於河口附近的淺海魚類,生殖時只洄游到河口,溯河洄游的距離較短,如長江口的鳳鱭等。

其他信息

降海性魚類的洄游降海性魚類絕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淡水裡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鰻鱺是這類洄游的最著名例子。20世紀初丹麥施密特曾對大西洋的鰻鱺產卵場作了多年調查,發現平時生活於淡水的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的產卵場都在西大西洋的藻海,只是前者的產卵場略偏東,後者略偏西,都位於一個高鹽度的暖水區。歐洲鰻鱺和美洲鰻鱺降海後不攝食,分別要洄游5000~6000公里和1000~2000公里後到達產卵場,此時魚體已消瘦,生殖後親魚全部死亡。兩種鰻鱺幼體回到各自大陸淡水水域的時間不同,歐洲鰻鱺需要3年,美洲鰻鱺只需要1年。中國的鰻鱺、松江鱸等的洄游也屬於這一類型。
淡水魚類的洄游淡水魚類完全在內陸水域中生活和洄游,其洄游距離一般都較短。洄游情況較為多樣化。有的魚生活於流水中,產卵時到靜水處;有的則在靜水中生活,到流水中去產卵。中國鯉科魚類中的青魚、草魚、鰱、鱅等通常在湖中育肥,秋末到江河的中下游越冬,次年春再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產卵。
海、淡水鹽度不同,滲透壓有差異。一般硬骨魚類體液的滲透壓介于海、淡水之間,故經常處於失水狀態的海水魚需多喝水而少排尿,並於鰓部生有排鹽細胞。反之,淡水魚則不喝水而多排尿,鰓部無排鹽細胞。因此作溯河或降海洄游的魚類,過河口時往往需在鹹淡水區停留一段時間,來完成這種生理機能的轉變。
原因產生魚類洄游的原因,一般認為首先是由於魚類本身的生理要求,包括對餌料豐富水域、適宜的產卵地或越冬場所的追求。影響魚類洄游的環境因子有水流、底形、溫度、鹽度、水質、光線等,其中水流是對洄游的定向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條件下,魚類通常都逆流而游。由於魚類的側線有感流能力,故可在游泳中當感到左右水流不均衡時,辨別水流方向。大麻哈魚在洄游中則是通過嗅覺器官找到它的出生支流的。歐洲鰻鱺洄游到遙遠的西大西洋去產卵的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由於在鰻鱺出現時的中新世,歐洲鰻鱺生活的水域離出生地較近,後隨西歐大陸的東移,二者的距離被拉開,洄游的路程也就被拉長了。
調查方法一般用標誌放流法(見標誌放流)。即在活魚身上安裝有編號的標誌牌或作記號再放回水中,然後根據重捕情況即可大致推知某種魚的洄遊方向、距離與速度。該法對生命力強的魚類更為有效。也可採用魚體生物學測定法,即利用不同海區魚群本身的形態變異(如鰭條、側線鱗、幽門盲囊、椎骨數的變異)或觀察某些寄生蟲的出現情況,來推斷其各自的洄游分布範圍。但該法對某些形態變異小的魚類較難適用。另外還有生物化學法、漁獲統計法、大面定期定點試捕法(適用於底魚)、水聲學法等。

魚類的洄游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