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魚雷戰

說起美日魚雷戰,就得先從雙方使用的魚雷談起,美軍在戰爭中使用的是Mk10、Mk13、Mk14、Mk18等型魚雷,以其中的Mk14型最為廣泛,其質量在戰爭前期差得實在無話可說,艦載機使用的魚雷和潛艇使用的一樣存在嚴重的引信問題,經常命中不起爆。最極端的例子發生在1943年,一艘潛艇攻擊日本油輪發射13枚魚雷無一爆炸,憤怒的艇長將剩下的一條魚雷帶回去檢查,發現用魚雷射擊海邊的山崖同樣不爆炸。這才最終確定觸發引信的確有問題,匆忙進行改進,不過此時戰爭都過去一半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日魚雷戰
  • 概述:魚雷
  • 戰術運用:潛艇絞殺戰的好戲
  • 結束語: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
使用魚雷,偷襲珍珠港,馬來亞戰役,中途島海戰,總結,戰術運用,戰略得失,結束語,

使用魚雷

偷襲珍珠港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時使用的是改進後的“九一”式航空魚雷,針對珍珠港水深只有12米,普通攻擊方式魚雷一投下去就要扎到淤泥中的問題,日本人採用在雷尾加木質尾翼和瘋狂訓練飛行員在20米超低空投彈來加以解決,這比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的打擊效果明顯得多,命中即重創乃至擊毀美艦,例如美軍馬里蘭號戰列艦由於逃過了魚雷攻擊僅僅被航空炸彈命中,所以只被重創,很快就修復回到現役。

馬來亞戰役

1942年12月10日從西貢起飛的鹿屋航空隊“一式”陸攻戰機又使用“九一”式航空魚雷乾淨利落地擊沉了英國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分別命中8條和6條。次年2月底在太平洋上第一次大的海戰即爪哇海戰中,日軍訓練有素,戰法得當,特別是在夜間使用魚雷攻擊取得很大戰果。整個海戰中日方共發射魚雷254條,美方被其擊沉的有7艘之多。雖然從發射數目和擊沉數目上看命中率極低,不過必須考慮當時日軍使用的是觸發引信制導魚雷,這個戰績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更重要的是此戰說明了日軍在運用既定的魚雷戰戰術上的決心和戰術素養。

中途島海戰

在著名的中途島海戰中,按日軍推測,在聯合艦隊進攻中途島之前,美國艦隊不會從珍珠港出動。因此日本潛艇未在6月1日前進入預定陣位。而實際上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企業號於5月29日、約克城號於5月31日先後通過日本潛艇將在珍珠港和中途島之間設定的警戒線。相反美國潛艇早就在自己的陣位上等待日軍了。倘若日軍潛艇能在美國航空母艦通過之前進入預定陣地,此戰的結果還很難預料。美軍鸚鵡螺號潛艇收聽到偵察機向中途島基地報告發現日本航空母艦的情況後向日艦方向駛去。當岸基飛機進行攻擊時,勇敢的“鸚鵡螺”號在日軍編隊的隊形中間伸出潛望鏡,發射了兩條魚雷,雖然沒有命中,但是引起日軍編隊混亂,可惜美軍魚雷機和轟炸機沒有一架打中目標。稍後來自航母的魚雷機也統統被擊落,擊沉4艘日本航母的任務全部是由俯衝轟炸機來完成的。而在日軍的反擊中,約克城號左舷中部被日本魚雷機命中兩條魚雷。一直跟蹤日軍編隊的“鸚鵡螺”號潛艇在美機重創3艘日本航母后,駛近其中的加賀號並發射3條魚雷,其中2條從目標旁邊通過,1條命中卻未爆炸(這是戰爭前期美國魚雷的通病),命中的這條還雷體斷裂,後半部分漂浮在水面上正好成了2個落水的日本水兵的救生筏。相比之下6月7日日本海軍“伊-168號”潛艇根據命令去搜尋並發現“約克城”號航母,該艇立即發射4枚魚雷。編隊中“哈曼號驅逐艦”後部被擊中1條魚雷,有2條魚雷從該艦艦底通過擊中了約克城號,並最終導致這兩艦沉沒。

總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該戰役中日軍雖然戰敗,但是其戰果全部是魚雷的功勞。而美軍的勝利則是從俯衝轟炸機的炸彈得來。最能體現日本魚雷性能的例子是,1942年9月13日,日軍潛艇“伊-13”號攻擊美軍黃蜂號和大黃蜂號航母,前者中雷兩條後沉入大海,後者僥倖躲開了攻擊它的魚雷。但美國人沒想到的是“九五”式魚雷的射程有如此大,以至於陰差陽錯地擊中了相距發射點有11千米之多的奧布賴恩號驅逐艦和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前者很快被驚濤駭浪所吞沒,後者步履艱難地退出戰鬥返回基地大修……
戰爭初期的實際例子證明,日本人的魚雷是非常成功的產品,美國人的是次品,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嚴格訓練的日軍在魚雷的使用上有著很高的戰術素養。美國的魚雷質量都不可靠,那么打起仗來必然吃虧,但事實上並非這樣。

戰術運用

戰爭中期,在遙遠的大西洋上此時正再次上演潛艇絞殺戰的好戲。德國潛艇除了取得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勇敢”號航空母艦等一系列的重大戰果外,在大西洋運輸線上對商船大打出手,卡住英國人的脖子幾乎憋死對方。而使用高質量魚雷的日本潛艇在這方面的確是相形見絀,除了軍艦還是軍艦,基本上沒有對美國人的物資運送造成什麼威脅。
在戰爭初期圍繞瓜島的一系列角逐中,美國人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或者說是武備沒有顯示出強大的實力和潛力,人員在訓練和經驗上也存在不足。而日本人除了因中途島慘敗航空兵實力一瀉千里外,其他部隊未傷筋骨,所以在由三川軍一中將指揮的第一次薩沃島夜戰和由田中賴三少將指揮的塔薩法隆加海戰中,都取得了以少勝多的魚雷戰經典戰例,特別是塔薩法隆加海戰,日軍純粹用8艘驅逐艦上搭載的魚雷對付由美軍5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的混合編隊,以損失1艘驅逐艦的代價換取了擊沉1艘巡洋艦、重創3艘巡洋艦的戰果。
雖然有著局部戰鬥的勝利,但廣闊太平洋上的搏鬥幾乎耗幹了日本海軍水面艦艇的血,大量艦艇和人員的損失是這個資源和生產力都不足的島國無法承受的,而美國人依靠國內巨大的國力優勢很快補充物資,人員也在戰鬥中不斷學習成長,1943年8月6日韋拉灣夜戰中,美軍在無損失的情況下擊沉2艘日軍驅逐艦的戰例就是一次典型的魚雷戰。10月6日的韋拉海戰的結果是各損失驅逐艦1艘;到了1943年11月25日的聖喬治角海戰,同樣是驅逐艦對驅逐艦,同樣是使用魚雷作主攻武器,結果是一邊倒的3:0,美軍完勝。
在1942~1943年這段相持期內,日本人在戰鬥艦艇之間的作戰中仍然能使用魚雷取得較大的戰果,而美國人發現自己的東西有問題後很快著手改進,而且隨著戰爭的進程,美軍不斷完善魚雷的質量和作戰方式,很快就超越日本。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到戰爭結束,美軍的魚雷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潛艇不斷用魚雷擊沉商船,不斷偷襲一貫輕視反潛的日本艦艇。如“金剛”號戰列艦就是在日本占領區的中心地帶台灣海峽附近被美潛艇擊沉,而雷伊泰灣海戰中4艘“高雄”級重巡洋艦也在巴拉望附近的一次戰鬥中被美軍潛艇擊沉2艘重傷1艘。同一段時間內日軍除了戰鬥艦艇之間的小戰果外,潛艇幾乎沒有在對方的運輸線上做任何有成效的表演。
也是從1942年開始,美國人把科技急速轉化為戰鬥力,雷達聲吶、無線電近炸引信、流水線造船等紛紛出台,全國轉入戰時經濟體制,而日本則是力不從心。戰爭開始的時候稱雄一時的武器風光不再,後繼型號難產,只能以老舊型號不斷改進來硬撐。潛艇方面除了搭載飛機的“伊一400”系列等幾艘算有創新外,其他在性能上改動很小,特別是電子設備方面大大落後於美國人。而美國人在一時吃虧後就快速推出了相應的新型機種、艦種,如F-6F、“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小鯊魚”級艦隊潛艇等,在性能上全面超越日本,而且數量遠比日本多。拉鋸戰中雙方技術實力和人員素質此消彼漲,到了1944年,日本人已很難有所作為,只能在美國人擁有絕對的海空優勢的情況下,龜縮於絕對國防圈的幻影中無法動彈。該年也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海戰,即著名的菲律賓海海戰雷伊泰灣海戰(眾所周知就不仔細描述)。前者在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指揮下雖然方案正確,奈何實力不濟;後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結果是日本海軍作為一個軍種實質上已不復存在。到了1945年,日本海軍存在的意義基本上就是給美軍航空兵做靶子,除了“大和特攻”外值得一提就只有在7月29日“伊-58”號潛艇用6枚魚雷擊沉了運送核子彈後返航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在戰爭的最後兩年中,日本人的魚雷幾乎無事可做,而美國人恰好相反。  總的看來,日本非制導魚雷在性能上完全優於美國同類,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發揮了作用,不過這個作用由於使用不得當而十分有限。美國魚雷雖然自始至終都是平庸之輩(大西洋上攻擊德國潛艇的自導魚雷除外),不過由於戰法上的得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對戰爭的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事實證明,在同一技術條件下,武器靠的是人來使用和指揮,沒有正確的運用方式,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

戰略得失

在戰爭初期,日軍的艦載航空兵不論在兵員素養上還是武器水平上都比美軍強。這在太平洋戰場的中前期戰鬥中就可以看出,即便是使用老式的飛機,日本人也能給美國人以空中打擊,但日本海軍高層卻對此視而不見,仍然死抱戰前制定的戰艦決鬥方案不放手。由於長期奉行的精兵政策加上在既有作戰思想的束縛下,航空兵並沒有得到重視,資源被浪費到了根本不會有什麼成績的地方。當機動部隊遭到中途島那樣人員損失慘重的戰鬥後就開始衰敗,陷入人員不足就減少後備飛行員訓練時間,低素質人員上天后損失巨大,再次人員不足,進一步削減訓練時間的惡性循環中,再加上“九七”式魚雷機很快過時後一直開發不出合適的代替品,空有威力巨大的魚雷也無法打擊敵人。而美軍戰爭初期的戰鬥中發現魚雷機並不好用後立即改變了作戰方式,更多地使用俯衝轟炸機來完成任務。陸基作戰部隊方面,由於日本是一個新興的強國,科技基礎薄弱,沒有開發專業的陸軍航空隊機型,“一式”陸攻頂起了掛魚雷的重任,而實際上“一式”陸攻性能並不好,有著“一打就著的打火機”的惡名,在初期尚可維持,到了戰爭中後期就實在難有作為了。
日本傳統水面艦艇部隊的作戰思想同樣存在問題。海軍輕巡洋艦的使用方法很特殊,通常是配屬給驅逐艦隊和潛艇部隊當旗艦,和他們一起擔負魚雷攻擊任務。即便是重巡洋艦,同樣配備有魚雷發射裝置,而且都有再次裝填能力和備雷。在日本人看來,這種使用方法好處不少。巡洋艦相比驅逐艦有更強的火力、射程和輕型裝甲,能先發制人,航速上完全不遜於驅逐艦甚至更高,通信能力更強,適合用來統領全局。
美國人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不重視魚雷,實際上美國在一戰期間建造的平甲板型驅逐艦上就裝備了4座三聯裝發射管,1918年日本建成的“峰風”級驅逐艦不過是裝備3座雙聯裝發射管。但後來輕巡洋艦從“克里夫蘭”級、重巡洋艦從“波特蘭”級開始就放棄魚雷發射裝置,因為美國人從作戰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航空兵的地位提升使得老式的艦隊作戰機會減少,雷達的出現使得火炮更容易命中對方,加上艦艇數量充足,沒必要將它們個個都搞成全能型選手。日本人在飛機滿天飛的情況下仍然抱著他們的傳統想法期待艦隊決戰,拚命加強各種艦艇的魚雷戰能力,驅逐艦發展到“島風”級擁有3座五聯裝魚類發射管,“北上”號輕巡洋艦更是被改裝成專用的魚雷戰艦,裝上了10座四聯裝魚類發射管。可惜的是美國人沒有興趣按照日本人的思路去玩,而是大力發展防空火力和海空協同作戰,使得日本人的一切算盤都落空。
日本海軍在開戰時擁有各型潛艇60艘,其中46艘為“伊”型,14艘為“呂”型,均可遠洋作戰,日軍潛艇部隊由於戰前訓練嚴格,所以水兵素質高,使用的魚雷在性能上也比美國人的好得多,因此“伊”型艇平均起來綜合戰鬥力比美軍s級潛艇強一倍左右,如果正確運用,應該是一支令美軍要小心提防的力量。但可能和日本海軍幾乎所有的高級將領都來自水面艦艇指揮官有關,這些人總帶著對過去大艦巨炮的美好回憶,總想著“皇國興衰在此一戰!”企圖一舉殲滅美軍航母和水面主力艦艇。那些熟悉潛艇的潛艇軍官根本沒有發言權,而且按日本的軍傳統,他們也不會去向上面力爭自己的觀點。這樣指揮的結果就是把潛艇作為艦隊普通戰鬥的兵力,使用老舊的巡洋艦來擔任潛艇分隊的旗艦,攻擊對方的戰鬥艦艇部隊,要以戰艦對戰艦。德國海軍開戰伊始在戰略上也堅持重點發展水面艦艇,不過戰爭開始後,在事實面前德國人逐漸轉為重點發展潛艇。而日本人頑固地堅持老舊思想不動搖,日軍將潛艇用在海上破交戰只有在襲擊珍珠港時這一次,總計出動了20艘潛艇游弋於太平洋西北部,不過在1942年1月中旬的時候全部撤回基地,戰果只有區區10艘共65000噸。從此以後只有零零星星兩艘潛艇執行破交任務。這種不從實際出發的戰法束縛了日軍潛艇部隊的手腳,加上後期人員素質的下降,他們根本無法得到良好的戰績,對美國的經濟影響可以說是零。與之相對,德國和美國海軍的潛艇戰術都是專門襲擊敵方海運商船隊。德國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兇狠的狼群戰術共擊沉了2828艘商船,包括中立國的船隻總噸位總計14687321噸,即便是戰績排名第二十位的U艇戰果都有擊沉137395噸、擊傷124800噸之多,在經濟上沉重打擊了對手。
而美國人在潛艇使用上幾乎和德國人一樣。除了艦隊必須用的警戒、偵察外,幾乎全部用來襲擊商船。由於魚雷數量少質量差、戰術不合理,戰爭初期幾乎未對日本海運線形成威脅。但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是潛艇出身,深刻理解潛艇部隊的正確戰略和戰術,堅決支持潛艇部隊司令洛克伍德中將實施打擊商船的方針,不斷研究日本海運線的規律,不斷改進潛艇戰法,加上後期非常實用的“小鯊魚”級潛艇的大量投入使用,使得美軍潛艇在太平洋戰爭中共擊沉日本商船1113艘,530萬噸。如同一條鋼鐵鎖鏈死死勒住了日本人的脖子,對完全依靠海運的日本經濟來說造成了致命的打擊。美國人在潛艇的運用上態度非常堅決,就是要攻擊運輸線,除非該潛艇的作戰命令中說明要攻擊軍艦。例如“刺尾魚”號潛艇,1944年9月在台灣海峽進行第5次作戰時擊沉了12艘日本貨船,而對於遇見的軍艦根本不予理睬。由於戰法得當,美軍潛艇部隊除了商船外,還擊沉了日本大量的戰鬥艦艇。1945年為進一步破壞日本內海航線,切斷日本本土同亞洲大陸的聯繫,太平洋艦隊潛艇司令部派遣潛艇突破水雷封鎖線溜到日本內海活動,實施代號為“騙子戰役”的破襲戰,將整個海上絞殺戰推上了頂峰!
從務實的觀點出發,到1942年初,日軍已占領了菲律賓、印尼、馬來亞、新加坡,只要在北路阿留申群島、南路以馬紹爾群島一吉爾伯特群島為基地的幾個戰略方向上,選擇地攻擊數處美軍防守薄弱的戰略目標,以它們為依託,使用機動部隊作為打擊和掩護兵力,把高速輕型水面艦艇和潛艇編組為一些海上破交小艦隊(類似德國的偽裝商船和海上襲擊艦),就能在整個太平洋上對美國運輸線構成極大威脅,此舉將大大推遲美軍的反攻。但是日本海軍對此不屑一顧,頑固堅持在20年代就定下來的洋上“堂堂正正”的決鬥思想。盟友德國海軍曾多次建議日本潛艇改變作戰方式均遭拒絕。其結果當然是機動部隊的飛機和飛行員損耗在美國不斷增加的人力物力下、聯合艦隊水面主力消耗在圍繞索羅門群島一系列消耗戰中。當美軍採用蛙跳戰術切斷日軍的補給線時,日本海軍反而讓輕型艦艇和潛艇充當補給船救濟陸軍。日本人一貫的直線思維模式在這場戰爭中表露無遺。而整個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在作戰上一向不死板。經過初期的較量後立即拋棄了大艦巨炮主義而倚重航空兵,當發現俯衝轟炸機更好用後,在航空母艦司的戰鬥和遇上一般艦艇時就使用俯衝轟炸機來解決問題,遇上裝甲特別厚重的戰列艦時,又會使用魚雷機。如“武藏”號被美機擊中20條Mk13型魚雷和17枚航空炸彈後沉沒,“大和”號被美機擊中10條Mk13型魚雷、10枚以上航空炸彈後沉沒(這也是美軍在戰爭中最後一次使用魚雷攻擊機)。反觀日軍,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對於武器的使用就是一條路走到底,開戰的時候怎么用,結束的時候還怎么用。潛艇不用來破交,大艦巨炮堅持到底,戰鬥中缺乏應變,再加上技術兵器數量、人員素質到後期都和對手不在個數量級上,如此焉能不敗?

結束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總噸位1366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68%;艦艇369艘,占被擊沉艦艇總數的38 5%。太平洋上日本被魚雷送到海底的艦船占其總噸位的55%,包括艦艇201艘,運輸船1113艘,總計532萬噸。在如此誘人的戰績下,美國人卻將他們的魚雷機退出現役,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過時了的戰鬥方式,以後的對手也不會有炸彈難以摧毀的戰列艦了,對輕裝甲的目標沒必要如此,要擊沉對手有更經濟有效的方法。航空魚雷機不需要了,但是潛艇反艦和水面艦艇反潛仍有需要,這兩頭美國人沒有放鬆而是加緊研發,到目前為止他們在這兩個領域的技術都是領先於世界的。1945年5月,德國首先投降,美國立即大量網羅德國武器裝備方面的專家、研究設備、資料、武器工廠以及武器實物,包括飛彈、火箭、飛機、坦克以及魚雷、水雷等。9月日本投降後,美國又如法炮製一通。戰後日本重建魚雷研究所時,魚雷元老渡邊曾哀嘆:“人才凋零,全被美國人搶走了”。
美國人就是如此精於算計,武器依靠人來運用,對此他們深有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