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心理

美感心理是指人們在信念意願基礎上對相應事物具有的對稱的、諧調的,與人留有想像餘地或震撼力的感覺。比如我們看到維納斯雕像,她身材的對稱性、諧調性,她的斷臂給人留下的想像餘地,赤裸身體給人留下的破除世俗的震撼,帶來的感覺就是維納斯雕像的美感心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感心理
  • 外文名:Aesthetic psychology 
  • 釋義:對於美的感受和想像
  • 定義:對具有美感的事物產生的心理活動
影響美感心理的因素,主觀感覺,主觀欲望,主觀需求,主觀感覺成因,美感與其他客觀感受,好感與美感,美感與缺憾感,缺憾感與好感,主觀感覺的相對性,美感的表現形態,文化型美感,文化型美感的成因,審美,鑑賞,

影響美感心理的因素

審美活動中,對於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不同時代、階級、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會因文化修養、個性特徵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異性。美感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的直線性和可感性。從進化心理角度來說,美感心理起源於人類早期積累的對於具有對稱、諧調性事物的安全性遺感測受。

主觀感覺

人的正常的社會行為的發生,是以人類文化為基礎的。人類文化是人類通過長期的認識和積累逐漸形成的。人類文化,從功能上分為知識文化、技術文化和觀念文化等三種文化範疇。觀念文化是人產生“自我”感覺的文化基礎[1]。
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感覺行為,稱為人的主觀感覺。人的“自我”形態,取決於人的觀念形態。人在主觀上擁有什麼樣的觀念形態,人就會形成什麼樣的“自我”形態,人就會以一定的“自我”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一定的主觀願望(欲望),由一定的主觀願望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產生一定的主觀需求,由一定的主觀需求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產生一定的主觀感覺[2]。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主要有兩種形態,這就是“快樂感覺”和“痛苦感覺”。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就會產生痛苦感覺。
當人感覺到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客觀事物使人產生出的快樂感覺,稱為“好感”。如,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在吃鹵豬肘時,鹵豬肘使人所產生的快樂感覺,就稱為好感。當人感覺到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使人產生出的快樂感覺,稱為“美感”。如,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看到一隻剛出鍋的鹵豬肘時,鹵豬肘的形狀、色澤和香味等使人所產生的快樂感覺,就稱為美感。當客觀事物沒有滿足人的觀需求時,人因此而產生出的痛苦感覺,稱為“缺憾感”。如,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在非常想吃鹵豬肘而沒有吃到時的飢餓焦急感覺,就稱為缺憾感。
當人感覺到客觀事物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客觀事物使人產生出的痛苦感覺,稱為“壞感”。如,一個人被蛇咬傷後所產生出的痛苦感覺,就稱為壞感。當人感覺到能夠損害人的主觀利益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使人產生出的痛苦感覺,稱為“醜感”。如,一個怕蛇的人看到蛇時,蛇的花紋、形狀和動作使人所產生出的痛苦感覺,就稱為醜感。當人感覺到能夠損害自己主觀利益的客觀事物遠離自己或不存在時所產生出的快樂感,稱為“安全感”。如,一個怕蛇的人被告知“沒有蛇”時所產生出的快樂感,就稱為安全感。

主觀欲望

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產生於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產生於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欲望。人的主觀欲望,產生於人的一定形態的“自我”與一定的生活環境所發生的關係。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主觀上通常有十四種較為典型的生活欲望,這就是飲食慾、性慾、安全舒適欲、運動欲、情感交流欲、認知欲、求新欲、欣賞欲、征服占有欲、表現欲、嫉妒欲、復仇欲、自由欲、社會改良欲等。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一切主觀行為,絕大多數都源於這十四種主觀欲望[3]。一定的客觀事物,如果滿足或損害了人的以這十四種主觀欲望為根據所產生出的主觀需求,人就會相應地產生出一定的主觀感。如,食物能夠滿足人的飲食慾而使人產生快樂感覺,女人能夠滿足男人的性慾而使男人產生快樂感覺,朋友能夠滿足人的情感交流欲而使人產生快樂感覺,成就能夠滿足人的表現欲而使人產生快樂感覺,災禍能夠滿足人的復仇欲而使仇人產生快樂感覺,社會動亂能夠滿足人的社會改良欲而使社會底層的人產生快樂感覺等等。反之,人就會產生出痛苦感覺

主觀需求

人以主觀欲望為根據,對具體的客觀事物的需求,稱為人的主觀需求。人的主觀需求,有些是由人的原始需求和文化需求共同構成的,比如飲食慾和性慾等等。有些是由人的文化需求單獨構成的,如表現欲、社會改良欲等等。人天生對性行為的需求,就是人的原始需求。而需要什麼樣的性對象,是同性的還是異性的,是胖的還是瘦的等等,就是人的文化需求。文化是人在後天的生命活動中通過認知行為獲得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文化通常有兩大途徑:一是人對自己生活經驗的認識和積累,二是在與他人的文化交流中獲取他人的文化創造和積累。不同的人,其文化積累的內容和數量都是不同的。由於具有不同的文化積累,不同的人,其主觀需求往往會大不相同。同樣是需要食物滿足飲食慾,南方人多喜歡甜味的食物,而北方人多喜歡酸辣味的食物。同樣是需要女人滿足性慾,有的年代或有的地方的男人喜歡肥胖體型的女人,有的年代或有的地方的男人則喜歡削瘦體型的女人等等。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是以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基礎的。而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又會以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為根據。能夠給人帶來快樂感覺的客觀事物,人在主觀上就會表現出需求的欲望。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和主觀需求,最終體現為人的文化創造和積累,尤其是觀念文化的創造和積累。

主觀感覺成因

人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的形成,源於人相應的觀念文化形態的形成。在社會生活中,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的形成,通常有兩種途徑。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的形成,也分為兩種途徑:一是通過人對自己或他人生活經驗的認識所創造出的觀念文化形態,從而形成的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這種途徑形成的主觀感覺,稱為經驗型主觀感覺。如,從沒吃過鹵豬肘的人,吃了鹵豬肘後,或是看他人吃鹵豬肘時很好的神態表情後,人就會認為鹵豬肘很好吃和很有必要吃,並且很想吃。此後,鹵豬肘使人產生的美感和缺憾感,就稱為人對鹵豬肘的經驗型主觀感覺。經驗型主觀感覺的本質特徵,是其的產生完全依賴於人與客觀事物發生關係的“親身經歷”。二是通過人與他人的文化交流而獲得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這種途徑形成的主觀感覺,稱為文化型主觀感覺。如,從沒有吃過芒果的人,聽他人說芒果是如何的好吃,如何的珍貴。人就會認識到芒果很好吃和很有必要吃,並且很想吃,此後,芒果的出現,就會使人產生美感和缺憾感。這就稱為人對芒果的文化型主觀感覺。文化型主觀感覺的本質特徵,是其的產生完全依賴於人與他人的文化交流。

美感與其他客觀感受

好感與美感

好感與美感,都是客觀事物給人帶來的快樂感覺。但是,這的兩種快樂感覺,既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又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好感與美感的本質區別在於: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所產生的快樂感覺才是好感。客觀事物給人的好感,通常使人在主觀上感覺到“舒服”“痛快”“過癮”“爽”等等。當人感覺到能夠滿足自己主觀需求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時,客觀事物的形態特徵使人產生的快樂感覺才是美感。客觀事物給人的美感,通常使人在主觀上感覺到“迷人”“誘人”“動人”“牽魂攝魄”“令人神往”等等。好感是客觀事物對人的功利價值的“真實”的存在和表現,美感是客觀事物對人的功利價值的“虛幻”的可能。如,吃鹵豬肘真實地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使人產生出好感。而看鹵豬肘則不能夠真實地滿足人的主觀需求,只能是有可能滿足人的主觀需求,就只能使人產生美感。通常情況下,人在主觀上的第一需求是吃鹵豬肘,而不是只是看看鹵豬肘而已。當然,在吃不到鹵豬肘的情況下,看看鹵豬肘也是非常需要的。
好感與美感的內在聯繫在於:使人產生好感的客觀事物就一定會使人產生美感。任何客觀事物,只要使人產生了好感,其形態特徵就一定會使人產生美感。客觀事物給人的好感越是強烈,其形態特徵給人的美感通常也會越是強烈。客觀事物的美感,通常會激勵人的主觀意志去努力爭取該客觀事物,並且會使該客觀事物帶給人的好感在程度上有所增加。當然,具有美感的客觀事物並不是都能夠給人帶來好感的。如,一隻塗上顏料的生豬肘在外觀上也會是很誘人的,但它卻會給食用者帶來痛苦感覺。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具有美感的客觀事物是否能給人帶來好感,人們都會滿懷激情、義無返顧地追求具有美感的客觀事物,以期獲得相同程度的好感。客觀事物的美感雖然是虛幻的,但它卻能夠非常有效地激勵人們的生活熱情,明顯地增強人們的生活信心,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

美感與缺憾感

人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產生美感後,通常都會立即產生追求該客觀事物的主觀意志。同時,人在主觀上對該客觀事物就會產生缺憾感。客觀事物給人的美感與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缺憾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客觀事物給人的美感越強,人對客觀事物的缺憾感就會越強。人對客觀事物的缺憾感越強,客觀事物給人的美感就會越強。人在主觀上認為最需要和最缺少的東西,就會使人產生最美的感覺。使人感覺最美的東西通常又最能使人感覺到幽怨與缺憾。要想創造出最有美感的事物,就首先要創造出人對該事物的最大的缺憾。情人美好,相隔萬里的情人相會時更美好。

缺憾感與好感

對於經驗型主觀感覺,缺憾感與好感是能夠相互促進的。人對一定客觀事物的缺憾感越強烈,該客觀事物給人的美感也就會越是強烈,該客觀事物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時給人的好感也就會越是強烈。如,人越是在飢餓時,鹵豬肘給人的美感就會越強烈,人吃鹵豬肘時感覺到的好感就會越是強烈。充足的好感,會使人產生滿足感[4]。人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產生了滿足感,也就是暫時不再需要其好感了,人對客觀事物相應的缺憾感就會消失,客觀事物相應的美感就會減弱。
對於文化型主觀感覺,缺憾感與好感之間就不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繫。如,受同性戀或異性戀文化的影響,有的人具有了性需求的同性戀傾向,有的人具有了異性戀傾向。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在性行為實踐中都能夠獲得好感。然而,受西方飲食文化宣傳廣告的影響,很多人都很想吃一回色澤艷美的西餐。如果他們真要去品嘗一次,會有許多人覺得西餐很難吃,完全不象廣告上所描繪的那樣。

主觀感覺的相對性

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取決於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取決於人的觀念文化形態。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的虛幻性和不穩定性,決定了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的相對性。隨著人的觀念文化的不斷積累和創新,人的觀念文化形態會發生變化,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就會發生變化,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就會隨之發生變化。還有,人的主觀需求被滿足的程度不同,人對相應客觀事物的主觀感覺也會不同。 比如,於一個喜歡吃鹵豬肘的人,在飢餓的時候,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會非常強烈。但是,當他看到旁邊的人有比鹵豬肘更好吃的食物時,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就會減弱。然而,當他看到旁邊的人的食物比鹵豬肘差得遠時,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就會大大增加。當他把鹵豬肘吃得很飽以後,如果再逼他吃一隻鹵豬肘,此時鹵豬肘給他的美感和好感程度就會大大下降,甚至會變成醜感和壞感。對於一些忌禁豬肉的宗教人員,由於觀念形態的不同,一隻非常好的鹵豬肘對於他們就只能產生醜感和壞感,而不會產生美感和好感。

美感的表現形態

美感,是由於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使人產生出的一種快樂感覺。美感,反映的是人的“自我”對客觀事物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需求。人需要客觀事物給自己帶來某些方面的好感,人又根據某種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判斷出了該客觀事物具有給自己帶來所需要的好感的功利價值,該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就會使人產生美感。這就是說,客觀事物對人所表現出的美感,從本質上講,就是人對客觀事物能夠給自己帶來好感所具有的功利價值,通過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在認識層面上的判斷和確認。如,女人對男人表現出的美感,是因為女人在功利價值上能夠滿足男人的在性行為上的主觀需求,這種功利價值通過女人的形態特徵被男人所確認。
客觀事物的美感,是通過其外部的形態特徵表現出來的。根據不同的形成方式,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分為客觀形態和文化形態。客觀事物的客觀形態,是客觀事物客觀形成或具有的有形形態。如,花的色香、瓜果的皮色、女人的容貌和腰身及嗓音、器具的外觀和質地等等。比如,一個女人的天然美麗,通常主要從音容笑貌和身體曲線等客觀實在的形態特徵中表現出來。客觀事物的文化形態,是人們在文化活動中賦予客觀事物的以文化為本質內容的無形形態。如,人的門第、名譽、地位和權力,商品的品牌、價格和產地等等。比如,對於許多追求時尚的人,一件衣服是否具有美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於這件衣服是否是名牌,價格是否很高,是否產自法國或義大利,是否在名店裡買的等等。對於許多注重實際的女人,一個男人是否具有美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於這個男人是否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是否有很大的社會權力、是否有很多的社會財富,是否是社會名人等等。對於收藏者,一件藝術品是否具有美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於這件藝術品是否出自名家之手,是否是真跡,產生於多少年前等等。

文化型美感

人對客觀事物的文化型美感,屬於人的文化型主觀感覺的範疇。人們的觀念文化活動,不但賦予了客觀事物無形形態,還能夠改變客觀事物的有形形態,並且還能夠相對統一地確認客觀事物的客觀形態所具有的功利價值。如,女人纏足、在嘴唇或鼻子上穿上金屬環、用金屬環把脖子撐得很長、用人工材料把乳房撐得很大、在光滑的臉上烙出許多麻子,還有紋身等等。這些都是不同時期的人們為了追求形體的美感而著意改變自己形體的文化實踐,並且女人們的這些形體特徵所表現出的美感被人們一致確認。由於文化的交流活動,賦予了客觀事物無形的形態或有形的形態,及確認了客觀事物的客觀形態所具有的功利價值,使客觀事物產生出的美感,統稱為客觀事物的文化型美感。

文化型美感的成因

文化型美感的成因,是人們的觀念文化創造及其交流。不同內容的觀念文化的創造及交流,會形成不同的觀念文化積累,從而會使人們對客觀事物形成不同的審美標準。同一客觀事物相對於不同的審美標準,就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美感。如,是胖女人美還是瘦女人美,是膚色白的女人美還是膚色黑的女人美,是大乳房的女人美還是小乳房的女人美,是纏足的女人美還是不纏足的女人美,是高個子女人美還是小個子女人美,是滿臉麻子的女人美還是臉面光滑的女人美等等。擁有不同觀念文化及審美標準的人們,必然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判斷結果和追求行為。
對於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在客觀事物的美感中,文化型美感通常占有非常大的份額。如建築藝術、歌唱藝術、繪畫藝術、戲劇藝術、詩歌藝術等藝術門類所表現出的美感,應該說完全都屬於文化型美感。最典型的文化型美感,要數中國書畫藝術所表現出的文化型美感:一個沒有經過中國書畫藝術的欣賞薰陶和技藝培訓的人,怎么也不可能看得出,一幅色彩灰暗的中國畫,或是一幅只有黑白兩色的中國書法,會比一幅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農家年畫更具美感。

審美

對於產生出美感和好感的客觀事物,人們通常都會給予著意地關注和細緻體驗。人對客觀事物的美感和好感給予著意關注和細緻體驗的行為,就稱為審美。審美,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美感和好感所進行的細緻感受和深入認識行為。在文化層次上,審美分為欣賞和鑑賞。
人對客觀事物的美感和好感進行認真細緻地感受和品嘗的行為,就稱為欣賞。比如吃鹵豬肘。一個飢餓的人,如果在黑暗中象餓狼似地很快吃完幾隻鹵豬肘,他就不可能較多地感受到鹵豬肘的形態美感,鹵豬肘帶給他的好感也會很快就結束。如果這個人用一套精美的餐具,裝上幾隻剛出鍋的鹵豬肘,坐在明亮的餐廳里,聞著鹵豬肘散發出的香味,看著鹵豬肘美麗的色澤,用小刀把鹵豬肘的皮、肥肉、瘦肉、筋等精心地切成大小不等的片,然後看著和挑著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肉片,分別放進嘴裡,時而大口吞咽,時而慢慢咀嚼品味,再蘸上幾種調料,再加上幾種小菜,再喝上幾杯小酒。如此,人所感受到的鹵豬肘的美感與好感,要遠勝過狼吞虎咽的感覺。這吃鹵豬肘的方法,就是對鹵豬肘的欣賞。欣賞,能夠使人更加充分地感受客觀事物的美感與好感,明顯地增強客觀事物的美感與好感帶給人的快樂感覺。

鑑賞

人對客觀事物的美感和好感的功利價值進行專門的認識和區別的行為,就稱為鑑賞。比如,讓一個想吃鹵豬肘的人只能在兩隻鹵豬肘中任意取一隻,這個人必然就會對兩隻鹵豬肘進行挑選。挑選的方法當然是比較,比較哪只更大些,或是哪只色澤更好看些,或是哪只更肥些,或是哪只筋更多些,或是哪只聞起來更香些等等。這就是對鹵豬肘進行的鑑賞。在鑑賞的方法上,通常有比較鑑賞法和標準鑑賞法。比較鑑賞法,就是對同種客觀事物的不同個體進行外部形態和真實的功利價值的直接比較,以區別出其外部形態和功種價值孰優孰劣。在幾個鹵豬肘中挑選一個的方法,通常就屬於比較鑑賞法。標準鑑賞法,就是首先制定出判別挑選的標準--這個標準可以是個人的經驗積累,也可以是人們共同的文化約定--用這個標準來對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和功利價值進行評價。比如,許多人在吃鹵豬肘的過程中,總要在心裡或用言語對鹵豬肘進行一下評價:是前腿還是後腿,是肥了還是瘦了,滷料重了還是輕了,火候過了還是不到,糖色深了還是淺了等等。這就是對鹵豬肘進行的標準鑑賞。
欣賞和鑑賞的區別在於:欣賞是對客觀事物的美感與好感進行細緻深入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美感和獲得好感為目的,感受過程並不一定要依賴於一定的文化積累,欣賞者並不一定能夠對所獲得的感受進行清楚的描述。鑑賞是對客觀事物的美感與好感的價值進行判別和標定,其目的是為了區別或判定不同個體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美感與好感的優劣,以利於獲得具有最優價值的美感與好感的客觀事物。鑑賞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經驗積累,通常都會有較為明確的鑑賞結果: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以及誰優誰劣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善於審美,對於日常生活非常講究。有些人不善於審美,對日常生活很不經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