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晚年

美好的晚年

《美好的晚年》是2010年05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嚴法師

基本介紹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專業書評,媒體推薦,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圖書信息

ISBN: 9787563398614
開本: 16開
定價: 39.80 元

內容簡介

《美好的晚年》內容簡介:“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升。”聖嚴法師常以本詩,勉勵人們把握生命中的豐收季,將人生的耕耘結果與大眾分享。本書由聖嚴法師親自口述,記載從2005年到2009年去世前的生活點滴,特別是幾度面臨生死邊沿,卻不放棄生命意志,盡為善作,實踐他所發“盡形壽,獻生命”的願。讀此書,拂去焦慮的塵埃,讓心靈沉靜,發覺世間諸般的美好與廣存的善意,圓融自在,長葆生機。
聖嚴法師聲望極高,交遊廣泛,本書自政界、文化至宗教、民生均有清新的記述,故本書也是一部難得的了解台灣當下社會生活的本色作品。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 (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大學者、作家及國際知名禪師,當選台灣《天下》雜誌 “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先後獲得各界的諸多獎項。他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如《正信的佛教》《戒律學綱要》《放下的幸福》《完全證悟》《智慧人生書》等,《美好的晚年》是其最後一部作品。
聖嚴法師提出“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等院校。他發起“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影響相當廣泛。晚年積極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李連杰、林青霞、羅大佑、張國立、馬英九、蕭萬長等或入其門下,或深受其影響。汶川地震之後,聖嚴法師積極組織賑災救援,表達了深厚的同胞之愛。

編輯推薦

《美好的晚年》介紹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人生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又在活躍中見其悲願。真正的淨土就在人間。

專業書評

台灣曾經有聖嚴,真好!
——馬英九
我皈依聖嚴法師多年,受益匪淺。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
——著名影星 張國立
“老師”對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師只是一種世俗的尊稱。佛教並沒有什麼名師、大德這種名相,講求的只是師徒間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執著名師,因為再有名的師父也不能把你變成佛,只能為我們指出心靈的路,但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來見聖嚴師父,就是因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須向一位有智慧型的老師請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對不對,路對不對,師父能夠為我指引,哪裡要注意、哪裡要改變、哪裡要做。
——著名影星 李連杰
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極具信心。我很慶幸能身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東西方為佛教所做出的貢獻。
——著名佛教人士一行禪師
聖嚴師父的德行讓我感佩,閱讀師父的著作,我得到很多啟發。對我而言,佛法愈來愈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因此寬廣許多,在創作上如此,生活上如此,婚姻、家庭、親子關係莫不如此。
——著名漫畫家、暢銷書作家朱德庸
聖嚴師父一生弘法利生,影響遍布海峽兩岸乃至全世界。長期以來,師父以提高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己任,著書立說,身體力行,大力倡導“心靈環保”、“種族和諧”與“世界和平”,使法鼓重響,宗風再振。 聖嚴師父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家,一位著述等身的學者,更是一位深具悲心、充滿大愛的中國比丘,一位享譽全球的宗教領袖!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葉小文
我應該很專心地跪下磕頭再站起來,跪下磕頭再站起來,就這樣連續做二十分鐘,心裡要想著該懺悔的事和該感恩的事。開頭我並不很專心,眼睛往旁邊一瞥,見到一雙輕盈的腳步從我身邊走過。那袈裟飛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裡讚嘆著“好美!好美!”那是聖嚴法師。當年他老人家七十好幾,也跟我們一樣的跪拜,他的專注和真誠讓我動容,後來他說他是對他師父感恩。
大約是八年前,我發覺我這個人太計較,總以為別人應該理所當然的對我好,而經常讓自己很不開心,也影響別人的情緒。所以我決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讓自己肚子能撐船。
我回台尋找大師,很幸運的,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有幸見到聖嚴法師,由於以前沒有接觸過佛法、不諳規矩,見到師父竟然跟他握起手來,後來發現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合十來打招呼,我暗忖當時一定讓周遭的人大為緊張。
在見面的一個鐘頭里,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禪”,因為始終認為禪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師父說只要坐三天禪就什麼都知道了,我正在考慮的時候,師父連說了三次,於是我當下就決定坐禪三。
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機就給沒收了,在沒收前我趕快打個電話給女兒,告訴她我將有三天不跟她通話,這才放心。在三天內我要和其他九十九個人晝夜相處。不準化妝、不可看書、看電視,要睡大通鋪。晚上十點鐘睡覺、早上五點鐘起床。這下可慘了,平常我在這個時候可能還沒睡,還好我偷偷帶了六顆安眠藥,一天兩顆,總算解決了睡覺的問題。
晚飯之前,每人分獲一個號碼,暫時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據自己的號碼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這是要我們放下自我。在大堂里先對著大佛跪下磕頭再站起來,原來這個作用也是為了消融自我。
吃飯的時候,師父很溫和的一句一句叮嚀,要我們心無旁騖專心吃飯,好吃的時候不要高興,不好吃的時候也不要討厭。要感恩這食物是經過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們的嘴裡。吃完飯用一碗清水將碗碟沖一衝再倒回碗裡喝下。
飯後離座時要雙手迭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順序走出飯堂,手裡就像捧著一尊菩薩,內心裡什麼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對自己說話。我靜靜地坐在石頭上,對著大山和星空,突然聽到一陣很美的聲音,我尋著那個方向走去,原來是一位女菩薩跪在那兒,一面敲鐘一面念經,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好喜悅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飯,我們坐在大堂里聽師父開示,師父教我們如何打坐和拜懺。一天內有許多開示和打坐,師父諄諄善誘,我們密密抄經。
有幾句真言,在我生命里最不可承受的痛時,因為用了它而順利過渡。人世無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常把這些話送給朋友,他們也因度過內心的難關而感激我。這幾句真言是: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當你遇見一些事時,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然後你必須接受那已成的事實,好好的處理它,處理完後,不要讓它占據你的心,必須放下。
第二天我們學行經。有慢經、快經和自然經,行慢經時,雙手輕輕握拳,每一步路是腳掌一半的距離,要走得很慢很穩,這叫“步步為營”。快經的步伐可大一點,雙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經則要全身放鬆地步行,看似簡單行則不易。走完後感覺好舒暢。
第三天是要我們做到感恩和懺悔,我們就像開頭講的那樣拜懺二十分鐘,心裡要為這一生中所有該懺悔的事懺悔,對這一生中所有該感恩的人感恩。很多師姊、師兄泣不成聲。我聽到一種平和的聲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緒。”那是師父的聲音。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這三天的課程讓我一生受用不盡,我對父母、先生、女兒、朋友,甚至整個世界感恩。對該懺悔的事,想辦法補償。減少了自我感。少了計較,多了回饋。人也快樂起來。我覺得這三天裡,學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還要多,最難得的是我找到了內心最深層的寧靜。
師父是個智者也是個哲學家,我對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著名影星 林青霞

媒體推薦

參考閱讀:龍應台對話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生命與信仰的探討
日期:2007年3月11日
地點:法鼓山第二大樓502會客室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龍應台女士(知名社會文化評論家、前台北市文化局長)
佛教對永恒生命的信仰
龍: 在我來之前,您的秘書在電話里問我:“有沒有特別的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說沒有。可是掛了電話之後,卻開始去想: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問題請教聖嚴法師,那么,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 關於生死。
自從父親三年前過世後,我才開始比較嚴肅去思考生死。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很晚被啟發的人,但我覺得,一旦開始思考生死問題,大概就離宗教比較近了。可是三年之後,我要跟師父報告的是,在這個題目上,我還是沒什麼進展,可是這個問題從未被遺忘。
師: 你還沒有真正去探索,或者說,你是以思想、思維的方式去探索,那是你的慣性使然。你並沒有真正去體驗自己的生命,也沒有真的想要體驗屬於生命深層的部分。僅憑思想的方式去探索,而希望生命能有新的啟發,那是很難的。
一般在面臨親人過世,或者自己遭逢重大難關、好不容易走過來的情況之下,會產生一種反省,那是向內心的反省,而不是從外境去推敲、去考察,也就是說,信仰這件事,不是研究、推敲可以達成的。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么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就可以漸漸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一般人講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是指對他人付出、對社會關懷,至於是否有一個永恆的生命存在,不見得在他的關心之列。
永恆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文化、歷史嗎?這隻對了一半。人類的文化、歷史會隨著時間生滅,甚至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到時侯誰也不知道孔夫子、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何人。
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說生命是永恆的?因為除了文化、歷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們自己個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也有人稱為“靈”的生命。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兩種功德。“福”是為眾生奉獻、造福;“慧”是般若、無我的智慧,這兩者的生命都是永恆的,不僅僅存在於一生一世,也不受限於歷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延續下去。
佛教將修行證得福慧圓滿的人,稱為“解脫者”。解脫者最後到哪裡去了呢?解脫者的存在,是時間和空間無法限制的,不一定在我們這個世界重複出現,他隨時隨地可在任何一處的時空出現,那叫做“功德身”,也叫“智慧身”。這是佛教對於永恒生命的信仰。
對人而言,具備這樣的信仰是很重要的,否則,生命徒然只在世間來來去去,最後到哪裡去?人的價值又在哪裡?地球、宇宙也有毀滅之日,人的價值是否因此而消失?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永恆的精神生命是存在的。
譬如說,人往生以後到哪裡去?佛教徒說去極樂世界。究竟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呢?沒去過的人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有,在極樂世界裡接引化眾的阿彌陀佛,將來也有圓寂的一日,阿彌陀佛圓寂以後,極樂世界還有觀世音菩薩繼續在那裡度化眾生。只是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會涅槃,到時候自然又有另一尊佛出現。
相對於極樂世界的清淨、安定,我們所處的人世則是非常危脆、非常短暫,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並非不好,反而有利於修行。在這個世界,我們一邊受苦受樂,也可以一邊修福修慧。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修福修慧的機會,因為大家都無憂無慮,也不需要他人幫助,所以在極樂世界,修福修慧的機會比較少一點;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距離成佛之路比較遠一點、長一些。不過既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成佛時間的早晚,也就不是那么在乎了。
但是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總希望能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培植福德,多增長智慧,以便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位高一些,離成佛近一點。
相信,才能深入信仰內涵
龍: 法師,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個比較大的矛盾是要解決的?
師: 我是個宗教師,我的信仰不會有矛盾,但是如果從邏輯、考證與分析的角度來看,信仰這件事的確是有矛盾。
信仰是屬於個人的體驗。一旦有信仰,覺得對自己有用,對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任何一種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在某一個層次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定要從邏輯、理論、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宗教,那就不談信仰,純粹作學術研究,也未嘗不可。只是研究宗教與信仰不同,前者無法深入信仰的內涵,也沒有辦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德。
龍: 您的意思是說,信仰不是一種探索的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開始就是一種態度?
師: 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為需要。喇嘛曾舉例,佛教講因果,可是因果無法以現實去證明、去“兌現”。即便如此,因果還是存在,只要你相信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因果便成立了。如果執意不信有過去世、未來世,那因果就講不通了,因為那是看不到的。
許多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利益,卻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
為了獲得佛法利益,而相信可能無法“兌現”的三世因果,這樣的信仰是否等於迷信?這就要看信仰的內涵與作用。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懷疑而煩惱不已,但接受信仰以後,煩惱、問題就減少一些,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確實有一部分無法以常理解釋,也沒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確實存在。譬如有一尊觀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禮敬崇拜,而觀音只是靜默不回應。不回應就代表沒有感應嗎?這就因人而異了。不相信的人很難有感應;相信的人,通常會有感應。

目錄

編者序 美好晚年的本來面目
代序 告誡眾弟子書 聖嚴法師
楔子 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
一 我的病 二○○五年 十二月十五日口述於中正精舍
二 法鼓山落成開山 二○○五年 十月記事
三 漢傳佛教的未來 二○○五年 十一至十二月記事
四 晚年的貢獻 二○○六年 一至三月記事
附錄 病中手書
五 珍惜生命 二○○六年 四至六月記事
六 承先啟後,繼起有人 二○○六年 七至九月記事
七 最後一次美國行 二○○六年 十至十二月記事
八 游心禪悅 二○○七年 一至三月記事
九 我最開心的一天 二○○七年 四至六月記事
十 不一樣的法鼓大學 二○○七年 七至九月記事
十一 病情危急 二○○七年 十至十二月記事
十二 傳承與創新 二○○八年 一至三月記事
十三 激活心六倫 二○○八年 四月至七月六日記事
十四 最後的口述 二○○九年 一月十三日口述於台大醫院
附錄 隨師記行
一 宗教家的願心 二○○八年 七月八日至九月記事
二 本來面目 二○○八年 十月至十二月記事
三 法華鐘響,七如來迎 二○○九年 一月至二月三日記事
後記 但盼沒有辜負這份福報 胡麗桂

序言

美好晚年的本來面目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釋果賢
自聖嚴師父於二○○九年二月三日舍報後,陸續於《法鼓》、《人生》雜誌的報導中,提及師父還有一本名為“美好的晚年”的著作將會出版。近一年來,很多人對《美好的晚年》充滿期待與好奇,因為難以想像疾病纏身的老人,何來“美好”? 這些期待與好奇,都反映在法鼓文化的客服部,不但每月都會接到詢問的電話,甚至有人索性匯來五百元,指名購買《美好的晚年》。而這些期待也給編輯部帶來壓力,常常要很委婉地向整理文稿的麗桂菩薩催稿。然而在二○○九年六月開始陸續收到整理出的文稿時,卻讓編輯陷入難題。
因為師父的口述化為文字,竟成為一則則以記錄形式呈現的記事,其中既少有新鮮事,也沒有一般人所認知的美好事物,這讓我擔心了起來,這本書到底該如何呈現出師父口中的“美好的晚年”呢?
第一次收到長達十六七萬字的口述整理時,仿佛在看師父的年鑑,除了一則則記事外,還有一場場開示、應邀演講的完整內容。請教麗桂菩薩師父口述的方式,方得知師父在口述一個事件後,都會說:“演講和開示內容,都已整理出來了。”當時心中盤算,這份書稿可能要出上、中、下三冊吧!

後記

編者序 美好晚年的本來面目
代序 告誡眾弟子書 ■ 聖嚴法師
楔子 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
一 我的病 二○○五年 十二月十五日口述於中正精舍
二 法鼓山落成開山 二○○五年 十月記事
三 漢傳佛教的未來 二○○五年 十一至十二月記事
四 晚年的貢獻 二○○六年 一至三月記事
附錄 病中手書
五 珍惜生命 二○○六年 四至六月記事
六 承先啟後,繼起有人 二○○六年 七至九月記事
七 最後一次美國行 二○○六年 十至十二月記事
八 游心禪悅 二○○七年 一至三月記事
九 我最開心的一天 二○○七年 四至六月記事
十 不一樣的法鼓大學 二○○七年 七至九月記事
十一 病情危急 二○○七年 十至十二月記事
十二 傳承與創新 二○○八年 一至三月記事
十三 激活心六倫 二○○八年 四月至七月六日記事
十四 最後的口述 二○○九年 一月十三日口述於台大醫院
附錄 隨師記行
一 宗教家的願心 二○○八年 七月八日至九月記事
二 本來面目 二○○八年 十月至十二月記事
三 法華鐘響,七如來迎 二○○九年 一月至二月三日記事
後記 但盼沒有辜負這份福報 ■ 胡麗桂

文摘

九月十六日,第一次洗腎。初期每天都要洗腎,地點就在三樓內科加護病房,時間為兩小時。第一次洗腎的體驗非常難受,在那兩小時,我全身動彈不得,就如殭屍一般。洗完腎後,一是發冷,一是僵硬,幾乎身上每一寸肌肉都是僵硬的,關節僵硬、肌肉僵硬,頭腦則是清楚的。照顧我的侍者常寬師見我痛楚不已,便找來四樓加護病房一位塗鋇甄護士替我做經絡推拿。之前我在四樓加護病房感到很不舒服時,塗護士曾替我做過兩次推拿放鬆。這次是常寬師自己想到把塗護士請來,她替我做了將近兩小時按摩推拿後,我的疼痛感緩和了,終於能睡覺了。那晚如果沒有塗鋇甄護士及時替我推拿,我是真的會走的!那種痛,痛得讓我想打滾,如果我能夠打滾,我會在地上打滾的。但也不是每位洗腎病友均是如此,而是我的體質特殊,也可能是因為白天才做了肺穿刺,接著,洗腎又把我身體裡的血液水分脫乾,使我身體一時無法適應,因此全身僵硬,極度不適。
那是手術以來最疼痛的一天,當時有一種瀕臨死亡的經驗出現。那種痛已痛得使我放棄忍受。當我放棄忍受的時候,呼吸停止了,意識好像也要消失了,我準備要走了。就在此時,常寬師找來塗護士,在她替我按摩以後,我的意識又恢復過來。由此可見常寬師還是蠻細心的,他想辦法找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