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眾歌曲

從18世紀末至20世紀的200年中,美國民眾歌曲經歷了由借用、翻譯、模仿歐洲各國歌曲,到逐漸發掘和發展本國不同民族的多種音樂因素,來創造自已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歌曲形式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民眾歌曲
  • 外文名:popular songs of USA
  • 所經歷的時間:從18世紀末至20世紀
  • 代表:《自由之歌》等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如麻薩諸塞反英組織自由之子社傳唱的歌曲《自由之歌》(J.迪金森詞,採用英國W.博伊斯的歌曲《海軍的軍艦與水兵》的曲調),波士頓人民傾茶鬥爭中的歌曲《波士頓茶稅》(詞作者佚名,採用英國海員歌曲《來,聽我的小曲》的曲調)等,在當時頗有影響。在1775~1783年的獨立戰爭和戰後一段時期,流傳了更多的民眾歌曲,如《揚基嘟得兒》(詞作者佚名,採用英國同名歌曲曲調),《切斯特》(W.比林斯詞曲)、《亞當斯和自由》(T.佩因詞,採用《阿那克里安》曲調,此歌於1814年被重新填詞,成為著名歌曲《星條旗》)等。這些歌曲大多採用了英國歌曲的曲調進行填詞,少量屬於創作(如《祝酒》、《切斯特》、《亞當斯和自由》等),帶有宗教聖詠的痕跡,這是由於當時美國的音樂生活尚處在以教堂音樂為主的時期,世俗音樂剛在萌芽。
外來歌曲美國早期流行的民眾歌曲,都是來自英國、愛爾蘭、蘇格蘭、德國和義大利的歌曲和歌劇曲調。其中最普遍的是英國的花園歌、敘事曲、喜歌劇的詠嘆調和音樂會歌曲。這些歌曲以演唱與簡單的樂器伴奏形式演出,如《弗羅拉》、《乞丐歌劇》、《沒歌、沒飯》等。這些歌曲都具有英國歌曲的特點,有的採用了G.F.亨德爾、H.珀塞爾的曲調或吸收了J.S.巴赫音樂的風格特點。

歷史沿革

18世紀末~19世紀初,愛爾蘭和蘇格蘭歌曲在美國開始流行,如愛爾蘭人T.莫爾填詞,J.史蒂芬森、H.R.畢曉普配伴奏的歌集《愛爾蘭旋律》,蘇格蘭人R.彭斯填詞的歌集《蘇格蘭音樂博物館》等。其中《美好的往日》等歌曲,膾炙人口。這些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歌曲具有鄉土氣息,得到美國人民的喜愛。
19世紀初,德奧歌曲在美國也很流行,如F.舒伯特、F.W.阿布特、庫克恩的許多歌曲,均被譯成英文,印成歌篇出版。
19世紀20~40年代期間,在美國普遍流行採用歐洲歌劇的曲調填以英文歌詞的歌曲,或英國作曲家用義大利歌劇風格譜寫的歌劇曲調。比如採用W.A.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曲調填英文詞的《擺脫憂鬱》,根據G.羅西尼的歌劇《坦克雷迪》選曲改寫的歌曲《我們在此短暫地相會又分離》,從V.貝利尼的歌劇《諾爾瑪》和G.多尼采蒂的歌劇《軍中女郎》改寫的大量詠嘆調和歌曲等等。
游吟藝人的歌曲這是最早顯露出美國自已特點的民眾歌曲。它是由白人創造的、供白人欣賞娛樂的音樂表演形式,發源於美國北部和中西部。19世紀20年代,英國演員C.馬修斯有意識地將黑人語言的拼音、節奏等特點加以喜劇化,配上簡單的音樂旋律加以表演,受到熱烈歡迎,許多美國演員如G.W.狄克遜、G.尼科爾斯、J.W.斯威尼、B.法雷爾等,紛紛效仿馬修斯的表演,成為當時最出名的民眾歌曲作者和表演者。他們扮演的黑人角色大都是喜劇性的粗俗形象,所唱的歌詞大都無嚴格規則,音樂的旋律簡單,富於舞蹈性,多用五聲音階,配以切分的節奏和簡單的和聲,用班卓琴、民間提琴或吉他伴奏,代表作品如《濟普·庫恩》(源於美國民歌昂格羅,後稱《草垛里的火雞》),狄克遜的《炭一般黑心的羅斯》、《藍色燕尾服》,T.D.賴斯的《傑姆·克勞》、《很久以前》,哈珀的《吉姆和塔克》、《露西·朗小姐》、《船夫之舞》、《大腳黑鬼》等。19世紀下半葉,游吟藝人的歌曲大大發展,出現了眾多的表演團體。其表演者都是白人男子,採用的音樂素材來自昂格羅、流行曲調、義大利歌劇或由此派生的曲調等。據考證,南北戰爭前的美國音樂很少與黑人音樂有聯繫。
反蓄奴制和南北戰爭時期的歌曲19世紀下半葉,在美國反蓄奴制的鬥爭及南北戰爭期間,產生了一些反映黑奴痛苦生活和爭取解放的歌曲。如早期反映黑奴痛苦生活的歌《廢奴主義眾讚歌》(採用《老百篇》讚美詩曲調)、《他從不咕噥一聲》;描寫幫助南方黑奴逃到北方的“地下鐵道”活動的歌曲《親愛的內莉·格雷》(B.R.漢比詞曲);借用《聖經》的故事反映黑奴要求解放的歌曲《走吧,摩西》、《悄悄地走吧》等。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一次全民性戰爭,幾乎波及美國南北方的每個家庭。在當時和以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民眾歌曲為數最多。如《第一槍打響了!願上帝保佑正義!》(G.路特詞曲,1862)、《約翰·布朗的遺體》(T.畢曉普詞,採用W.斯蒂夫的歌曲《餵弟兄!你將在迦南聖地的海岸邊和我相會嗎?》的曲調),以及採用同一曲調填詞的另一首歌《共和國戰歌》(J.W.豪詞);反映具體戰役的歌曲如《薩姆特要塞之旗》(T.D.蘇利凡作);描寫戰爭中英雄人物的歌曲如《斯通瓦爾·傑克遜的道路》、《行軍走過喬治亞》(H.C.沃克作);反映戰爭帶來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歌曲《在老宿營地紮寨》(H.基特里奇作);描寫軍營生活的幽默歌曲《落花生》(P.納特詞,A.彭德曲);悼念犧牲烈士的歌曲如《今夜寂靜的波托馬克河》(J.H.休伊特作)、《痛苦孤獨地哭泣》(又名《當這場罪惡的戰爭過去時》,H.塔克作)等等。其中《約翰·布朗的遺體》在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被填詞改為《保衛根據地戰鬥曲》在革命根據地流行,其疊歌的曲調於1945年後被填詞改為《團結就是力量》,在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學生運動中廣泛傳唱。
反蓄奴制和南北戰爭時期的歌曲在音樂上,除與英國、愛爾蘭等歐洲音樂保持聯繫外,明顯地出現了與黑人靈歌和其他黑人歌曲音調上的聯繫,即明顯地表現出美國特色。
福斯特及其他作曲家的創作歌曲19世紀從事民眾歌曲創作的美國作曲家有F.霍普金森、B.卡爾、J.休伊特、O.肖、H.拉塞爾、哈欽森家族和S.C.福斯特。其中霍普金森(1737~1791)是美國第1個歌曲作者,他最早的歌曲寫於1759年。其代表作《為哈普西科德琴作的七首歌》(1788)是美國最早出版的世俗歌曲之一。卡爾(1768~1831)是在法國大革命後移居到美國的英國人,他在美國出版了60餘首歌曲,包括根據W.莎士比亞的詩句譜寫的《四首敘事曲》和根據英國傳統曲調改編的歌曲《美好的往日》等,他的歌曲《士兵,休息吧!》在獨立戰爭後流傳了數十年之久。休伊特(1770~1827)也是從英國移居到美國的音樂家,他在大量的器樂作品中引用了英國的流行歌曲曲調如《揚基嘟得兒》等,傳播了英國的民眾歌曲,從而間接地為美國的填詞歌曲創造了條件。他的歌曲《受傷的胡薩》,曾是19世紀初流傳廣泛的一首歌。肖(1779~1848)是第 1個在美國出生的歌曲作家。他早年雙目失明,靠自學成為管風琴手、唱詩班指揮和作曲家。他的歌曲如《瑪麗的眼淚》、《光明美好的一切都屬於你》等,以感情真摯動人著稱。拉塞爾(1812~1900)被譽為在福斯特之前的美國最有成就的歌曲作家。他出生於英國,曾師從羅西尼,結識貝利尼和多尼采蒂。在他移居北美洲後,通過自已的創作和表演獲得了成功。其歌曲如《老扶手椅》、《我母親的聖經》等,都具有富於表情性的旋律,引起了聽眾的共鳴。哈欽森家族則是演唱和創作民眾歌曲的著名小團體。他們兄妹4人組成四重唱,用 2把小提琴、1把低音提琴自行伴奏,除了演唱當時流行的歌曲、合唱曲、敘事曲外,也唱他們自已編寫的歌曲,在美國東部及英國利物浦等大小工業城市演出,受到工人的歡迎和喜愛。他們自編歌曲的最大特點是其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對下層人民的深切關心,如反蓄奴制的歌曲《失去孩子的奴隸母親》(J.哈欽森詞)、《奴隸的呼籲》;號召人民行動起來反抗奴隸制的歌曲《躲開鐵軌》等。他們支持A.林肯的解放黑奴事業,支持北方聯軍。在南北戰爭結束後,他們繼續演唱支持正義事業,反對種族壓迫的歌曲,如聲援黑奴解放的《我的耶穌說有足夠的地方》,配合1851年俄亥俄女權運動的《襯衫之歌》,揭露迫害印第安人的《印第安人的輓歌》等。哈欽森家族為美國民眾歌曲與現實社會鬥爭保持密切聯繫,作出了很大貢獻。
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民眾歌曲作家是福斯特。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創作了200餘首歌曲,其中有的吸收了傳統的英國民歌的特點,如《美好的時光將到來》、《安妮,我的愛》;有的吸收了愛爾蘭、蘇格蘭歌曲的風格,如《我美麗的阿莉斯睡得多香甜》、《金髮的珍妮》;有的與義大利歌劇有聯繫,如二重唱《我的愛,你必須走嗎?》、《白天的聲音消失了》、《美麗的夢神》;更多的則反映了他和游吟藝人歌曲的血肉關係,如早年的《路易斯安那美人》、《噢!蘇珊娜》,以及他在40~50年代寫的歌曲《奈莉曾是個小姐》、《噢,小伙子們,帶我一齊走》等。福斯特同情黑人並熱愛黑人音樂,他曾說:“我已決定毫不懼怕、毫無羞愧地從事黑人音樂的寫作,……並願以最優秀的黑人歌曲作家而成名。”他的代表作《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老家,晚安!》、《主人長眠在地下》等,成為世界名曲,實現了自已的願望。他是第一個以創作歌曲為職業的美國作曲家。福斯特的歌曲在內容上不僅表現了他個人貧窮孤獨的痛苦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充斥美國社會的矛盾和人們精神上的危機感。在藝術上,他不愧為美國歌曲傳統的繼承者和集大成者,也典型地表現了當時美國民眾歌曲的特徵與面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人歌曲隨著工人運動的興起,在美國工??,如19世紀70年代起流傳的黑人工人歌曲《約翰·亨利》,在1866年5月1日芝加哥罷工中產生的歌曲《八小時工作日》(採用《不列顛近衛兵》曲調);受1887年芝加哥和1889年倫敦工人罷工運動啟發而創作的歌曲《紅旗》(1889,J.柯奈詞,採用《瑪麗蘭》曲調);產生於90年代的布魯斯歌曲《喬·特納勃魯斯》;由著名工人歌手J.希爾(1882~1915)填詞的歌曲《傳教士和奴隸》(採用《好時光慢慢就會來到》曲調)、《工賊凱西·瓊斯》、《全世界的工人覺醒起來》;1915年希爾被誣處死後,黑人歌手E.魯賓遜(1910~)所作的歌曲《喬·希爾》(A.海斯詞)等,在美國人民中得到普遍傳唱。
20世紀20~30年代,工人運動再度高漲,美國工人歌曲再次發展,產生了象P.西格的歌曲《薩柯給兒子的信》(根據工人運動積極分子、被處死的薩柯寫給兒子的信譜曲);女工人歌手M.傑克遜和她的兄弟寫的歌曲《哈里·西姆斯之死》、《饑寒者的布魯斯》;礦工妻子F.李茜填詞的歌曲《你站在哪一邊?》(古讚美詩曲調);著名黑人歌手利德貝利的歌曲《資產階級的布魯斯》以及工會歌曲《我們堅決不動搖》(勃洛契改編)、W.格思恩(1912~1967)的歌曲《工會姑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