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薩朗(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

羌族薩朗(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羌族薩朗(羌文Rrmea Salengw),是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薩朗,原為羌語北方言辭彙,意為“唱起來、跳起來”,是當地羌族人民娛己娛神的重要手段。薩朗後引申為所有歌舞,並擴大詞義為羌族歌舞的統稱。

國家高度重視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羌族也不例外。2008年“512”地震後,就羌族薩朗已經出版、發行有兩張《羌族薩朗》音像製品,出版有專著一本《羌族薩朗》及發表論文若干,並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成立了民間社會組織——縣薩朗協會。

羌族薩朗是典型的歌舞一體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在羌族及其周邊地區和涉羌地區廣為流傳。無論是喜事、憂事,無論是田間地頭、院壩堂屋,薩朗之於羌族猶鹽巴之於臘肉。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羌族薩朗除了繼續承載民族的傳統,更發展成為現代人強身健體、愉悅身心、促進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羌族薩朗
  • 外文名:Rrmea Salengw
  • 意義:中國羌族獨有代表性文化
  • 流行地域:四川等
  • 形式:歌舞一體
歷史傳說,薩朗分類,藝術特點,代表作品,

歷史傳說

《羌族釋比經典・取火種》一章中寫道天神蒙格西的兒子燃比娃冒著生命危險,上天曆經各種磨練,打破重重困難將火種藏在白石裡帶到了人間,點燃了羌人的第一堆篝火,從此改變了古羌人的生活方式。羌人每當狩獵成功歸來都會在樹林裡或者草原上燃起篝火,一邊烤著獵物,一邊圍著火堆邊唱邊跳,來慶祝狩獵成功。羌人從而逐步發展為喜慶薩朗,現今仍保留此古俗。
羌族薩朗
而在羌族民間故事《薩朗姐》中說,在茂縣西湖羌寨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正當羊角花開得最為鮮艷的時候。一天,在茂縣曲谷西湖寨,人們突然聽見羊角花叢中響起銀鈴般清脆的歌聲。循著歌聲,大家看到一位身著素白麻布衣裳,頭頂黑色頭帕,腰上栓著挑花圍腰的羌家姑娘。她身材苗條,相貌俊美,邊歌邊舞,如春燕翩翩,她說她叫”薩朗”。
大家紛紛圍著薩朗,請她教唱歌跳舞。薩朗邊唱邊教,人們也邊唱邊學,歌聲優美,舞姿輕盈。後來,薩朗被惡土司所害,人們把她安葬在西湖寨後山樑上,將其墳修成一座石塔。每年羊角花開時,婦女們到女神梁子的石塔周圍唱歌跳舞,熱鬧幾天,以示紀念薩朗女神,而這也成了婦女們的傳統節日。薩朗歌舞也就成為了羌族的傳統文化和民俗藝術。

薩朗分類

薩朗(寫作Salengw,意為唱起來、跳起來)為統稱,有狹義、廣義之分。羌族薩朗屬於集體性歌舞,由一能歌善舞者領頭,男女分列拉手成圈,邊唱邊跳,動作靈活多樣,所唱歌曲多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古老民歌,主要用羌語演唱。
一、廣義與狹義
1.狹義的薩朗,單指一種類型的羌族歌舞藝術形式,發源於羌語北部方言區,第一步踏右腳,最後一步左腳起跳右腳抬起,中間變化若干。程式大體是這樣的:男女分性別牽手圍成一個不封口的圓圈,由領頭(最右邊)的男或女起頭唱歌,後面一排重複應和。歌曲以羌語(甚至是古語、方言)居多,二、三句歌較為普遍。
待整首輪番唱完後開始踏腳起舞,先逆時針(向右)緩步行進。舞步和歌曲的節奏、領頭人的風格息息相關,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起步舞都是腳不離地的。隨著歌曲節奏加快,舞步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在最後一步(左腳跳)還可以進行180°或360°轉圈。當隊伍手拉手順時針(向左)行進時候,通常會變換為連踢腳的舞步,因此隊伍最末的那名舞者也應是薩朗高手。
羌族薩朗
最後,換回起步舞或者踢踏舞步逆時針行進到完成本段,完畢時由領頭列齊呼“嚇餵”,另一列以“呀餵”應之。諸如《羌魂》第一章節、《ximi na ssem》、《邛啦耶果》等,均為狹義的薩朗。
2.廣義的薩朗,是指類似於上述狹義的薩朗這樣的民眾性自娛自樂的圓圈歌舞。這裡面包括了羌族的薩朗、席不搓(宴席舞)、莫恩納沙(羊皮鼓舞)、卡斯達溫(跳鎧甲)、ssem na sowa(禮儀舞)、對襟步等等。在這些歌舞中,薩朗是最為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薩朗詞義發生擴大的主要代表原因是,在茂縣2007年新編的薩朗舞專輯《羌族薩朗》吸納、融入了其他舞種(或一些動作)。
二、發源地與形式
根據發源地和形式不同,羌族薩朗分為北方言區的薩朗、卡斯達溫、仁木那·聳瓦,以及南方言區的席布搓、莫恩那莎等種類。
三、功能與社會意義
根據功能與社會意義,羌族薩朗分為喜事薩朗、憂事薩朗。喜事薩朗廣泛用於自娛自樂、節日慶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等,憂事薩朗則在祭祀、喪葬等場合出現,主要用於娛神娛鬼。喜事薩朗與憂事薩朗的歌曲區別十分明顯,舞蹈動作區別主要在於快慢節奏。
羌族薩朗(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
四、發展變化形態
根據發展變化形態,羌族薩朗又可以分為原生態與規範化兩種。原生態羌族薩朗沿襲古風,自唱自跳歌舞不分家具有一定內在聯繫,是羌民生活中休憩、娛樂、祭祀、禮儀的重要手段;規範化羌族薩朗使用數字音樂伴奏,每首歌固定有經過藝術家整編創作的舞蹈動作組合,歌與舞通常無關聯。

藝術特點

羌族薩朗作為羌族多數歌舞種類的統稱,源於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交融與互補。因此,要說明羌族薩朗的藝術特點,就必須從其內部分類中一一道來。整體上說,羌族薩朗粗狂、奔放,卻又不失溫婉與精緻,歌舞不分家是其文化根本特性(即使使用數字音樂亦然)。特點如下:
一、動律
羌族薩朗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味道,有著無可比擬的流竄在羌族人民血液中的豪邁粗獷、熱情奔放的特色風格。最初的舞者在祭祀中盡情舞蹈來取悅神靈,常以打擊樂器和歌聲伴奏,增加了祭祀中的神秘感,羌族人民也對神靈們更為崇拜。羌族薩朗的動律表現為屈伸,向下顫膝,同邊行舞,胯部的開合,左右擰傾,雙腳交叉點踏,伐變化繁多,小腿尤其靈活。大體動作是由領舞男女的一組或者幾組動作重複進行。
羌族薩朗(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
二、音樂
豐富多樣的羌族音樂,更是對於薩朗各種情緒表達的重要元素。羌族薩朗在民間多由舞者們邊唱邊跳,所唱歌曲都是祖輩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一般多為五聲調式,屬於我國的五聲民族調式。現今原生態的羌族薩朗大多為歌伴舞步,舞蹈動作的表現和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會受到歌曲旋律的影響,多數舞者用歌來促使舞蹈循環往復的進行。除了歌曲以外,還有多種打擊樂器來伴奏,如銅鈴、羊皮鼓等,也有羌笛、口弦等極具特色的民族樂器伴奏。
三、服飾
羌族薩朗文化當然包括它的服飾文化。薩朗的種類繁多,相對應的它的服飾也是多種多樣。各種薩朗活動極具特色的羌族服飾也是一大看點,羌族服飾上最為突出的就是衣服上的羌繡,衣服的袖口、衣領邊,包括束身的腰帶上都繡有花紋,還有云云鞋,鞋尖微翹,鞋身一般繡有雲朵圖案。

代表作品

1.《藏羌鍋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羌魂》——北川羌族自治縣(2003年)
羌族薩朗(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
3.《黑水鍋莊》——黑水縣(2004年)
4.《羌族薩朗》——茂縣(2007年、2013年)
5.《汶川羌族健身操》——汶川縣(2010年)
6.《禹羌神韻》——北川羌族自治縣(2013年)
7.《北川羌族健身薩朗》——北川羌族自治縣(201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